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小学生古诗词 “沉浸式”阅读的不二法门

作者: 武瑞粉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来说,学习古诗词不仅能够接触到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可以在日积月累中提高语文素养,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笔者在长期的一线教学实践中感受到,吟诵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进入“沉浸式”阅读的状态。

一、吟诵,助力学生开展古诗词学习

(一)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古诗词的语言凝练,蕴含丰富的内涵。通过吟诵,学生可以在声音的变化中感知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在一声声入短韵长、依字行腔的“沉浸式”吟诵中,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思”和“家”读时可以拖得长一些,以表现浓浓的别离思聚的情意。这样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让整首诗传递的思亲思乡之情越发浓烈。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通过有节奏的声音,感受到了诗中的意境以及诗人真正要表达的真切情感。

(二)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吟诵可以激起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多种感官,使古诗词的印象更加深刻。学习徐建顺的《中华经典吟诵》,书中的古诗,借助早读时间,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学生逐渐熟悉诗词的韵律和意境,很快便能记住所学古诗,从而提高了记忆效果。

(三)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吟诵不仅可以使古诗词的朗读过程充满乐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声音的魅力,增强自信心,从而激发对古诗词的兴趣。在学习《赠汪伦》一诗时,教师可以先讲述古诗背后李白和汪伦的故事,让学生描述这首诗中的画面,然后在吟诵时添加一些音乐性、表演性的元素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进入高度“沉浸式”的体验中,进而成为流淌在他们血液中的记忆。

二、吟诵,助力学生实现“沉浸式”阅读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

在吟诵时,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描绘、背景音乐等方式,创设出与诗词内容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更容易进入诗词的意境。在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古诗背后王维和家乡兄弟的故事。同时播放具有禅意的音乐,让学生在悠扬的旋律中,依字行腔吟诵,引导学生由声入情入境,在反复吟诵中学生心领神会,水到渠成地感受诗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二)教授吟诵技巧,提高学生的吟诵能力

教师应该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吟诵技巧——“十六字法”,平长仄短,入短韵长,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具体到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等,让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表现出诗词的韵律和情感。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示范吟诵、分组练习吟诵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吟诵的方法,提高吟诵的效果。

(三)开展吟诵活动,营造浓厚的吟诵氛围

学校可以定期或者在每年的“世界读书日”举办吟诵比赛、古诗词情景剧、诗词大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吟诵的魅力,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

总之,吟诵是一种有效的古诗词阅读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增强记忆力,激发阅读兴趣。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古诗词教学中积极推广吟诵,让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进而成为吟诵的受益者,成为经典诗词的传承人,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作者单位:聊城市第一实验学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