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家校共育的多维路径与实践探索

作者: 孙文君

初中阶段作为学生成长的关键转折点,是塑造人格、积累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时期。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探索创新且富有成效的家校共育多维路径,不仅能提升教育质量,更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筑牢根基。

一、革新校本课程:点亮学生成长灯塔

(一)情境德育,铸魂育人

创设沉浸式德育情境,围绕“家国情怀”“品德修养”“社会责任”三大主题,精心策划主题系列活动。以体验教育为核心,紧密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助力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然接受爱国教育、思政教育。围绕不同类型的地域文化,精心策划系列主题活动。如在海防文化活动中,除了组织队员参观奇山守御千户所等海防建筑、邀请专家讲述戚继光抗击倭寇等海防故事外,还可组织海防知识挑战赛,家国情怀在心中油然而生。在海洋文化活动里,开展“我是海洋卫士”行动,带领学生前往海滩,参与海滩清洁活动,亲身体验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组织队员监测海水水质,学习水质检测的方法和指标,了解海洋生态环境的现状。学生切实体会到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良好的品德修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塑造。

(二)定制心育,护航成长

打造主题式序列化心理班会课程,助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以年级为单位,初一、初二进行专注力、自律能力、自信心等各项心理素质提升,如“专注力训练课程”借助专注力游戏,完成指定任务挑战。通过趣味十足的方式,学生的专注力得到有效锻炼。“时间管理大师养成记”课程则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制订详细的学习和生活计划,并借助时间管理APP进行自我监督和调整。在课程的帮助下,学生逐渐学会合理安排时间,自律性得到显著提升。在职业规划方面,初三、初四级部通过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平台资源进行授课,引导学生兴趣探索,职业匹配,让学生对不同职业有更直观的认识。从而更深入地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为未来的职业规划做好准备。

(三)劳动赋能,实践启智

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学习与生活,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在校园内开辟“校园农场”“石榴柿子采摘节”,学生全程参与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从播种、浇水、施肥到石榴、柿子的采摘,学习农业知识,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设立“校园服务岗”,让学生轮流担任图书馆管理员、餐厅帮厨等职务。通过参与这些校园服务工作,学生增强责任意识,习得生活技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劳动,并举办“家庭劳动技能大赛”。设置家居整理、家务清洁等比赛项目,以赛促学,激发学生参与家庭劳动的积极性。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家庭劳动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实现了家校劳动教育的有效衔接。

二、定制家长课程:赋能家庭教育智慧

(一)理念升级,接轨前沿

“家长教育理念升级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线上,搭建专门的学习社区,定期推送教育理念文章、专家讲座视频等学习资料。线下,举办“教育理念分享沙龙”,邀请专家与家长面对面交流。针对“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应对孩子的情绪问题”等家长关心的热点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二)技巧特训,科学育儿

开设“亲子沟通技巧特训班”,运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帮助家长掌握有效的沟通策略。在特训班中,模拟亲子冲突场景,让家长理解孩子的需求,避免使用“暴力语言”。开设“学习力提升工作坊”,针对不同学科的学习特点,为家长提供科学的辅导方法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三)经验共享,携手共进

定期举办“家庭教育实践分享会”,邀请在家庭教育方面有成功经验的家长上台分享。分享内容涵盖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等多个方面。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鼓励家长根据自身职业特长和兴趣爱好,为学生开设特色课程。

三、深化协同共育:编织教育合力网络

(一)数据驱动,精准施教

每学期初、末开展“学生心理状况多模态线上测评”,维度包括优势品格、情绪特点、人格特质多个方面,依靠学生的心理测评数据和反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指导学业规划,报告精准定位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为教师和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教师根据报告制订教学计划,家长依据报告调整家庭教育策略,更加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通过大数据的精准分析,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学生提供更贴合其需求的教育支持。

(二)多元联动,拓展边界

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社会机构多元参与的协同育人网络,充分整合各方教育资源。学校与社区紧密合作,利用社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展“社区文化节”“民俗文化探寻”等活动。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拓宽了社会视野,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三)学生主体,民主治教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家校共育决策机制,成立“家校共育委员会”。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共同探讨学校管理、课程设置、家庭教育等重要问题。例如,在德育活动设计、食堂菜品选择等事项上,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通过这种方式,构建更加和谐、民主的教育生态。

家校共育创新实践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与紧密配合。通过创新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打造家长课程,提升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强化家庭教育的支持作用;推进协同共育,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全方位的教育网络。只有家校社携手共进,才能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第十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