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在小学阶段的设置方式及策略

作者: 李晓婷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联因其独特的样式,在重大节日和活动中,越来越受重视,并显示出强大的文字魅力。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大对联在小学教学中的力度,从小抓起、从基础抓起。于是,对课(即对联教学)这一教学方式应运而生。怎样在小学阶段设置对课呢?教师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用以培植兴趣,激发情感、揭示特征,概括对法、揣摩语意,体味手法及增强语感,历练应用等实施策略。本文主要从对课及对联的内涵、对课在小学阶段的课程内容设置及课堂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策略等方面作系统的阐述。

一、对课的内涵及功能

(一)对课的内涵

对课即对联教学,就是学习怎样对对子、作对联,以“属对”方式开展,即一人出上句,另一人对下句。对课是汉语独有的一种语言教学形式,是汉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贯古通今,应用范围最广泛、生命力最强、最精炼、最经济适用的文学艺术。

(二)对课的功能

学习对联有许多好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还可以促进学生写作,帮助学生消化和巩固语文知识。

二、对课在小学阶段的设置及实施现状分析

对联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我国古代小学教育中,属对教学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目前,许多小学已经设置了对联课程,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要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笔者主要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为例,介绍他们的对课课程。

对课这一销声匿迹了近半个世纪的教学方式,经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师丁慈矿的改进和发展,重新回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他也因此引起了国内语文教学界的关注。

他写的《小学对课》一书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讲故事形式介绍了对联的对仗、压韵、平仄相对、意义等基本常识,每课都设置了针对性很强的佳联欣赏和对对练习,引导学生通过读、背、写,感受对联中蕴涵的文字之美、声韵之美、意境之美。

三、对课在小学阶段的设置方式及策略

(一)结合识字教学

对课可以穿插在识字教学中。如在小学一年级开展对课,教师可以从学生最常见的字“红”“鸡”“东”入手,引导他们寻找与之相对的汉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强调对对联不是组词,是给汉字“找朋友”。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学得兴趣盎然,通过对课,学生可以对所识的汉字进行简单的归类。

(二)结合成语教学

对课的教学可以结合成语积累开展,因为成语的结构大多数是天然对仗的,认识了这一特点,对成语的记忆大有帮助。如守株待兔——缘木求鱼,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良药苦口——空谈误国,承前启后——走南闯北等。

(三)结合古诗词教学

教师在对课和古诗词教学结合时,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诗词中的对偶句,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在反复地诵读后,学生可以形成一种对偶感,这是进入古诗词审美的一把金钥匙。

四、对联课程的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主体对客体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判断。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系统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资料,通过量化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性判断,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教学的完善。

(一)教学评价的类型

按对教学评价的处理方式不同,可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常模参照评价是指以学生团体测验的平均成绩即常模为参照点,比较分析某一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标准参照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所确定的作业标准为依据,根据学生在试卷上答对题目的数量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

(二)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技术——观察评价

观察评价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行为进行自然观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客观、详细的记录,然后根据这些观察和记录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字谜,利用字谜记忆汉字的表现,看这种方法对大部分学生是否都合适,大部分学生是否能通过字谜达到学习、记忆大量所学汉字的目的。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作为教师不仅要尽自己所能教育学生,而且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对联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承载着重要的传承使命,它不仅能够启迪智慧、娱乐身心,还能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长见识,作为教师更应该把它流传下去,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平邑县保太镇羊城完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