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积累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 辛丽萍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文的学习是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新课标把积累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目前,语文课堂上虽然有激烈的小组讨论及形式多样的情境表演,但学生的语文素养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因此,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势在必行。那么,应如何引导学生去积累丰富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在此笔者进行以下分析。

一、品——感悟语言

品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既训练了学生阅读理解的深刻性,又使学生学到了运用词语的准确性,提高了语言的鉴赏水平。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简简单单教语文。”语文教学就是要展示语言文字的魅力,让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堂的精彩就是要读得精彩。

例如,《鸟的天堂》是巴金先生一篇著名的散文,也是一篇精典的课文。为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语言,笔者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如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学生通过图文结合、品读想象,了解了什么叫枝上生根,感受到如“卧”等字的生动与巧妙,领悟到作者抓住榕树大、绿、富有生命力等特点描写榕树的方法。同时,笔者让学生朗读课文,通过引读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通过品读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南国美丽的树,在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文字,在读中积累语言。

二、看——丰富语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仅靠课内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进“大课堂”,多看课外书。首先要激发学生看书的兴趣。为激发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兴趣,笔者经常借用榜样的力量,以钱钟书、巴金等名人名家爱看书、多读书,才使其后来在写作方面有所造诣的故事阐述积累语言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兴趣。其次,为学生提供看的机会。笔者在班内创建了图书角,每名学生从家中带三本课外读物供班内学生阅读,让图书真正“漂”起来,让学生尽情地徜徉书海,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最后,教给学生看的方法。笔者在指导学生看的同时,还要求学生把文中的好词、佳句、美段摘录下来。如今,笔者班内的学生已由“要我积累”转化成“我要积累”,都能自觉地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美段。

三、诵——沉淀语言

“书到用时方恨少。”“少”是因为学生沉淀在脑中的语言少,只有让学生多诵,天长日久,沉淀的语言丰富了,待到说话作文时学生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

背诵唐诗宋词。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学生汲取优秀文化营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如笔者每周一都会从课外古诗词中选出一首古诗或词抄写在黑板左下角的“古诗词天地”中,让学生利用课前几分钟进行背诵。

背诵文质兼美的文章。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学生积累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课本上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大多文质兼美。除了目标中规定需要学生背诵的文章外,教师也应鼓励、引导学生背诵其他文章的优美段落,使学生从背诵中达到积累的目的。

四、找——强化语言

新课标要求,小学阶段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其实,搜集也是学生积累语言的一种手段。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它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虽只有几十个字,甚至几个字,却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有些含义隽永,有些风趣幽默,有些意境优美。

例如,《狱中联欢》中关押在渣滓洞的革命者就是利用对联与国民党反动派特务进行巧妙的斗争。为了让学生真正认识这一特有的中国文化,感受它的无限魅力,笔者首先让学生在自由读、齐读、对读中感受对联的工整对仗。其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对联的含义,当学生的理解与对联所表达的含义有区别时,笔者让学生再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及当时社会背景,以此来理解对联的真正含义。此时,学生会对对联有更深刻的领悟,如“歌乐山下悟道,渣滓洞中参禅”不是修仙炼道的意思,悟的是革命之道,参的是马列主义之禅,表现了随时面临死亡威胁的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窗外已是新春”并不是简单的描写窗外春天已到,而是写几千年封建王朝就要崩溃,革命的春天就要来到,表现了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课后,笔者顺势引导学生去搜集对联,让学生真正感受对联这一中国特有文化的魅力。通过这类搜集,实现了同类语言的链接,让学生积累了语言。

五、写——内化语言

语言积累的终极目的是运用。指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好词、佳句及优美片段,是深化语言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善于捕捉运用迁移的练习点,指导学生去写,深化学生积累的语言。

在情感共鸣处写。古诗《泊船瓜洲》中的“明月何时照我还”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为了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故乡的生活是多么美好,此时此刻,也许诗人又想起了在家乡度过美好时光。同学们,诗人在家乡度过了怎样美好的时光呢?请你想象一下,用一两句话写一个场景。”有的学生写道:“那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诗人带着孩子来到郊外放风筝……”有的学生写道:“那是个细雨绵绵的日子,诗人与妻子在雨中漫步……”有的学生写道:“那是个艳阳高照的日子,诗人与知已一起窗前饮酒作诗……”通过情境再现,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怀,同时进一步将积累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在意犹未尽处写。《荔枝》一文围绕荔枝写了“我”跟母亲之间的几件事,语言质朴,但透过语言我们却看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课文结尾“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蕴含着作者极为丰富的感情,可谓言已尽而意无穷。笔者认为这正是让学生进行练笔迁移、内化语言的一个好机会。于是笔者让学生合理想象,深入体会这句话所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然后让学生补充作者没有写完的话。有的学生写道:“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母亲您却离我远去了,再也无法品到这新鲜的荔枝了……”有的学生写道:“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每当荔枝上市,看着它那鲜红的荔枝壳,我总想起你手托荔枝,像托着一只刚刚啄破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的情景……”小小一个补充环节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怀念之情,同时进行了练笔迁移,将积累的语言内化为自已的语言。

在文章的留白处写。《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是以“我”的所见所感来写邱少云在烈火中壮烈牺牲,表现这位伟大的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因而文章给了读者许多留白处,这些留白处正好给了学生进行练笔迁移的契机。在读到:“我的心绷得紧紧的,我不敢朝那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战友被活活地烧死,却又忍不住不看。”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练笔:“大火越烧越旺,邱少云也越来越痛苦,此时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呢?请你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把他的心理活动写出来。”让学生在练笔中走进了英雄邱少云的内心世界,更加体会到战士的伟大,同时又一次将积累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其实,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的途径远远不止这些,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就会发现许许多多适合学生的方法,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让他们积累丰富语言,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