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协同共育:小幼衔接课程的实践与成效
作者: 赵瑾小幼衔接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顺利度过该转折点,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该意见中明确了幼儿园和小学两学段在儿童入学准备教育和儿童入学适应教育中应遵循的目标、原则和方法。基于此,济宁市任城实验小学幼儿园与济宁市任城实验小学形成教育合力,遵循小学零起点教学和幼儿园去小学化的原则,围绕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探索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以儿童入学需求为纵线,以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发展为横线的“一纵三横一主线”的小幼衔接课程模式,开发出“加长版”小幼衔接一体化课程时间安排和习惯养成评价体系,总结出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双向互动”的联合教研机制,旨在通过系列连续性课程,帮助儿童顺利度过小幼衔接。
一、基于儿童入学需求设计小幼衔接课程目标
应以儿童的入学需求为纵线,贯穿小幼衔接课程目标设计的始终。由于小幼衔接涉及儿童心理、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社交技能和情感适应等方面的全面准备,故在课程目标设计中应充分关注儿童的入学需求,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减少焦虑和不适。据此,两校区教师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引领,以满足儿童入学需求为追求,充分参考指导意见中提出的课程目标,在不同学段设计适宜的主题课程目标。
二、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择取小幼衔接课程内容
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进行小幼衔接课程内容的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通过小幼衔接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儿童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助于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整体提升,能够为其顺利度过小幼衔接打下坚实的基础。故在课程内容设计中,任城实小和任城实小幼儿园两校区积极将二十四节气、古诗传诵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中,开设了传统文化课程,这些课程内容在幼儿园和小学两学段间衔接紧密,进而确保了儿童在两学段间所参加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活动的自然过渡,减少了学习断层。
三、凝聚家校社三力,助推小幼衔接课程实施
应以凝聚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合力为横线,助力小幼衔接课程实施。小幼衔接作为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衔接方式,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方协同,三者之间通过整合各自的资源和优势,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以促进儿童在知识、情感、社交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故在小幼衔接课程实施方式设计上,任城实小和任城实小幼儿园两校区遵循“三+模式”理念,汇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合力,通过组织家长开放日、家长课堂、家委会活动等家校活动,让家长观摩孩子在园的生活、游戏和学习,直观地了解幼儿园教师如何做,为什么做、从而模仿做,这些措施使得家校之间能够建立起基于相互尊重和合作的伙伴关系,进而共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四、架构加长版小幼衔接课程时间安排
应遵循“小幼衔接是长程衔接”的理念,在小幼衔接课程时间安排上“加长”。小幼衔接是相互关联漫长递进的过程,在实践研究中,任城实小和任城实小幼儿园两校区将小幼衔接课程安排从幼儿入园开始,一直延续到小学低段,把衔接周期变长。一方面,幼儿园阶段在课程设计、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以及评价的标准等方面做到一致、连续。另一方面,小学低段的课程设计放缓坡度,助推幼儿自然过渡。
五、立足习惯养成构建课程评价体系
应基于良好习惯的培养,构建小幼衔接课程评价体系。习惯养成在小幼衔接中至关重要,一个好习惯不仅能帮助儿童在幼儿园阶段建立起基本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更能助其为小学阶段严格的学习要求和更独立的生活环境做好准备。在实践研究中,任城实小和任城实小幼儿园两校区均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贯穿于整个小幼衔接阶段,并将基于学生的习惯养成进行课程评价指标的研发。
此外,自评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有助于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因此,两校区均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评能力的培养。特别在书写习惯养成上,任城实小幼儿园设计了手指操、小玩具的拼插训练,借助游戏,通过反复、精准的精细化动作训练幼儿的大、小肌肉群;在环境设计上,通过布置带有桌布、坐姿图、握笔图、数字、日历、时钟等的温馨大班签到台,在引导幼儿有正确的握笔姿势与书写坐姿的同时,幼儿前期的签到内容也得以保留,方便他们对自我先前的书写姿势和书写习惯进行评价,以发现自己的进步改进自己的不足,实现增值性评价。
六、完善联合教研机制,实现双向奔赴
应鼓励“双向互动”,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进行联合教研。小幼衔接视域下教师的“双向互动”是指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之间进行的相互沟通与合作,通过“双向互动”能够促进两个学段教师间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无缝衔接,共享教育资源和经验,提升教学质量,全面理解和支持学生的发展需求。基于此,两校区采取“双向互动”的联合教研机制,旨在通过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紧密合作,提升教师在小幼衔接方面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效果。
首先,两校区树立小幼衔接双向奔赴、共同联建的一体化思路。幼儿园与小学“厚德”教学理念同根同源,两校教研团队科学规划联合教研活动,分析小幼课程间差异与衔接点,以科学的儿童观审视课程,关注儿童的年龄特点和需求,聚焦小幼衔接“四准备”“四适应”中学生习惯培养、教育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改革等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系列化、持续性的深度研讨。其次,两校区构建岗位互换、班班对接机制,推进课程深度。利用集团优势进行“双向互动”,2022年9月启动“岗位互换 ”,即幼儿园教师到小学,小学教师到幼儿园体验工作,沉浸彼此角色,深度体验不同学段的教育实践,加强沟通与合作。最后,建立“班级对接”机制(规定活动的时间、频次、指定部分活动主题等),交流、协商活动方案,确保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衔接顺畅。
在任城实小与任城实小幼儿园的共同努力下,小幼衔接课程模式的实践研究不仅为儿童搭建了通往小学的桥梁,更为他们的未来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一纵三横一主线”的课程设计、深入的习惯养成评价体系,以及教师间的“双向互动”联合教研机制等一系列的小幼衔接课程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强了家校社合作,也为儿童营造了一个更加连贯、和谐的成长环境。随着这一模式的不断深化与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将为更多学校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共同推动小幼衔接工作向更高质量和更深层次发展,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开启新篇章。
【本文系2023年度山东省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课题“小幼衔接视域下‘四适应’主题课程群建设实践研究(2023LX Y28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济宁市任城实验小学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