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生活中的科学为桥梁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作者: 耿晓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科学素养已成为每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科学素养的精髓不仅限于对科学知识的吸纳与理解,它还涵盖了运用科学方法论和科学逻辑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本领。将科学融入日常生活,搭建起通往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桥梁,不失为一种高效策略。本文旨在挖掘日常实例与活动的潜力,以此点燃学生对科学的热情,并在实践中锤炼他们的科学思维与动手能力。
一、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科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从早晨被闹钟的铃声唤醒,到晚上在阅读灯下享受书籍带来的宁静,再到一日三餐中所摄入的食物和营养,这一切都与科学紧密相连,息息相关。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分析,这些看似平常的日常现象,都可以从中发现科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例如,通过深入研究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学生可以了解人体所需的能量来源和各种必需的营养素,进而学会如何合理搭配饮食,确保身体获得均衡的营养。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各种电器,学生可以理解电能的转换和利用过程,掌握电学的基本知识,从而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加直观地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科学实验与探究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动手操作,仔细观察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假设和猜想。随后,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操作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还能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制火山爆发”的趣味实验。学生亲手制作一个简易的火山模型,并通过化学反应模拟火山喷发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直观地观察到化学反应的具体过程,还能深入理解火山喷发背后的科学原理。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实验了解到火山喷发对环境和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
科学素养的提升不应仅仅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狭隘范围,而应当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索。将科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学生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并且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更加广泛的领域中去。
例如,在学习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从而更精确地掌握植物生长的规律和特点;也可以用语言表达自己在观察过程中的所见所感,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还可以用艺术的形式、绘画或摄影表现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美丽瞬间,从而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这样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还能显著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
四、科技与创新的结合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鼓励学生积极关注科技的最新动态和前沿领域,深刻理解科技对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已经成为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这一目标,如参观充满各种高科技展品的科技馆,阅读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科普书籍,以及积极参与各类科技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最新的科技成果,还能进一步激发内心深处的创新意识和对科学探索的渴望。
例如,学生在学习人工智能、3D打印等前沿科技的过程中,可以深刻认识到科技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能家居到智能医疗,从自动驾驶到智能语音助手,无一不展示出科技的巨大潜力。3D打印技术颠覆了传统制造模式,让个性化定制与复杂构造的生产过程变得轻松且高效。
五、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科学素养的提升还包括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即尊重事实、勇于探索、严谨求证、不断创新。同时,还应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价值观,理解科学与社会、环境、伦理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进行科学实验时,教师应强调实验安全和环保意识,让学生明白科学实验不仅要追求结果,还要注重过程的合理性和对环境的影响。在探讨科学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和人文关怀。
构建一座连接学生心灵与科学知识的桥梁,关键在于将生活中的科学元素融入教育之中,以此激发学生的科学素养潜能。这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在教学策略上勇于探索新路径,设计贴近学生日常经验的教学活动,还需要社会各界伸出援手,共同营造浓厚的科学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有深厚科学知识,又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新一代,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接庄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