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城签子馒头非遗文化在幼儿园绽放光彩

作者: 李大平

为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培养幼儿“爱家乡”的道德情感。平原县恩城镇中心幼儿园把山东老字号“恩城签子馒头”引进课堂。

当幼儿第一眼看到那造型独特、洁白如雪的签子馒头时,小脸上满是好奇与惊喜。教师娓娓道来签子馒头的历史渊源,幼儿都竖起小耳朵认真地听讲。

在平原县,签子馒头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情感的寄托。恩城签子馒头成形约在明朝初期,当初叫签子馍馍,而不叫签子馒头或竹签馒头。馒头据说起源于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孟获后,在泸水祭奠阵亡将士时,用馒头代替人头。因为馒头是蛮头的谐音,名字不吉利,而且又为避讳明朝皇帝的姓氏,所以改称签子馍馍。恩城签子馒头第五代传人,陈延强家的馒头,外形如纺锤,其色白润如玉,油光微亮,其味道香甜,嗅之芳气扑鼻,食之甘甜如饴,柔韧可口。双手握起两端对折,而皮不裂。陈家签子馒头加工网点遍布恩城镇周边各县市,并相继落户北京、天津、济南等大中城市。签子馒头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勤劳,是传统文化的瑰宝。这种馒头以其精细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口感闻名遐迩,每一个褶皱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接下来,陈师傅讲解签子馒头的制作过程。一是选料—和面,二是成型—醒制,三是上笼—蒸制,四是起锅—晾制。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幼儿的拉、揉、切、捻、搓等动作。

幼儿先用橡皮泥儿制作馒头。洗净小手儿,穿上工作服,戴上工作帽儿,一双双小手认真地在案板上把橡皮泥拉长揉搓,不一会儿功夫,一个个签子馒头摆成了一排。刚开始只练习了成型、醒制、上笼3个环节,在上笼时,因为橡皮泥比面要硬,一些力气大的幼儿把馒头插在了签子上,有的签子尖儿出来了,他们便自觉地拿下来重新做好再插上,只是这次用力小了些。力气小的插不上去,有的请教师帮忙,教师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有一名幼儿转动着把“馒头”插在签子上,教师及时给予了表扬和鼓励。劲儿小的幼儿也模仿着把馒头插在了签子上。尽管满满一篦子馒头高低不齐,但是,他们一张张小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毕竟是自己第一次亲手做“馒头”。

过了一段时间,幼儿用橡皮泥练习得差不多了。于是教师带着幼儿开始用面做馒头,他们做的馒头都做好了标记,蒸熟后送给家长品尝,幼儿的积极性又一次被调动起来。选料、和面、蒸制、起锅、晾制等环节都是由教师完成的。幼儿主要完成成型、醒制、上笼这几步。这次幼儿比以前还认真,坐在案板前听教师讲解注意事项。“开始做馒头。”教师话音未落,幼儿便迫不及待地做起来,小小的手握住面团,小心翼翼地揉着、捏着。虽然动作还很稚嫩,但那份专注与认真让人感动。因为面团比橡皮泥要软,馒头成型有些难度,有的幼儿被面粉粘住了手,怎么也搓不干净;有的面粉加多了,面团怎么也搓不成条,在手掌下不停地滑过。还有的把面粉弄到脸上,成了花脸,引来了阵阵的笑声。幼儿在做标记时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掐了尖儿,有的捅个眼儿。在叹气、笑声和教师的指导下,一箅子馒头终于上笼蒸制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他们学会了耐心等待,期待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签子馒头出笼的那一刻。

时间到!馒头终于出锅了,“噗”的一大团蒸汽腾空而起,整个活动室里都弥漫着诱人的香气。幼儿不断发出“哇塞”的欢呼声。教师等蒸汽散后馒头不烫手了,小心翼翼地拧下一个个白胖胖、亮晶晶的馒头作品进行晾制。每放一个,就不时的有幼儿喊出“那一个是我做的”,“那一个是我做的”。当幼儿把自己做的签子馒头送给家长品尝时,好多家长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一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是遥远的记忆,而是实实在在的美味与快乐。

签子馒头走进幼儿园课堂,让幼儿在欢声笑语中领略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它像一颗种子,在幼儿的心中生根发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他们的成长之路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作者单位:平原县恩城镇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