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措施探究
作者: 赵丽晓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行业发生了较大变革,多种教育理念开始生根发芽,核心素养理念就是其中之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融入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能让学生使用科学的方法接触周围世界,发展他们主动探究、勇破困难、团结社交等多方面的优良品质。但在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核心素养理念的认知水平还存在不足,导致无法有效保证教学效果。基于这种情况,广大教师有必要结合核心素养的相关理念,针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活动展开相关探索。
一、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必须要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品格。而科学核心素养则是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创新思维、理性思维、动手能力、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只有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科学核心素养,他们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的原因,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顺利完成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措施
(一)引入趣味元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当小学生对学科充满兴趣的时候,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就可以被充分调动,最终的教学活动也可以取得较好效果。小学生对周围新鲜事物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好奇心,而小学科学学科也记录了生活中常见的奇特现象。因此,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应该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对生活现象的好奇心,提高他们对实验活动的整体热情。
(二)总结实验结果,强化学生记忆
科学实验结束时,教师要对实验活动进行总结。这是非常关键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实验教学的最终效果。目前,很多小学生在科学实验活动中,过于关注趣味性的实验现象,而对实验所蕴含的知识点并没有明确的认识。教师通过总结实验结果,可以将实验活动所蕴含的知识点提取出来,让学生结合之前的实验画面,强化记忆知识点,更容易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
(三)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小学科学本身就不是一门纯理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将课本中的部分知识通过实验或者活动的方式还原出来。利用体验性较强的实验活动,可以加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知水平与掌握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讲解实验原理,而应该带领学生在一步步的实验过程中求得结果,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动手实践活动验证自己之前的猜想。
(四)利用演示实验,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
随着小学生学习需求的不断提升,传统演示实验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将演示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验过程中,以此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欲望,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五)营造良好的实验氛围,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研究表明,学习环境对学习者的学习效率能够产生直接影响。在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往往最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去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提升教学效果。因此,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教学需求,创新实验教学过程,营造良好的实验氛围,激活学生创新思维,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六)以生为本,开展引导实验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创客教育与科学实验相结合,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创造和创新。同时教师还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根据实验内容,设计引导性实验,深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来看,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全面融入核心素养理念可以较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能够显著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作为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活动时,应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积极引入一些趣味性元素,使科学实验变得更具有吸引力。与此同时,通过有效的师生交互,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完全参与到实验教学活动中,真正在实验教学活动中掌握各类知识,促进自身素质的综合提升。
(作者单位:东阿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