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三年级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研究

作者: 闫娟

2021年7月,中国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标志着“双减”政策的正式实施,对一线义务教育工作也会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三年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段,对学生整个小学学习生涯有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因此,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既要在低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生字、生词学习基础,又要在教育形式方面作出进一步改进,引导学生接触更加丰富且难度较高的知识。基于此,笔者对提升三年级语文教学质量进行系列研究。

一、根据精读文和略读文制订差异的教学方针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不同的文章类型,主要可以分为精读文和略读文。精读文是需要学生重点记忆和掌握的优质文章,这些文章有着非常大的知识含量,不仅包括一系列的生字、生词,还包括文章中的各处关键段落、内容以及整篇文章传达出的中心思想。而略读文蕴含的知识量比较少,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掌握的生字、生字数量以及文章段落、内容并没有提出非常严格的要求,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对略读文的内容进行深入探索。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一篇文章是精读文还是略读文的差异为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计划。

例如,《不懂就要问》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两篇文章,前者是略读文,只要求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阅读工作而已,而且在文章末尾也并未详细列出文中存在的生字和生词以及相关的课后问题。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只需要掌握每一个生字的读音,流畅朗读整篇文章即可。而后者则是一篇精读文,蕴含的知识点数量和教学价值是极其丰富的,文章之后也详细列出了生字、生词以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诸多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熟悉整篇文章中的所有生字、生词,而后整理文章各个段落以及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在深入了解这一系列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实现对文章的深入学习和高效学习。因此,教师根据文章是否是精读文和略读文制订差异性的教学方针,对后期的教学工作开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坚持多种教学方式有效结合

在三年级语文教学中,多种教学方式给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知识学习体验,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提升其学习积极性。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讲授和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教师可以依托课本内容,生动地解释和阐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规则、语法和词汇等基础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采用示范和演示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课文和表演情景对话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妙和情感的表达。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展示精美的图片、视频、音频等素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知语文知识。同时,利用互联网等资源,扩展学生的学习范围,让他们接触到更多的文学作品和优秀的语文资源。

最后,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和应用。语文学习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实践和应用。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如写作、朗诵、创作小品文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升他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三、进一步健全课后作业评价机制

课后作业设计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特别是进入小学中段以后,学生要学习的知识点数量和难度有了很大的提升,教师此时便要通过课后作业帮助学生有效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作业对学生综合素养巩固起到显而易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作业数量过多或难度过高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密切结合“双减”政策提升作业设计质量,进一步健全评价机制。针对不同形式的作业采取针对性的评价工作,才能真正发挥语文作业对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效用,同时也不会违背“双减”政策的相关要求。

例如,在《大自然的声音》这节课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设计了一项课后作业:请你在周末的时间到大自然中观察,开展一次实践调研并切身体会大自然中都有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有什么特征?你该如何用优美的语言形容听到的声音?在布置完了这项作业以后,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重点针对学生在调查过程中找到的声音,以及对这些声音的描述是否精确,在描述这些声音时使用的比喻修辞手法是否恰当等一系列环节评价学生的实践行为。只有坚持多角度、多方面评价,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和学习思维才能更好地展现在教师面前,教师也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评价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力度。

“双减”政策的提出符合我国教育教学实际,符合国家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利益。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国家“双减”政策的开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还要对“双减”政策贯彻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应当出现的新调整和新变化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为促进语文教学模式的优化而努力,为实现语文学科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而努力。

(作者单位:利津县第二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