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党史题材的编排与教学
作者: 仲伟全 王金涛摘要:党史题材在教材中的编排特点主要体现在:框架层面,以课文为主体,其他板块内容立体渗透;形式层面,由“单篇分布”转向“单元呈现”,稳步推进;内容层面,从“小我”到“大我”,螺旋上升。其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注重“文道合一”,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有助于涵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注重传承,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相应的教学建议有:第一学段,照着课文扎实讲好党史故事;第二学段,聚焦阅读链接,联系人文主题,生动讲好党史故事;第三学段,借助综合性学习,全面讲好党史故事。
关键词: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党史题材;红色教育
党史,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创造的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辉煌历史,是“四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史题材主要涉及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国家建设等时期所经历的伟大事件及在这些事件中所形成的伟大精神,如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和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抗疫精神等)……这些精神凝聚成时代精神,激励着人们奋力前行。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党史题材占很大比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结构体系。研究教材中党史题材的编排及教学,能够更好地开展红色教育,教学生讲好党史故事。
一、教材编排:框架立体,形式多元,内容螺旋上升
教材中的党史题材主要指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奋斗、发展和创造的历史进程中,能表现出为民族的解放、振兴与发展作出贡献的革命先烈、爱国人士、人民群众等的精神品格的作品。这些作品按照“循序渐进,滋润渗透”的编写原则,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以及学生认知规律,分布在每册教材。陈先云.谈谈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的编排及应注意的问题[J].小学语文,2017(12):1419。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框架:以课文为主体,其他板块内容相机渗透
党史题材经统筹安排,分布并渗透在教材的单元导语、识字、课文、阅读链接、课后练习、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等内容中。
单元导语涉及党史题材的有: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识字涉及党史题材的如一年级上册的《我是中国人》。
课文是党史题材编排的主体,相关内容有:一年级上册的《升国旗》,一年级下册的《吃水不忘挖井人》,二年级上册的《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刘胡兰》,二年级下册的《邓小平爷爷植树》《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三年级上册的《不懂就要问》《手术台就是阵地》,三年级下册的《我不能失信》,四年级上册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年级下册的《千年梦圆在今朝》《小英雄雨来(节选)》《黄继光》,五年级上册的《落花生》《冀中的地道战》《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小岛》,五年级下册的《梅花魂》《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六年级上册的《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桥》《金色的鱼钩》《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先生有感》以及六年级下册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阅读链接涉及党史题材的有:四年级上册的《难忘的一课》,四年级下册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五年级上册的《七子之歌(节选)》《和平宣言(节选)》,五年级下册的《丰碑》,六年级上册的《菩萨蛮·大柏地》《在希望的田野上》《论〈野草〉》《鲁迅〈野草〉注解》和六年级下册的《詹天佑》。
语文园地涉及党史题材的有:二年级上册的《我爱阅读:王二小》、四年级下册的《日积月累:卜算子·咏梅》、六年级上册的《书写提示:赵一曼写给儿子的信》及《日积月累:爱国诗词》《日积月累:名言警句》。
课后习题中,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一课的“查找资料,读一读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故事,和同学做一份手抄报”“和同学集体朗诵”,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的“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无数英雄儿女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他们被称为‘最可爱的人’。查找资料,结合这些人物的故事,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等,都指向党史题材。
另外,六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围绕“奋斗的历程”的主题,让学生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继承光荣传统,创造美好未来;六年级上册的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整本书《小英雄雨来》,主题为“笑与泪,经历与成长”,这些板块所提供的阅读材料及主题也都涉及党史题材。
上述梳理中,上册教材以2021年7月的版本为参考,下册教材以2021年12月的版本为参考。总体来看,教材以课文为主体,以其他内容为补充,有机渗透、立体呈现,时时渗透党史文化,以达育人目的。
党史题材的课文共计42篇,涉及童谣、故事、古诗词、现代诗歌、散文等体裁。相比于2020年版的教材内容,2021年7月版上册教材新增4篇此类课文,原来的《手术台就是阵地》由略读课文改成精读课文,还附加了《毛主席在花山》等7篇阅读材料。我们可以将这些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红色经典类,重温革命岁月,如《狼牙山五壮士》《金色的鱼钩》等;二是爱国教育类,厚植家国情怀,如《梅兰芳蓄须》《小岛》等各个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作品,也包括《千年梦圆在今朝》这类讲述新时代中国人默默奉献与责任担当的作品。这两类作品的编排,意在让学生知晓,无论是处在革命岁月还是和平年代,都要永葆爱党、爱国之情。
(二)形式:由“单篇分布”转向“单元呈现”,稳步推进
教材从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对党史题材内容进行整体设计。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断增加此类作品的数量和篇幅。到了中、高年段(四到六年级),还以人文主题单元的形式出现,即由“单篇分布”逐渐转变为“单元呈现”。
