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乡镇中学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
作者: 王凤梅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的重要课程。在乡镇中学,由于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和学生成长环境的独特性,课程的教学往往面临许多困难。学生学习兴趣低迷不仅影响教学效果,也会让法律和道德意识难以内化到学生的行为之中,从而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难以自觉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和道德准则指导自己的行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教育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期缓解这种情况。作为教师,必须立足乡镇中学的实际,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乡镇中学学生学习兴趣低迷的原因分析
(一) 教学内容脱离乡镇学生生活实际
乡镇中学学生的生活环境以农村为主,而目前所使用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编写的许多教学内容偏重城市生活的案例或抽象理论,乡镇学生难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共鸣。例如,课本中关于城市社区治理的案例对乡镇学生来说显得十分遥远,这样陌生的内容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乡镇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
乡镇中学所处地区经济发展往往较为落后,留守儿童较多,学生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学习动机普遍较弱。此外,一些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较低,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限,时常忽略孩子的学习情况,导致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三)实践活动资源不足
道德与法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乡镇中学受制于经济条件和地域限制,难以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例如参观法院、社区服务等,这使得学生难以通过实际活动体验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二、提升乡镇中学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一)调整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特色案例,如在讲解“让家更美好”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引入乡镇家庭中普遍存在的分工协作、邻里互助的真实案例。通过这样的案例,学生能够从自身经验出发,更直观地理解让家更美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从而增强对课程内容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
(二)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参与
在课堂中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例如,模拟乡镇中常见的邻里纠纷,让学生分组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和道德准则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法律和道德的意义。这种体验式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丰富课堂外活动,拓展实践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邀请乡镇司法所工作人员、派出所民警或乡镇干部到校讲解法律知识,结合本地实际案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普法教育。例如,可以请司法所工作人员为学生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结合乡镇中发生的未成年人权益受到侵害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通过与法律专业人士的面对面交流,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也可以举办“乡村道德榜样”评选,邀请学生讲述自己身边的好人好事,通过榜样激励学生,将道德理念内化为行为。这样的活动能够营造良好的校园道德氛围,激发学生向善向上的动力,促进他们将道德规范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四)增强师生互动,建立情感连接
乡镇学生往往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较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良好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课前,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轻松的谈话,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和对课程的期待,为课堂做好铺垫。课后,教师应主动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困惑和建议,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总之,乡镇中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需要因地制宜,充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本地资源。通过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设计实践活动和强化师生互动,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践行道德与法律规范。希望通过这些策略,能够让更多乡镇学生从这门课程中受益,为他们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的公民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东平县银山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