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教育家精神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
作者: 常顺利 徐菱灵摘 要:中国教育家精神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在当代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文化相结合、同中国教育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产物,是“两个结合”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中国教育家精神彰显了中国几千年来传承的优秀师道文化,凝结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实践的智慧结晶,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理性光辉。当前,继承和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举措。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师道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红色基因;中国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4)07-0008-05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一个几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一个英雄辈出、群英荟萃的民族,必是一个贵师重傅、拥有一代又一代杰出教育家的民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1]他称教师是“大先生”,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2][3]当前,正值全体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关键时刻,“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2023年教师节,习近平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这一概念,并对中国教育家精神进行了提炼和归纳,他指出:教育家精神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4]确切地讲,教育家精神表现在六个不同的方面: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新时代大国良师的价值追求;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新时代大国良师的德性之维;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新时代大国良师“为己”“成人”的教育方法;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新时代大国良师职业成长的应然之道;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新时代大国良师的伦理坚守;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新时代大国良师的终极境界。可以说,中国教育家精神的提出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新发展,其演进逻辑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期思考与密切关注,描摹了新时代大国良师的精神风貌,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赋予了人民教师崇高使命和责任担当。
一、中国教育家精神的历史逻辑
教育家是在历史中形成的,是在实践中淬炼出来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在一代又一代肩负不同使命和担当的中国教育家中传承和发展而来的。“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家群体所共有的精神特质的写照,是教育家内在本质的精神表征”[5],准确地说,当前中国教育家精神反映了中国广大教师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和社会主义红色基因继承和弘扬,是对大国良师精神气质的精准刻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的师道精神
自周初始,以“六艺之教”为核心,以“国子”为教学对象的礼乐教育,拉开了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华美篇章。在漫长的中国教育史长河之中,留下了诸如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朱熹、王守仁等一大批教育大家。这些教育大家身上一以贯之的师道传统,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脉一起,镌刻在了教育家的基因之中。中国古代师道传统包括:志存高远,乐道自得;严师重道,师道尊严;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5]
“志存高远,乐道自得”的师道传统与“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一脉相通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价值根基,它仍在有力地建构着我们的文化身份”。[6]中国知识分子自古就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自古就是我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文教传统。中国古代教师不仅将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更将其作为一种志业。而所谓“立命”“立言”“继绝学”“开太平”的横渠四句与中国古人的最高追求“立功、立言、立德”的三不朽之功可谓异曲同工。
“严师重道,师道尊严”中的积极成分与“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声气相通。中国古代师道要求教师要为人之模范,以自己为榜样来化育学生。《学记》中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而要“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就与当今教师要做“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就是一脉相承的了。再如荀子所言师术有四:尊严而惮、耆艾而信、诵说而不陵不犯、知微而论。可见荀子对教师在德行、专业素养、教育智慧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严格要求。注重人格感化是中国师道传统的优良特质,也是人民教师“引路人”角色的自在属性。对于教师职业而言,修德方可进业。对于学生而言,教师与自己的交往是最重要的隐性课程。然而在当今,“当市场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成为一种世界性主宰力量时,生存与良心便一并成为道德意义上的绝对命令。”[7]在教师真实的生存境遇中,其身心一直栖居在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价值织就的“意义之网”中。面对滚滚红尘的诱惑,教师尤其要守住道德底线。
“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师道传统与“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在对待学生方面精神一致。教育是“成人”的事业,关注人的本质即是教育本体价值所在。而“爱是人存在的本质,爱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处在核心位置”。[8]所以说,教育也是一个“爱人”的事业。中国古代师道有热爱学生、师生相互尊重以道相交的积极方面。例如孔子热爱学生,不仅耐心传授知识,而且经常与学生一起参与娱乐活动,关心学生生活。孔子晚年曾因颜回的早逝而悲痛地大呼“天丧予”,可见师生感情之深切。
“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师道传统是“启智润心、因材施教”育人智慧的文化源头。中国传统教育文化是“为己”“成人”,其路径是由“格物”(阳明与朱熹在此分野,阳明强调正心)而“致知”。从这一意义上讲,中国传统教育强调“启智”与“润心”相统一。另外,从孔子时代开始,中国教育就强调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来实施针对性的教育。在孔子的教学过程中,他十分重视启发诱导,总是让学生认真思考而不得时再加以引导,学生言而未能貌时再进行总结。同时,孔子的教学过程十分重视因材施教。例如孔子的学生子路和冉有问了老师一个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听到一个道理就要行动吗)?孔子回答子路,说要三思而行,而回答优柔寡断的冉有时说,要行动果决。自孔子之后,“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一直被后世教育工作者奉为圭臬。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时代发展特征总结提炼的“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则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创新,其不仅暗合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也与当今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下的教育改革趋势相符。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冲击下,学校教育日益重视“培养学生创新和批判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9]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把握教育规律,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教学。
