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真”,活动“实”,任务“动”

作者: 钱丹凤

摘要:情境、活动与任务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托,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益的有力助手。小学英语教学中,情境要求“真”,如导入情境要贴近学生真实生活,问题情境要促进学生真实思考,故事情境要激活学生真实体验;活动要求“实”,要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要求,读前、读中、读后扎实推进;任务要求“动”,用“小任务”驱动单课时教学,用“大任务”联动单元整体教学,用“长任务”推动综合性学习。

关键词:情境;活动;任务;小学英语

情境、活动与任务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托,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益的有力助手。但要使其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小学英语教学中,情境“真”、活动“实”、任务“动”,有助于学生不断收获、不断积累、不断成长。

一、情境求“真”

情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精心优化的情境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情境创设要求“真”,是指要创设符合学生语言水平、认知特点与生活实际的真实情境,帮助他们感知和理解语言在真实生活中的运用。

(一)导入情境:贴近学生真实生活

高效的课堂导入离不开教师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积极利用,精心设计导入情境能渲染浓厚的主题氛围,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积淀,让英语学习更具启发性。导入情境的设计应精准指向教学主题,贴近学生真实生活。

一位教师在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2 A new student中的Story time板块时,以“家长开放日”为背景导入教学,虽用到了这一板块的核心句型there be...,也介绍了校园,但将重点放在了家长观摩学生活动和师生风采上。实际上,这一板块讲述的是Su Hai带领新同学参观校园。显然,这位教师创设的导入情境与语篇主题不匹配,也偏离了学生真实的语言交际生活。另一位教师的导入情境则紧扣课题,开门见山:新学期,班里来了新同学,请你带她参观新学校,并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学校平面图,助力学生大致了解学校的整体布局和各教室分布。又借助发散性问题“如果你是这个新同学,你想了解什么?”,使学生逐渐沉浸在这一真实情境中,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说先要确认自己的教室位置,有的说想知道食堂和洗手间的位置,有的则说需了解学校有多少教室或确认自己最喜欢去的地方在哪里等。可见,这位教师的导入情境是成功的——利用教材原情境导入,并融入发散性问题,富有启发性;贴近现实生活且合乎情理的背景支撑,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热情。

(二)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真实思考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为了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发展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而将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或问题链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多种,可以在学生原有知识储备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设计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可以将拟解决的学科问题置于一定的背景之中,也可以直接呈现新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学习。

例如,五年级下册Unit 8 Birthdays的Story time板块重点介绍了Su Hai与Mike过生日的方式。教学时,在学生观看了不同国家庆祝生日的视频,掌握了Su Hai与Mike过生日的信息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组探究性问题:

问题1: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u Hai and Mikes birthdays?

问题2:Whose birthday do you like better? Why?

问题3:Why do peopl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celebrate their birthdays in different ways?

问题1旨在引导学生比较两位主人公庆祝生日的方式的异同,从而进一步思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增进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加强对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的训练。问题2需要学生在整体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独立分析、评价,有理有据地表达个性见解。问题3的设计重在引导学生在读后环节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阅读补充语篇,讨论其他国家过生日的习俗,进而深化对主题的理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我们要互相了解、彼此尊重。这样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在语篇阅读中拓宽了视野,建立起了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

(三)故事情境:激活学生真实体验

故事称得上是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法宝”。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的每个单元均设有Story time板块,但并不是每一个文本都属于“故事”。在教学这类文本的时候,可以创设故事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他们的真实体验。

例如,六年级下册Unit 4的Story time板块是一篇题为Road safety的说明性文章,虽然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说明了过马路的规则,但学生的体验仍然不够深刻。所以,教学时,教师创设了Su Hai和Yang Ling一起去购物时看到过马路的不同情形从而展开对话的故事情境,并借用教材的配图加以呈现。在此情境中,学生的体验更加真实,感受也更加深刻,还列举了更多过马路的规则,如“You must walk on the right.”“You can ask policemen for help to cross the road.”等。再回到教材进一步阅读的时候,学生的理解自然更加深入。

基于教材已有文本设计故事情境,既关联了学生的阅读理解与实际体验,又激发了学生的交际欲望,对其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的发展都有较大助益。

二、活动求“实”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明确了活动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形式,是学习者学习和尝试运用语言来理解和表达意义、发展思维、培养文化意识、形成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语言实践活动的实施还存在着诸如形式化、程序化、浅层化等问题。因此,明晰活动目的、扎实活动过程、落实活动评价十分必要,能使学生在主题意义的引领下,通过富有实效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系列活动,切实发展多元思维,提升语言能力。以六年级上册Unit 6 Keep our city clean的Story time板块教学为例,阐释学习活动如何求“实”。

