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作者: 李平在教育政策的逐步改革和深化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浸润到教材中,并与校本课程的构建深度契合。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对校本课程的不断融入,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已让越来越多的教师感到担忧。如何让古诗词教学与校本课程完美融合,以达到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对李白的研究引入校本课程为例,展开分析和论述,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意义
(一)学生层面
长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具备一定的认知和了解。随着校本课程与传统文化的不断融合,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人文历史及自然科学,帮助学生建立语文学科知识体系,提高语文素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二)教师层面
新课标强调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故而在校本课程编制和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从“使用者”变为“研究者”。教师可以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中提高专业素养,从而进一步挖掘教研潜能。
(三)学校层面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点的课程开发活动,注重学校和社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还强调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是一种持续和动态的过程,更有利于转变传统教学的模式,让教学更富有创新和特色。
二、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策略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落实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在选编的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专业素养为核心目标,并适当地进行拓展和提升。下面笔者以诗仙李白为例详细阐述具体的实施策略。
(一)研究对象
李白是学生最熟悉的古代诗人,是中华诗词长河中一颗最闪耀的星星。李白和他的诗歌,已经成为一个图腾,代表了中华民族对精神超越的追求,也展示了诗仙跌宕起伏与浪漫传奇的一生,传递其对家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二)研究思路
一是让学生了解李白的生平以及其代表作。二是让学生能够熟练背诵所学古诗词,熟悉拓展的古诗词,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深意。三是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诗词的意境和韵律,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四是在吟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提升其审美情趣。五是学生能够在实际的情境中适时引用丰富语言,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研究价值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研究李白,要在民族的长河中考察淘炼,要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广角镜审视,要站在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他。
1.踌躇满志的报国情怀
李白年少励志勤学广受博览,志存报国之赤诚,开元十三年,李白二十五岁,辞亲远游,发于蜀中顺江而下,仗剑去国,沿途作《登峨眉山》《峨眉山月歌》两篇诗作,思绪奔放,意气风发。字里行间折射着李白此时此刻轻松愉快的无限想象和对自身才华的自信,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对报效国家的无限向往,有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慷慨。
2.不畏权贵的抗争精神
公元744年,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 ,李白义情激荡袒胸直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迸发出了蔑视权贵,反抗封建官僚体制的最强音。
3.积极乐观的奋斗精神
公元762年,病骨支离的李白已白发苍苍,他举杯邀月,抱月而眠。借酒意微醺之际写下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千古绝唱。纵然人生之路布满荆棘,但他依旧积极乐观。
4.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一生好入名山游”是李白的本色写照。在报国无门、有家难回的情景下,他求仙访道,在青山绿水中穿行游走,品读陶醉,激越感怀,成了李白后半生冲出尘俗羁押,奋力找回自我的重要篇章,他足迹所到之处,名作迭出。从他人生启航时所作的《登峨眉山》《峨眉山月歌》,到《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再到《望庐山瀑布》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都充满了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6.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一首《静夜思》不知传遍了五湖四海的多少角落,世界各地的多少人。可以肯定地说,但凡有华人的地方,或汉语传播的地方,就一定能听到它。而它的节奏与韵律,跃动着多少思乡人的心,摇醒了多少思归的梦。
总之,结合校本课程的要求,通过研究诗仙李白,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在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一定是多元化的,不能是单一的。教师要能尽量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个体差异,让他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文化认知,让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育人目标。
(作者单位:济宁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