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在小学科学低年级学习中的应用

作者: 吴荣伟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科学是人类在研究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系统,以及获得这些知识系统的认识过程和在此过程中所利用的方法。

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说:“应当先学会观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低年级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所以学习科学的过程也对他们的身心成长有着极大的帮助。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一种技能,教师要有计划地、系统地培养和优化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才能提高科学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一、有效的科学观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

科学观察作为一种系统的、有目的的感知和记录自然现象的方法,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如蝴蝶的翅膀有什么特点?种下的种子是怎样长成一株幼苗的?一年四季树叶的形状和颜色有什么变化?对这些科学问题,用眼睛看便可获得答案。这种通过感官观察认识事物的外在特征的过程,就是一种最简单、科学的认识过程。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可以更加容易地发现幼苗生长的规律,更好地了解动物一步步成长的过程以及形体上的变化。因此一、二年级教材设计了“观察和记录幼苗生长所需的条件”的观察活动。面向低年级,观察的视角、维度不同,其中一、二年级学生主要观察外部的直观现象。在植物生长观察的过程中,学会观察的方法,能依据可观察的现象,简单分析并描述植物生存和生长的条件,进而对植物生长的自然现象感到好奇。

二、激发学生有效的科学观察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只有学生有了观察的兴趣,才能让观察具有有效性。小学阶段主要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形象抽象思维阶段,一、二年级学生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思维特征,学生喜爱的都是具体的、直观的自然事物和自然对象,观察是一种最直接、最常用的方法。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观察活动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并从他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如动植物、天气变化、自然现象等,激发他们的观察欲望。教师要让学生带着悬念和疑问观察,提出一些他们可能感到好奇或困惑的问题,如“为什么树叶会飘落?”“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寻找答案,让每个小组讨论观察步骤、观察重点,这样他们才会认真、仔细地把要观察的内容看清楚,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有效的科学观察能力

观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科学探究技能之一,也是最基础的探究科学的方法之一。有效的科学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经过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和科学训练。学生只有通过观察,认识了事物,才能反映事物。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不仅是小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他们智力的基础。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技能,使其掌握认真观察的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观察进行引导,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低年级学生随意性较差,观察事物零乱,他们的知觉主要受刺激物的特点和个人兴趣爱好所影响,排除干扰能力较差,集中注意观察的时间较短,观察的错误较多。根据这种情况,教师要对学生的观察进行有效引导,提出观察目的和任务,让学生的注意力指向观察对象,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学生观察时就能分清主次、先后,提高观察的有效性。

观察在小学科学低年级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和事物特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通过观察,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科学知识,不仅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还能增强综合实践能力。因此,为了避免将观察教学流于形式或脱离实际,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通过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观察力的培养,用激励的语言促进学生的进步,让学生把科学观察变成习惯。

(作者单位:济南市钢城区里辛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