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创”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作者: 辛跃武,张娟

摘要:以“慧心引领成长,乐创点亮未来”的办学理念为引领,本着专家引领与实践探索相结合、顶层设计与课程实施相结合的原则,整体建构“慧创”校本课程。课程实施主要指向三个层面:环境打造,着手营建具有浓厚创新氛围的“两廊”“两中心”“八空间”校园场所;模式建构,采用“星期三+项目化学习”的模式推进项目课程,采用“科普月+‘现实需求→头脑风暴→原型设计→测试验证’”模式推进“慧宝创宝秀”课程;评价优化,借助“深瞳优评”评价平台跟进。

关键词:“慧创”校本课程;课程建设;创新能力

学校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路径——课程建设是一个重要抓手。江苏省徐州市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集团校本部)和江苏省徐州市潘塘中心小学(集团校分校)在“慧心引领成长,乐创点亮未来”的办学理念指引下,合力建构并实施“慧创”校本课程。

一、“慧创”校本课程的整体建构

学校本着“专家引领与实践探索相结合”“顶层设计与课程实施相结合”的原则,以“在孩子心中播下创新的种子”为教育哲学,整体建构“慧创”校本课程体系。

“慧创”校本课程涵盖4类共12门子课程。在“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每个类别下分设3门子课程:“考察探究”分设“神秘海洋”“桥梁研学”“仰望星空”课程;“社会服务”分设“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慧社区”课程;“设计制作”分设“小气象家”“空气探秘”“能量追踪”课程;“职业体验”分设“学会种植”“丝绸之路”“农耕瑰宝”课程。这些课程主要在每周三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开展。

此外,“慧创”校本课程还依托每年两次的大型科普月活动,精心打造“慧宝创宝秀”延伸课程,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开展,指引学生围绕不同的课程主题,经历至少一个月的持续探究和思考,获得创新思维的生长。目前,已开展“垃圾分类”“滑翔机飞起来”“伞降火箭模型比赛”等主题活动。

“慧创”校本课程讲求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系统性、拓展性训练,注重学生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助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慧创”校本课程的立体实施

学校力求让“慧创”校本课程的实施立体化,分别从课程实施的环境、模式、评价等层面着力。

(一)环境打造

学校打造了具有浓厚创新氛围的“两廊”“两中心”“八空间”。

“两廊”,即“七彩廊”和“创智廊”。“七彩廊”,是学生进入教室的必经之路。用七彩玻璃装饰的走廊,力求让阳光照射下来,投下五彩斑驳的影子,营造富有诗意的学习氛围。“七彩廊”的创建,意味着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活从这里开始。“创智廊”,是连接学校三栋教学楼体的弧形连廊,是学生的创意作品展示区域,分为书法作品区、创意美术作品区、科技发明作品区等。还有一小块留白区,是学生的“小秀场”,鼓励学生在这里一展歌喉、即兴演讲、讲述故事等。

“两中心”,即“慧创资源中心”和“拆文解字中心”。“慧创资源中心”是对图书室进行功能升级改造,打造出的融阅读、观察、体验、综合实践为一体的学习中心,为学生营造了开放式的阅读空间。这里还聚焦学校科技特色,有机嵌入真实学习场景,让学生随时进行观察体验,如了解并掌握浅液流无土栽培技术等。在“拆文解字中心”,学生可以通过动手刻印,体验活字印刷的奇妙,感知文脉、文道、文韵、文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产生民族自豪感。

“八空间”,即“智慧”长廊、“乐创”长廊、“传承”长廊、阅趣园、创客坊、凌霄书廊、半亩方塘、兰亭书法苑。这些学习场域功能齐全,分别为学生提供阅读观察、探究体验、实践制作、展示分享的空间,让“无距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跨学科高阶思维成长赋能。

