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风可学 学风可师
作者: 郑华一、感谢遇见,邂逅皆为美好
2009年9月1日,在同事的引领下沿着崎岖泥泞的山路,我从济南市钢城区里辛镇的最东边来到了钢城区颜庄镇的最西边——当峪联小。走进学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排简陋的平房。得知这就是教室的时候,我惊呆了:坑洼不平的土砖地面,残缺不全的门窗,那一刻我很失落!
“咦,这是我们新来的郑老师。”“个子真高!”……走进教室,听到22位学生清脆淳朴的话语,看到他们期盼的眼神,想起门口的校训“生在大山、长在大山、走出大山、回报大山”,这就是大山里的学校!这就是大山里的孩子!他们不就是曾经的自己吗?那一刻我鼓足了勇气,在心里默默地下定了决心:“孩子们,我们一起加油,好好学习,走出大山,将来更好地回报大山!”寒来暑往,四序更迭,就是在这简陋的教室里,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飞出了欢快的歌;就是在地处省定贫困村的当峪联小的九年生活,磨练了我坚强的意志,让我之后无论走到哪里,眼里有光,脚下生风,邂逅皆为美好!
二、爱出爱返,严师更是益友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凡缺少爱的地方,无论是学生的智慧,还是品格都得不到充分或自由的发展。”我始终坚信作为教师,“爱学生”是第一位的。我班晓霞是一个让人心疼的学生,最初她引起我注意是因为完不成作业、上课经常莫名开小差。了解情况后得知,因家庭变故,她跟着年老的爷爷奶奶生活。于是我主动找她谈心,告诉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指导她制订短期学习计划和长期学习目标,而且经常督促她检查自己目标实现的情况。渐渐地她不再开小差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好转。后来当我在日记中看到她想要一个书包时,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一个书包对于一般家庭的孩子是多么普通的学习用品啊,对她却是奢望。为了照顾她的自尊心,我买了书包、文具盒、课外书、笔记本,选在周六休息时送到了她家。一向内向的她腼腆地说不出话来。后来我一有空就和她聊天,慢慢地她能敞开心扉,走近我,亲近我,胆子大了,性格开朗了。长大后的晓霞在QQ上是这样给我留言的:“老师,你一定不会想到因为你我才喜欢上了语文,因为你我才将心中的那最后一点昏暗消除,因为你我懂得了就算世界黑暗也要坚强做好自己,你对我来说更像是朋友,希望好朋友郑华桃李满天下……”看到留言,我发现她真的长大了,懂事了,成熟了,我暗自欣喜,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何其幸福!
三、遇见恩师,获得前行力量
“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我喜欢上读书,得益于我的师傅宋运来,他身上有教育者应该有的样子。第一次遇见他是在2019年的一次培训上。我被师傅精彩绝伦的报告吸引了,惊叹于他生动、幽默、富有魔力的语言,深深感动于他的孜孜不倦,发自内心崇拜于他对教育、对学生的那份虔诚,心驰神往于他的羽化过程……在师傅的影响下,我制订了详实的暑假读书计划。几年来的海量阅读与“大先生”异途同归、不期而同的读书体验对初出茅庐的我来说,是一种惊喜与自豪,也更加坚定了我读书的愿望!于是,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你惊喜于和‘大先生’有同样的语言,你钟情于美丽动听的文字,你陶醉于充满智慧的哲理,你窃喜于用极短的时间经历千种人生,你无限向往于纵横天地,驰骋古今。读书只有深入其中,才感其好。”读书让我遇见知音,给我前行的力量!
同时我鼓励学生多读书。学校启动“读书——每日一演讲”活动,努力向“每日一辩”特色活动发展。通过“读、讲、辩、写”,实现阅读输入与输出的碰撞,让学生感受到才华与智慧的较量,进行信念与思想的交流,培养学生“精于思美于言,秀于心慧于口”的语文素养,展现着南下冶少年良好的精神风貌。书香带来的自信助推了课堂教学,师生的文字与绘画作品屡屡在省级媒体亮相。
四、赋能精进,打造创新团队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赋能精进的不竭动力。打造创新型团队,激发每一名团队成员的内驱力,才能共启美好的教育愿景,追求教育的美好境界。新形势下,对学校管理者也提出较高要求。我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不能从单一角度着手学校管理,要多管齐下。一是加强校级领导班子建设。校级成员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凡是学校管理的各项规定,都不折不扣地做到,提高领导力和公信力,勤于学习、勇于创新,密切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动态,掌握教育教学主动权;二是加强中层干部队伍建设。学校要建立健全中层干部岗位目标责任管理,提高管理干部的目标意识、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三是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坚持目标管理,坚持校级引领和中层指导,不断提高工作的组织能力和执行力。创新型团队的建设,提高了凝聚力、战斗力,使南下冶小学又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
我始终心怀感恩,秉承“欣赏、公正、担当、和谐”的教育期许,向“师风可学,学风可师”的榜样教师学习。更要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用实干担当推动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基层学校彰显出中国基础教育的亮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