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之处探析语文教育创新路径

作者: 周吉海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构成部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在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现今,语文教育创新已成为必然走向。创新通常会在教学实践中的细微环节得以体现,这些细微的改变逐步累积能够赋予语文全新的生机和活力。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细微层面剖析,为语文教育创新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以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教学内容创新的细微路径

(一)挖掘课文的多元解读

小学语文的每一篇经典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教师不应该局限于传统的解读方式,而应鼓励学生多视角解读,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如在古诗词中探寻鲜为人知的情感以及时代价值;又如在神话教学中,挖掘其中的趣味元素,将神话故事与现代奇幻元素结合,让教学内容紧紧吸引学生。多元解读课文能让语文教学内容耳目一新,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迎合学生的喜好,学生能够更深刻理解文章。

(二)引入时事热点和生活元素

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可把当下备受关注的话题、社会现象交给学生,让他们运用语文知识加以分析、评论。这样不但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水平,还能提高其对社会的关注度以及责任感。

(三)实施跨学科融合教学

语文教学能够与历史、地理、科学等学科相互融会贯通。如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可以依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进行阐释,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全面、深入地领悟作品。

(四)借助多媒体资源优化教学

教师借助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样的形式优化教学,能够为学生带来更直观和生动的学习体验。学生多感官地参与学习,能够更真切感受作品的魅力,极大提升教学的效果。如在学习写景的文章时,教师播放相关的风景记录视频,学生便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五)创设情景深化教学效果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与内容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如在情境中开展角色扮演、对话等活动,学生会积极参与其中,借此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方法创新的细微视角

(一)课堂互动的精确激发

教师在全面把握学情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精确激发课堂互动,由独角戏转变成大合唱。如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抛出紧扣文本核心的具有争议性的话题,瞬间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促使学生思维碰撞,各自发表见解。不管是进行小组讨论,还是开展全班交流,都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活跃的互动氛围中深入挖掘知识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思维能力。

(二)游戏化教学的精妙运用

教师设计与语文相关的有趣游戏,如词语接龙、诗词配对之类,使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巩固知识,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生字词时开展“猜字谜”游戏,由教师出谜面,学生猜字,原本枯燥的识字过程变得饶有趣味。

(三)小组合作的精细化引领

于语文教学而言,并非单纯的开展小组分组讨论,而是按照学生的性格特征、能力层级进行科学得当的搭配,明晰每个成员的分工与责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如学习《狐假虎威》时,组织小组分别扮演狐狸和老虎,各小组挑选出合适扮演狐狸和老虎的人员,通过合作排练,展演故事内容,比较哪个组的展演更加精彩且更有戏剧性。

(四)故事化教学的细节打磨

教师要将语文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注重情节的跌宕起伏和细节描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在教汉语拼音时,教师将每一个字母都编成一个小故事,像“a”,小姑娘张大嘴巴唱歌。

(五)个性化教学的重点关注

每一位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兴趣、能力、习惯以及需求均有所不同。教师应当尊重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挖掘他们的潜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班级中学生语文水平参差不齐时,教师可以实施分层教学。按照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给学生划分小组,针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强化基础练习并提供一对一辅导;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则提供更具挑战的阅读和写作任务。同时,教师还要依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布置多种形式及不同难度的课后作业。

(六)任务驱动的精心规划

教师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激发学生深度思考的欲望,促使他们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精神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曹冲称象》时,教师可以提问:“如果在现代,运用我们现有的技术和工具,又会有哪些不同于曹冲的称象办法呢?”通过这样的提问,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在不同情境下灵活运用知识和创新思考的能力。

三、评价体系创新的细微体现

(一)过程性评价的精细化分

传统的作业和考试成绩是教师评价的主要依据,其实,教师应更注重对学生课堂表现的量化评价。如设定课堂发言评价量表,依据学生发言的逻辑条理、创新程度和语言表达的精准度给予相应的分数;设置小组讨论的参与度评价量表,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贡献及协作水平。与此同时,做好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记录,如朗诵比赛、戏剧表演等,并把这些过程性评价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当中。

(二)评价主体的多元拓展

常规的语文教学评价一般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全程评价,学生被动评价,对学生的触动不深刻。教师可将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引入其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责任感。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要着重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新精神,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留意这些细微之处并积极付诸实践,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潜力,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全方位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宁津县大曹镇西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