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品鉴诵读,尝试创意表达
作者: 吴广岭摘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四年级下册的《短诗三首》的教学,应充分开展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实践活动。
关键词:文学阅读;创意表达;《短诗三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六大语文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是其中之一,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同时,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四年级下册的《短诗三首》是极具代表性的优秀文学作品,教学时,应充分开展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实践活动。
一、充分品鉴诵读
(一)整体感知,体会诗歌韵味
《短诗三首》与冰心的童年生活相关。根据本单元“交流平台”的总结,这三首诗具备富有节奏感、想象丰富和情感真挚等特点,构成了现代诗的韵味。教学时,让学生整体感知——感受节奏,体会情感,可以助其体会其中的韵味。
1.感受节奏之美
体会现代诗的节奏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要做好引导点拨。
首先,请学生轻声地读这三首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在小组内读给同学听。读诗过程中,关注“膝”的读音,发现“啊”的音变规律。其次,让每个小组推荐读得好的学生范读,其他学生边听边观察诗句,分享阅读后的发现。学生发现:《繁星(一三一)》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特别有节奏感。再次,联系学过的古诗,引导学生发现这首诗的每个句子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是“ang”。韵脚相同,同音成韵,读起来就显得有节奏。最后,学生阅读后还发现《繁星(一三一)》几乎每句开头都有“哪一”二字,句末都有问号,句式相同。此时,教师便可带领学生复习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反问句,体会其强烈情感及语气。在以上阅读的基础上,联系《语文园地》中朱光潜的名言“诗和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师生合作读诗,在整体朗读中体会现代诗的节奏。
2.体会情感之真
现代诗的韵味,除了节奏,还有情感。而情感就蕴藏在诗歌的语言、声调和标点符号中。文学阅读中,学生要读懂情感,迎接挑战性学习任务。
教师可以这样布置如下学习任务:
(1)《繁星(一三一)》写大海,可为什么又写星光和花香呢?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分享,适时补充资料:冰心从小跟随父亲生活在大海边,她对大海的感情深厚,就好像星星有光、花儿有香一样,是自然而然、始终如一的。
(3)带着理解与想象,小组合作读三个反问句,体会作者强烈的语气,感悟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之情,体会冰心描写的童年生活的“诗情画意”。
(二)联想想象,感受语言特点
1.赏析意象
诗歌意象的丰富性,增加了学生开展文学阅读的难度。教学《繁星(一五九)》,可以让学生通过赏析意象,更好地感受诗人的情感。以下为教学片段:
(教师让学生阅读“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它的巢里”,交流分享。)
师“风雨”指什么?
生这里的“风雨”指狂风暴雨,是一种自然现象。
(教师指名读。学生声音微弱,整句都读得很柔和。)
师这是“和风细雨”,鸟儿都不用躲到巢里了。
(该生再读,前半句声音高昂,后半句低沉温柔。)
师这次读“风雨”的时候语气强烈,真是倾盆大雨、雷电交加啊!
生读到“巢里”时,为什么语气又弱又低呢?
生因为鸟儿的巢会让人感到宁静、安全。
师同样是风雨,诗人“心中的风雨”有什么不同?
生可能是诗人经历的一些事,有困难、挫折、伤心、失望……
生“风雨”是景象,也是心情,而这时躲进母亲怀里,会让诗人感到温暖,获得安慰和鼓励。从中我体会到了冰心对母亲的依恋。
“风雨”是诗歌意象,也是教学重点。从“风雨”这样具体的词语展开联想,能让学生把握诗人冰心的情感,进而体会到阅读内容和语言表达的奥秘。
2.想象画面
文学阅读侧重感性,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更好地理解隐含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学习《繁星(七一)》时,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抓住关键语句,充分展开想象。学习任务为:
(1)认识生字新词。“藤萝”是形声字,请你猜猜字义。观察课文里的插图,主动分享课前收集的资料。带着体验,齐读生词“藤萝”。
(2)想象丰富画面:在藤萝的叶下,诗人会做些什么?小组合作交流,结合日常生活或文学体验,畅谈阅读感受。
(3)由“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进一步体会诗人对母亲的依恋。带着想象练读。
(4)总结这首诗的语言表达特点:诗句工整,由远及近,由物及人,有声有色。
教师要创设与课文贴合的真实情境,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努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其展开丰富多彩的想象,增强对语言的感悟和体验。
(三)诵读欣赏,提升审美能力
现代诗的美,需要通过反复诵读来帮助学生理解与欣赏。反复诵读,不是机械操作,也不是单调的次数叠加,而是借助有意义的言语实践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多维度、多层面的意义性理解,在丰富的语境中诵读诗歌,欣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教师出示如下背景材料:
