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育爱,一路生花
作者: 林西苓教育是根植于爱的土壤,孕育出希望的种子。回望教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它们汇聚成温暖的阳光,照亮了孩子,也照亮了我。我在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路上,以爱育爱,一路生花。那些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感人瞬间,不仅丰富了我的教育生涯,也让教育情怀根植于心田。
戒尺之下,“顽石”未开
2018年8月,走进那个被凉风轻抚的宁静乡村,我正式踏入教育行业。看着一张张稚嫩的笑脸,我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然而,初来乍到,我便遭遇了一块难以撬开的“顽石”——卓萍(化名),一个内向的小女生。她很“出众”——从不交作业。
三番五次下来,我的耐心被她消耗殆尽。当她又一次深深地低着头,站在我面前一言不发时,我心急如焚。盛怒之下,我高高举起了戒尺,却不忍心落下,只是大声质问她,希望以此能唤醒她。然而,掉落在办公桌上的戒尺,仍然未能发挥作用,卓萍仍然紧闭心扉——不开口、不交流,仿佛一块坚硬的顽石,无法撼动。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上进心,道德上的自勉。”看来,对于卓萍,简单粗暴的教育并不能解决问题。我束手无策了。
春风化雨,终见花开
那是一个阳光斑驳的午后,温暖细碎的光线,透过教室的窗户,温柔地铺满了整间教室。我端着热气腾腾的饭菜,轻快地走进教室,却意外地发现卓萍独自坐在位子上,显得格外孤单。
当我走近时,她的眼神里闪过一丝惊慌,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我好奇地询问她为何中午没有回家,她犹豫了一下,才缓缓开口。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丝颤抖。原来,她的父母在外打工,平时由爷爷奶奶照顾。最近由于奶奶住院,爷爷在院陪护,中午只能让她一个人在家。她的话语里透露出很多无奈和孤独,让我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同情。
我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饭菜分出一半,用餐盒盛好,递给了她,跟她一起边吃边聊。其间,她告诉我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爷爷奶奶对她一直很好,也知道了她在家里是一个既懂事又孝顺的小女孩。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我们身上,给这份平凡的午餐增添了几分温馨。她轻轻地夹起一块肉,放进嘴里细细咀嚼,仿佛在品味着这份意外的关怀。
次日清晨,令我惊喜的是,她的作业已经整整齐齐地摆在了我的办公桌上,字迹工整美观,与以往大相径庭。我心中一动,决定借此机会给予她正面的激励。
晨读结束后,我向全班宣布了这个好消息,大声表扬了她的进步和努力。后来,我又发动了班级里成绩优秀、性格开朗的小女生,邀请她一起玩耍、聊天。这些小女孩热情地接纳了她,她的脸上有了久违的笑容。
不仅如此,我还鼓励每一位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都要给予她一句夸奖或鼓励。渐渐地,她成了班级中的焦点,教室里从此少了一个默默无闻、孤独单单的身影,这让我深感欣慰。
爱与被爱,美丽响应
那天,我在学校里吃完午饭后,便如常来到水池旁清洗餐具。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给这平凡的午后增添了几分宁静与美好。
正当我沉浸在这份宁静中时,不经意一抬头,我发现我的车旁有一个熟悉的身影。我好奇地走近,只见卓萍正拿着一块小抹布细心地擦拭着车门下方的污泥。她用力而又认真,仿佛是在对待一件珍贵的宝物。
看到我走近,她不好意思地笑了,那张稚嫩的脸庞上洋溢着羞涩与纯真。我轻声说:“谢谢你呀!”她抬头看向我,眼神中充满了敬意和感激,说:“老师,最近下雨,泥巴路把你的车弄脏了,我经常见您自己洗车,你上这么多课太累了……”
听到她的话,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我从未想过,这个曾经内向、孤独的孩子,现在会变得如此细心和体贴。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她的成长和变化。她的这一举动,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温暖和感动,也让我更加坚信:在教育的道路上,只要我们用心去爱孩子、关心孩子,他们一定会以同样的方式回馈我们。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爱别人的能力是可以“传染”的。
就这样,卓萍完成了从沉默之茧到自信之蝶的蜕变。她从班级的边缘人,内向而孤独,成绩平平,鲜少与人交流,到现在,逐渐敞开心扉,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学习成绩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她学会了感恩与回馈,用行动温暖着周围的人。
当时,我正值哺乳期,每天驱车150公里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这是一段相当长的路程。每天,我早早地起床,迎着朝阳驱车前往学校。虽然路途遥远,但心中却充满了期待和动力。当我走进教室,看到孩子纯真的笑容和渴望知识的眼神时,所有的疲惫和辛劳都会烟消云散。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爱与被爱,如诗行间的双向回响,激荡着我们的心灵。在这场旅程中,我们与孩子共同感受着爱的力量,它让我们勇敢,让我们坚强,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彼此相伴的时光。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让每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我将会继续以爱育爱,让生命之歌在教育的道路上悠扬回荡。愿这爱与被爱的旋律,永远响彻在孩子的心田,陪伴他们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我愿用爱与智慧,为孩子的成长撑起一片天空。
(作者单位:邹城市钢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