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诗仙李白”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作者: 宋学峰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诗仙李白”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研究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积累、吟诵李白不同类别的古诗,体味诗歌表达的心境,并结合地域文化,发掘李白寓居济宁时期的诗篇、精神、行迹。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形式挖掘、鉴赏地域文化中包含的课程资源,有利于丰富当前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内容,构建更具实践性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推动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

一、课程内容结构化

李白诗歌作品导读。本课程通过深入讲解李白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深入了解其诗歌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李白诗歌的精髓。教师会详细探讨李白的诗歌作品,使学生能够领会李白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美学价值。

李白诗歌创作背景解读。本课程通过解读李白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诗歌背后故事的感知能力。教师会将李白的诗歌放在唐代社会和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社会风俗以及文学传统是如何影响李白的创作的。

李白诗歌赏析与创作。本课程通过引导学生赏析诗歌,并进行创作实践,培养其文学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教师鼓励学生在欣赏李白诗歌的前提下尝试模仿其风格进行创作,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融入多媒体资源。本课程通过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李白诗歌及其相关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李白诗歌的魅力,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和历史。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

课堂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讨论和交流,通过问答、小组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诗歌创作活动。开展诗歌创作比赛,开设诗歌工作坊,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亲身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我,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情境创设与情感共鸣。构建与李白诗歌相关的诗意场景,引导学生沉浸其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和情感深度,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成长,使其更加直观地体验李白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三、课程评价综合化

课堂表现评价。考查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活跃度、互动情况等,评价其学习态度,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进步情况,从而给予更加公正和全面的评价。

作业与作品评价。布置诗歌赏析、创作等相关作业,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使评价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同时,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李白诗歌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

考核与测试。设计笔试、口试等形式的考核内容,全面评价学生对李白诗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确保学生真正掌握课程内容。

四、注重学生参与与体验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查阅资料,了解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自我。

实地察访与体验。如条件允许,组织学生参观与李白相关的历史遗迹或博物馆,实地感受李白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李白诗歌的背景和文化,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反馈与调整。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确保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

综上所述,“诗仙李白”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应注重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课程评价的综合化以及学生参与和体验的强化。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培养其审美情操和文学素养。

(作者单位:济宁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