1900年,冰心出生在一个海军家庭,父亲出海远征,随时有生命危险,母亲用弱小的身体坚强地支撑着这个家……想到这儿,冰心会说:。
1912 年,冰心12岁,辛亥革命后,时局动乱……思想进步的母亲,把冰心培养成家族第一个进学堂读书的女孩子。想到这儿,冰心会说:。
1921年,冰心发表了第一部诗集《繁星》。她把对母亲的情感,浓缩在这首诗中:。
上述教学中,教师指引学生走近诗人的人生经历,感受诗人“心中的风雨”,知人论世,获得了个性化审美体验,并在诵读中体会到了诗歌的语言和情感。同时,学生在诵读中欣赏语言与形象,欣赏丰富多彩的美好画面,欣赏真诚自然的情感世界,提升了审美能力。
再如,教学《繁星(七一)》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学习任务: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永不漫灭”。这些事、这些美好的情感、这些童年的画面,成为诗人永不漫灭的回忆。请有感情地诵读整首诗。
(2)联系生活或文学体验理解词意,列举“永不漫灭”的事例。
(3)欣赏评价。这些事为什么能成为诗人“永不漫灭”的回忆呢?独立思考,评价“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等语句形象,欣赏冰心终生创作的永恒主题:歌颂大自然,歌颂童心,歌颂母爱。
学生在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后,实现了对诗歌语言的内化积累,同时还加强了语文学习与已有生活或文学阅读经验的联系,为后期的创意表达奠定了基础。
二、尝试创意表达
要实现创意表达,学生在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之外,还要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作品,并通过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教师创设“诗意童年”朗诵会主题任务,让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结合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体验,尝试个性化、有创意的口头或书面表达。
(一)口头创意表达
创意表达的基础是语言。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吸收高质量语言,逐步内化,并适当融入学习资源,拓展创意表达的空间。比如,开展“诗意童年”朗诵会之前,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前往图书馆或通过网络收集现代诗,主动阅读或摘抄,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并使之不断内化为自己的个性化语言。
在班级的诗歌朗诵会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朗读、演讲、表演、即兴脱口秀等多种形式表现近期阅读成果,还可以融入音乐、舞蹈等,借助短视频、微信、网页推送、网络评论等多种形式,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此同时,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通过课堂观察、对话交流、小组分享、学习反思等方式,收集和整理学生在创意表达中的过程性表现,如朗读展示、习作成果、交流讨论、汇报展示、朗读表演材料等,聚焦关键表现,鼓励个性化表达。
(二)书面创意表达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让学生聚焦有价值的语言现象,观察和欣赏富有童心的语言和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尝试片段仿写或创作。具体可出示以下学习任务:
(1)回忆童年。诵读《繁星(七一)》后,再次品读诗句“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结合生活体验,回忆自己童年生活中难忘的情景或画面,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
(2)尝试表达。拿出提前准备的“星光卡”,在关于童年的背景音乐中,仿照课文片段,创作属于自己的《繁星》。可以借用文中词句,可以图文结合,也可以独立创作。
(3)分享交流。小组内相互欣赏仿写或创作的诗歌,开展激励性评价。推荐学生代表朗读作品,在黑板上展示学生最终完成的“星光卡”作品。
学生从现代诗的语段仿写入手,基于相同要素,再现生活中美的场景,并由冰心描写的母爱联系到亲情、友情……通过变式学习,结合现代诗语言表达的特点,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各组推荐出学生代表,展示有创意的书面表达片段。以下是学生的创作展示: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生病的时候,
温暖的床头,
母亲的问候。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小路,
柳树的叶下,
父亲的背上。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宁静的后院,
盛开的夜来香,
小狗的陪伴。
学生的仿写结合生活体验,体现了现代诗的韵味,富有节奏,想象丰富,而且传递着深情——尤其像“父亲的背上”这样的语言,充盈着真挚的情感。在“诗意童年”朗诵会上,学生展示合作编写的小诗集,评选有创意的班级小诗人,成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创意的表达者。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潭娟,徐鹏.义务教育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结构关系及教学建议[J].语文建设,2022(11).
[3] 牛文明,于红梅.文学阅读培养创意表达能力的实施路径[J].中学语文教学,2022(6).
[4] 郭元祥.论学科育人的逻辑起点、内在条件与实践诉求[J].教育研究,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