(二)模式建构

1.项目课程,采用“星期三行动+项目化学习”模式

“慧创”校本课程,主要以“星期三行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推进。每周三,不同年段的教研组以学科教研的形式确定课程大主题,再由师生在课程活动中自主确定小主题。师生在完成既定课程任务的基础上评价、交流和反馈,意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创新能力。比如,在“社会服务”课程中,围绕疫情期间外出必扫场所码,核酸检测时必出示健康码、行程码的防控要求,低年段选取“智能家居”子课程,中年段选取“智慧城市”子课程,高年段选取“智慧社区”子课程,分别组织开展各类项目活动。以中年段的“智慧城市”子课程为例,在专家的指导下,师生经过多次研讨、打磨,确定了课程主题“‘码’上行动”。这是一门融合科学、数学、信息技术的跨学科项目化课程。课程推进过程中,科学学科的教师引导学生基于生活场景——“扫码”聚焦问题,以驱动性问题“大家都在扫二维码,二维码上的图案会重复吗?二维码会被我们用完吗?”组织课程小组展开调查研究。学生通过回顾生活经验、查阅资料、整理分析信息数据,了解了二维码的发展史、形成原理、优势及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数学教师以“微信的付款码是25×25矩阵规格”为例,带领学生计算求证。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了解到二维码的数量虽然有限,但在一定时间内不必担心会用完。信息技术教师带领学生认识二维码软件、学习设计制作二维码的方法,学生小试牛刀,为自己设计制作二维码。接下来,师生就如何选取文本、网址、图片或音视频给学校的盆景设计二维码名片展开讨论。课程推进过程中,各学习小组分工明确,有的做资料专家,有的做设计师,有的做制作师,有的做评估专家,有的做汇报人,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协同合作完成任务。最终,借助过程性评价量表,各小组从探索知识、解决问题、创新意识、科技实践、沟通合作等方面,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完善盆景二维码名片,并反思此次课程推进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综观整个课程实施过程,学生持续参与,持续评价、交流和反馈,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2.“慧宝创宝秀”课程,采用“科普月+‘现实需求→头脑风暴→原型设计→测试验证’”模式

“慧创”校本课程中的“慧宝创宝秀”课程,设定具有创新性的课程主题,学生全员参与,经历“现实需求→头脑风暴→原型设计→测试验证”的活动全过程,接受不同类型的思维方式训练,从不同维度提高创新能力。“现实需求”环节,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倾听与收集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加工整理,提炼出关键问题,主要涉及形象思维、发散思维、想象思维、联想思维;“头脑风暴”环节,鼓励学生碰撞灵感,创意收集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主要涉及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聚合思维;“原型设计”环节,指引学生提供可视化解决方案,如文案、模型、视频等,主要涉及抽象思维、对比思维、演绎思维、归纳思维、类比思维;“测试验证”环节,启发学生参与用户测试、评价修改,使得解决方案更完善,主要涉及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例如,在今年上半年的科普月,我们依托“慧宝创宝秀”课程组织各年段学生围绕垃圾分类的主题开展不同角度、不同层级的探究活动。不同年段的学生积极参与,从垃圾乱扔现象、产生原因、分类策略、消灭垃圾等角度展开探究,有了不少新发现。比如,四年级学生发现社区随意丢弃垃圾的现象非常普遍,污染了社区环境,认识到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交流碰撞,随后分组,明确各自的任务。不同小组查阅资料,了解垃圾的类别,搜集了上海、北京等城市进行垃圾分类的好的做法,寻求灵感。接着,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创意设计。有的小组设计了智能垃圾分类机,除了配有简明易懂的图示外,还设有智能屏幕和扫码器,小区居民把生活垃圾分类打包好,贴上二维码,投入回收柜,如此就可获得相应的积分;有的小组设计了垃圾识别器,利用废纸板,连接传感器,测试垃圾的类别等。最后,各小组对这些创意进行自评、互评,评出“垃圾分类金点子”,并再次修改完善自己的创意,进行测试验证。

(三)评价优化

学校与上海的学业质量分析优学App开发公司合作,形成了以大数据分析为支持的“慧创”校本课程评价载体——“深瞳优评”App,实时采集、分析学生参与课程的行为数据,给学生的行为精准“画像”。借助“深瞳优评”App,学校能随时关注学生参与课程时的表现,作出不同等级的评价。

例如,在中年段“智慧城市”子课程中,聚焦“‘码’上行动”课程活动,教师利用“深瞳优评”App,跟踪学生参与二维码设计的全过程,对他们的行为表现做了详细记录,随时给予他们适切的指导;同时,鼓励学生在自评、小组互评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学校还会利用平台同步记录学生参与课程过程中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的结果,给表现良好的学生发放“爱探究”“善合作”“有创意”“会表达”等徽章,对学生进行多维评价,使学生充满成就感、获得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不断改进自身行为、参与课程学习的热情。

“慧创”校本课程实施以来,成效显著。学生层面,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1500余名学生在国家、省、市级大赛中获奖,占全校总人数的53%。其中,8人在全国比赛中获奖,23人在省金钥匙竞赛中获奖,1人获徐州市市长奖提名奖。教师层面,教育科研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近两年,他们申报国家级课题3项,市规划课题2项,市个人课题16项。

“慧创”校本课程为学校的课程建设注入了活力,更为学生的素养提升提供了平台。未来,我们将在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深度融合方面做更深入、更系统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张凌燕.设计思维——右脑时代必备创新思考力[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2] 万伟.课程的力量——学校课程规划、设计与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 杨九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十人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 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5] 杨现民,田雪松.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2016-2017:走向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6] 玛丽.可见的学习与思维教学:让教学对学生可见,让学习对教师可见[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

[7]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基于问题解决:提升课程领导力的行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