(一)读前活动:基于学习理解,促进感知注意

在正式阅读前,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学习理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对、表达等活动接触文本,熟悉相关知识,促进感知注意,保证后续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这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设计Free talk的活动,鼓励学生围绕自身生活自由分享,如生活习惯、周末活动、上学的方式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提到的内容中,哪一些是对环境友好的,哪一些会破坏环境,由此引出第二个学习活动:教师出示干净和脏乱的城市组图,让学生对比观察,说说感受。此环节的活动目的明确,即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生活习惯、周末活动、上学的方式等都是之前学习过或接触过的内容),铺垫必要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人类的活动导致了环境危机),帮助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保护环境)。在活动的扎实推进中,学生逐步走进本课的主题语境——to keep our city clean。

(二)读中活动:基于应用实践,促进理解内化

阅读中,教师需引导学生观照语篇中的语言知识、承载的信息等,通过获取与注意、学习与理解、整合与概括等,获得对主题意义的理解,进而内化语言和文化知识。

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快速浏览文本,找出Miss Li的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串联起了整篇文章,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大意。学生找出三个问题后,教师播放第一段录音,让学生解决“What is dirty?”的问题。聚焦river、streets、air,让学生再读文本,以对话的形式解释并归纳造成三类污染的原因。如此,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完成了第一部分的学习。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第二部分的学习由学生自主完成。首先,以文本后面Think and write中的表格作为阅读支架,让学生自读文本获取信息,将其填写完整。然后,设置问答活动——学生先阅读并释义文中主人公提出的保护环境的方法,再解释这一方法是否有效。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问,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作答。例如针对“We can take the bus and the metro to school.”,教师提问“What does it mean?”“How do you go to school?”,既检验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巩固知识,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最后,组织学生两人一组,选择三类城市污染问题中的任意一个,谈论解决措施,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读中活动需要充实一些,因为这是学生获取文本知识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理解与内化以至后期迁移与运用的基础。

(三)读后活动:基于迁移创新,促进多样生成

读后活动应基于语篇又超越语篇,进一步延伸对主题意义的探讨,实现文化意识、价值观等的培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语篇的隐含意义及情感态度等进行分析与探讨、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实现迁移运用、创新生成。

首先,以“To keep our city clean, I can .”引导学生作出开放式表达,由课内知识向课外生活延伸。然后,开展“环保小测验”活动,让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的词汇、语法等,独立判断“测验单”提供的策略是否合理,能得满十星的将获得“环保之星”的称号。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小演讲”活动:自由讨论演讲的要点、演讲稿的结构等,再合作完成演讲稿的撰写,推选代表发表演讲。如此多样化的活动,促进学生不断巩固新知、运用新知,实现多样化的生成。

三、任务求“动”

学习任务,即为达到某种学习目的而要完成的具体事情。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设计不同形式的语言学习任务,让学生的学习充满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体验,增强表达意识,发展语言思维。

(一)“小任务”驱动单课时教学

“小任务”,即围绕单一语言知识点或技能点而设计的语言任务,它耗时短,易操作,能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驱动单课时的教学。具体地说,可以设计头脑风暴类任务、游戏类任务、猜测类任务等。

头脑风暴类任务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发散思维、自由联想,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Unit 5 A party的Story time板块,课堂伊始,教师就要求学生在观看关于party的视频后,在30秒内说出尽量多的与party有关的单词或短语。学生快速回忆和调取生活经验,说出了balloons、cake、candy、have fun等,为接下来的文本解读做了良好的铺垫。

游戏类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参与性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也能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完成学习。例如,五年级下册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的教学中,现在进行时是教学和运用的难点,学生经常会将其与一般现在时混淆。对此,教师可以设计结对游戏,让学生推测并匹配不同的家庭成员在当天由于某些原因正在做着的不同寻常的事情,以此推进有针对性的语言操练,比较和辨析一般现在时和现在进行时的语境语用差异,如“My mother usually watches TV after dinner. But she is chasing mice in the kitchen today.Because theres a big mouse eating a cake in it.”。在寓教于乐的游戏任务中,学生充分比较了两种时态在结构和用法上的区别,获得了较大的提升。

猜测类任务因用时短、变式多而被更为广泛地运用在英语课堂中。如同样在教学Unit 5 A party的Story time板块时,教师运用图片处理和关键信息提示的方式,让学生猜测人物可能在做什么。有理有据的猜测能很好地激活学生的语言图式。

(二)“大任务”联动单元整体教学

新课标大力倡导实施单元整体教学。如果说“小任务”是在单课时中进行的,那么“大任务”则是在大单元的背景下,围绕单元主题与教学目标,寻找不同板块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有机整合的任务。“大任务”能够联动单元整体教学,具有整体性、联动性、递进性等特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