四年级上册,围绕“家国情怀”的人文主题,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和《阅读链接:难忘的一课》组元;四年级下册,编排单篇《千年梦圆在今朝》《小英雄雨来(节选)》《黄继光》《落花生》《冀中的地道战》和《阅读链接: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五年级上册,围绕“爱国情怀”的人文主题,以《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小岛》和《阅读链接:七子之歌(节选)》《和平宣言(节选)》组元;五年级下册,编入单篇《梅花魂》,同时围绕“责任”的人文主题,以《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和《阅读链接:丰碑》组元;六年级上册,围绕“革命岁月”的人文主题,以《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和《阅读链接:菩萨蛮·大柏地》组元,并选入单篇《桥》《金色的鱼钩》《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六年级下册,围绕“革命理想”的人文主题,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组元。
可见,教材中党史题材的安排,不仅突出了学科本质、学段特点,还注重各学段的前后衔接,融会贯通。低年级,将党史题材融入短小、浅显的童谣或是领袖的小故事中,以单篇的形式穿插编排在不同的单元,开启对学生的党史文化教育启蒙;中、高年级,从单篇到单元整体呈现,主题聚焦,立场明确,尤为注重强化思想教育功能,教学生循序渐进讲好党史故事,让学生更好地“继承光荣传统,创造美好未来”。
(三)内容:从“小我”到“大我”,螺旋上升
内容设定层面,从“小我”到“大我”(人与国家、人与社会)螺旋上升,充分体现学段特点和育人要求。叶淑洪.落实“文道统一”传承“红色基因”——统编教科书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实践[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6):3639。其中的“大我”,集中体现在中、高年段的人文主题上,如“爱国情怀”“革命理想”等,重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学段:贴近生活,启蒙思想。第一学段共安排了9篇选文,其中一年级上册《我是中国人》以画面的方式展现内容,《升国旗》以韵语的方式展现内容,其他7篇都是短小鲜活的故事,贴近学生生活。开篇的《我是中国人》以整幅画面,展示了五十六个民族的小朋友团聚在雄伟的天安门城楼和鲜艳的五星红旗下的情景。或许,这时的学生还不能很好地体会“我是中国人”的意义,但是当他们慢慢阅读到后面《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等短小、浅显的故事后,先辈们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及其身上洋溢的强烈的爱国之情,自会渗透日常学习与生活,使之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由此,党史文化教育得以启蒙。
第二学段:前后衔接,锤炼品格。第二学段是衔接过渡阶段。此阶段,党史题材文章的数量虽然没有显著增加,但是文章篇幅变长了,还出现了与党史题材相关的主题单元以及相应的阅读链接内容。三年级的《不懂就要问》《手术台就是阵地》《我不能失信》3篇课文仍以小故事的形式出现,重在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四年级上册第一次安排“家国情怀”单元,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人文主题,选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同样以“讲故事”的形式,再现了不同时期爱国人物的精神气节。这样的内容编排,体现了学段前后的自然衔接,着重引导学生内化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形成健康成长所必备的品格。
第三学段:整体贯通,强化育人。在人文主题单元的安排上,党史题材的权重逐渐增大。其中,五年级上下册各1个、六年级上册2个、六年级下册1个,加上单篇穿插和阅读链接内容,共有25篇文章。六年级上册的比重最大,党史题材的课文就多达13篇,占本册课文数量的一半。整个学段围绕爱国情怀、革命理想等主题进行整体规划和呈现,中间还针对人文主题安排了语文综合学习活动,如学习五年级上册的《少年中国说(节选)》一课后,让学生查找资料,做一张手抄报,讲述百年为强国梦想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故事。此外,还在语文园地、阅读链接等板块安排“抄抄革命家书”“背背爱国名句”“唱唱爱国歌曲”“读读整本红色经典”等语文学习活动。六年级下册则以《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收官,对学生进行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让他们进一步领悟党史题材所带来的生命感召,融会贯通,强化实践性,从而形成完整的育人体系。
二、教学价值:体现学科特点,助力道德涵养和精神弘扬
教材中遴选的党史题材,在提高学生言语能力、思维能力,熏陶学生情感、价值观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契合涵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深入挖掘党史题材内在的教学价值,是学科育人的需要,也是更好地利用教材讲好党史故事的需要。
(一)注重“文道合一”,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教材在“文道合一”“立德树人”两个方面的立场尤为坚定,编排党史题材内容时,都是从该立场出发的。这样的编排取向不仅具有较强的思想教育性,还依循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学段的学习目标,紧扣语文要素合理、有序地渗透、推进。由此,教师不仅要综合考量人文性和工具性两个方面,还要从审美的视角来诠释党史题材内容的教学价值,切莫一味地说教。如教学《少年中国说(节选)》第2自然段,逢双句押韵,读来朗朗上口,豪情满怀,充满了对少年中国的美好希冀,激励中国少年发愤图强,担当历史重任。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朗读和背诵的方式体会语言表达的美与言语意蕴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价值观,厚植家国情怀。
(二)注重熏陶,有助于涵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要让学生从小打好中国底色,就必须在中小学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从以上对教材党史题材的梳理中不难发现,教材非常注重革命传统教育,其目标直指立德树人。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其价值?首要的是通过补充背景资料、拓展革命人物故事、调查革命事件等各种方式,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如教学《朱德的扁担》,可以相机补充该事件发生的背景——“1924年4月,朱德率领部队,冲破敌人的重重包围,来到了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合,建立了根据地,并任军长……”。补充背景资料,一则让学生借此熟悉当时革命斗争的艰难;二则让学生深刻领悟作为军长的朱德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德。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党的建设、发展的历程,还播下了以身作则、时刻为别人着想的高尚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