当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师道精神,同时也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事业铸造的红色基因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近代中国教育家一直怀抱着“教育救国”的信念,寄希望于通过教育来改造社会拯救祖国,尤其是将办师范教育与国家民族兴衰紧密联系。梁启超在《论师范》中曾指出“师范也者,学子之根核也”,提出了“师范教育乃群学之基”的思想,强调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但是,实践发现,所谓“教育救国”实难救亡图存。不少教育家总结经验教训,在马克思主义的启迪下,逐渐认识到了不能空谈教育救国,而是要将教育与革命相结合。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青年教育家恽代英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我们要改造教育,必须同时改造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教育服务革命。1922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中共“二大”教育纲领,提出了“改良教育制度,实行教育普及”的目标。至此,中国教育家精神开始深深注入红色基因。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工人运动和革命战争的过程中,创办了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上海大学、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等学校,不仅传播了革命思想,也培养了大批革命骨干。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根据地依据缓急轻重的不同,建立了颇具特色的教育体制,从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儿童教育三方面入手,来教育人民大众与服务抗战大局。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了一支具有坚定革命信念、服务人民群众的教师队伍,呈现出“群众性、战斗性、灵活性等鲜明特点”。可以说,教师队伍作为革命的中坚力量,在传播先进思想、培养革命人才、唤醒民众觉悟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1]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开始着手构建符合新形势的教育体制,改造旧教育以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时期,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2]党积极发展师范教育,培养了一批思想政治水平高、德艺双馨的人民教师。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改革的时代大潮之中,推动了我国教育由“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到“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正由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13],中央也连续出台旨在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推出了提高教师队伍素养的专项行动,可以说,近年来“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广大人民教师躬耕三尺讲台,勇担“筑梦人”的大国良师角色,提升立德树人实效,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充分展示了教育家精神的红色品格。
总之,无论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再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的教育家始终走在斗争前列,他们始终是引领时代潮流的先进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事业中最鲜亮的红色基因。
二、中国教育家精神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教育家精神的论述,深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浸润,是“两个结合”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千百年来,孔子、孟子、荀子、韩愈、陶行知等伟大教师为教育家精神的涵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七十多年来,新中国教师们不断接力,坚守三尺讲台,用爱和知识照亮学生成长的道路,谱写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伟大诗篇,也谱就了中国教育家精神的当代华章。面向未来,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等新兴技术对教育生态的重塑之下,教育家精神将引领广大教育工作者顺应时代变化、坚守“立德树人”初心,以崭新昂扬的姿态矗立未来教育变革的时代潮头。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教育传统文化相结合
教育家精神内含着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的统一、崇高使命与坚定信念的统一、内发与外铄、修己与成人的统一。可以说,教育家精神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和千年中华优秀教育传统文化浸润下,对广大教育工作者“中国气质”“中国精神”的凝练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教育传统文化相结合,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教育家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文化为底色,书写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任何民族都不可能在传统文化精神的空地上铸就时代精神。教育家精神继承了中国古代师道重视“修德”“弘道”的精神内核,但同时避免了在本体论上的唯心主义。教育家精神在精神源头上萌发于中华伟大先民弘扬“仁爱”,以致大同的精神追求,成型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事业生动的历史实践。它在本体论上不是建构在古代的天道观念或宋明理学的天理论上,其精神导向不是效仿三代(夏商周)先知圣贤。另外,教育家精神也不是黑格尔口中绝对精神的具体体现,不是另一种脱离人民喜乐的殉道圣徒。教育家精神在本体论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古为今用为方法论,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教育故事为蓝本,凝练了大国良师的精神图谱。
第二,中国教育家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中国优秀传统师道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教师队伍建设中专业特质培养的重点。人的全面发展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掌握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整全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求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高尚人格来影响学生。《学记》曾云“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可见,自古以来,我国就强调教师应为人的全面发展做准备。教育家精神要求教育者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明确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要以“道”养“气”,本固方可培元。这要求人民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潜力,在实践中习得“启智润心”的育人智慧;同时还要做终身学习者,积极成长为适应未来教育的教育家型教师。
第三,教育家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和中国优秀传统师风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教师队伍建设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强调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特别是在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中,人民群众的努力和参与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而中华优秀教育传统文化中也非常强调“涂之人可以为禹”“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等等。师之大者,为国为民。教育家精神启示教育者要将个人的教育教学与国家的发展需要相联系,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信念渗透到教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