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高校银龄教师的角色冲突
作者: 单宝炜
摘 要:高校银龄教师是国家针对西部地区高校发展实情,由政策性推动而主动流动构成的特殊群体。本文从角色理论和社会功能论的视域出发,梳理了西部高校银龄教师群体角色冲突的生成逻辑,其与银龄教师群体特征、社会角色的应然想象与实然现实、银龄教师不同社会场域间的调适等主客观原因杂糅为一体。但银龄教师角色冲突的产生不是固有的或预先设定的,外显出的冲突也非银龄教师群体或某一所受援高校所能够解决。然而银龄教师群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将西部受援高校的内隐教育冲突显现了出来,为西部高校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关键词:银龄教师;角色理论;功能冲突论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4)09-0034-07
基金项目:
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人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校银龄教师资源挖潜机制研究”(课题编号:BGA230259);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智库基金项目“吉林省知识型退休人才‘老有所为’支持政策研究”(课题编号:2024JLSKZKZB092).
作者简介:单宝炜,男,山东东营人,艺术硕士,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银龄教师政策研究.
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是国家针对西部地区高校发展实情而推出的一项战略举措。我国西部地区高校由于地理位置、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等原因,始终面临着办学资源匮乏、师资队伍紧缺、教育水平不高等问题,其中师资结构不合理、师资水平低等问题尤为突出。在此背景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帮扶西部高校建设。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实施方案》,银龄教师成为推进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力军。2023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银龄计划”已上升为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的国家行动,已累计招募20000余名中小学退休教师,近1000名部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等“双一流”建设高校退休教师开展支教支研。[1]
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自2020年实施以来,支援高校数量达150所,累计援派教师1415名,为14所受援高校的303个专业、453门课程进行课堂教学累计13万余课时,参与和指导1300余个科研项目,指导青年教师超2000人次,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1500余条。[2]
一、银龄教师角色冲突成因阐述
“高校银龄教师”是国家为援助西部地区高校发展推出的战略举措下形成的新的社会角色群体,作为近年来的新生事物,其角色定义和角色边界仍较模糊,没有在信息传播中形成鲜明的概念意涵。相关学理研究多集中在宏观针对银龄教师潜能的挖掘和机制建设,然而少有针对银铃教师的角色冲突理论分析。
本研究应用角色理论分析银龄教师,意图为银龄教师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一)银龄教师的角色及群体特点
角色理论(roletheory)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产生、变化的社会心理学取向理论。[3]角色(role)一词最早出现于戏剧研究中,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于20世纪20年代引入到社会心理学理论之中。在其中,“角色”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其被赋予的社会地位、社会期待和主体所呈现的综合行为模式。个体承担社会角色是其实现个体社会化,符合社会要求之人的必然过程。
我国对于教师角色的界定基础就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角色概念,强调教师的地位、行为和期望等。顾明远认为:教师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行为。[4]叶澜(2001)认为,“教师角色”所表达的就是“教师是谁”的问题,因为“不搞清教师的身份、地位与处境,就难以认清并把握教师必须具备的德性和素质”。[5]
诺贝特·埃利亚斯在其《文明的进程》中阐述道:“单个人的计划和行动,感情的冲动和理智的律动,都一直是或配合或对立地相互交叉而行。……从相互交织的关系中,从人的相互依存中,产生出一种特殊的秩序”。作为社会中最大的组织之一的教育系统,与所有组织同样都由排列在一个层级结构中一组组相互关联的角色构成。就银龄教师群体而言,从国家的宏观决策到受援高校的微观执行,每个位面都隐含着银龄教师一系列相应的职责,其职责活动界定了银龄教师在系统中的角色,这也是分析银龄教师角色的起始点。
1.银龄教师的角色分析
本文作者于2020年9月起担任银龄教师助教,作为当事人深度嵌入银龄计划,见证和亲历了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的过程。作者在两年内深入访谈21位不同高校的银龄教师,共计访谈777分钟(见表1)。
研究对象既有长期执教一线的教授,也有高校管理层。银龄教师本身是复合型群体,其角色定位也是复杂的,不同的银龄教师当事人基于不同的学术和社会背景对银龄教师的角色定位有不同的理解。银龄教师的角色样态呈现出宏观政策上界定较为粗放,微观实践场域内角色边界模糊的特点。政策文本上的留白使西部受援高校在具体操作上出现了大量预料之外的实际问题,从而让部分银龄教师角色冲突外显;但同时,也给了银龄教师和银龄计划巨大的生长和腾挪空间,这些空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银龄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对西部高校带来了巨大的学术红利和活力。
(一)宏观政策纬度的角色定位
在宏观层面上,援派西部高校的银龄教师是国家教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角色定位于提升西部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随着“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等政策的实施,他们不仅在育人育才的领域内积极作为,更在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银龄教师角色的出现,深刻彰显了国家对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与坚定支持,同时也是实现全国教育均衡发展这一目标的关键手段。
(二)中观组织纬度的角色定位
“教师并不全然是自由的个体,他们是情境性生物,是工作环境的产物”,安迪·哈格里夫斯(Andy Hargreaves)和迈克·富兰(Michael Fullan)在《专业资本》中对教师的论述极为准确。银龄教师群体必须在教学场域中才能被赋予角色意义,其角色定位使他们成为了西部高校师资队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西部高校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与丰富的资源。同时银龄教师凭借其身负的丰厚专业资本,在高校的管理与决策流程中,以其独特的视角与经验,为高校的长远规划与发展路径贡献出宝贵的见解与建议。银龄教师的存在,不仅显著增强了西部高校的综合竞争力与整体实力,更在教学实践中促进了高校内部各成员之间的紧密协作与共同进步。他们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与深厚专业知识,在西部高校的教学与科研领域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三)微观人际纬度的角色定位
微观层面上,银龄教师与学生、青年教师以及学校组织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他们所承担的角色是具象生动的。
“教师的身份不仅仅是符号性的。民众对教师的信任不是盲目的。这种信任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上即那些高度专业化的人……这些人会持久地热爱自己的教学实践,并时常探索怎样才能做得更好。”[6]银龄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使自己成为教学场域的专业工作者,扎实的专业能力是银龄教师人际维度角色定位的基础。
在教学与科研中,银龄教师与青年教师构建了和谐共进的师友关系。他们通过教学经验的分享、科研项目的协作等机制,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与科研创新的发展。同时,银龄教师群体以自身的学术能力与资源为后盾,积极投身于社会服务与公益活动之中,为地方经济、社会及文化的繁荣进步贡献力量。
二、银龄教师的群体特点
(一)银龄教师群体的形成特征:主动流动
我国公立高校具有行政组织和学术组织的双重组织属性。公立高校的教师也具有双重身份属性,既是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又是基层学术组织的主体。[7]特定的组织形式造就了高校教师“铁饭碗”的社会认知,也在不同位面体现了高校教师的稳定性。从而造成了我国高校教师校际流动率(指高校接收的从其他高校调入的教师占高校教师总数的比例)一直处于偏低的状态。2004—2009年间的统计数据显示,高校教师校际流动率从2004年2.45%下降到2009年的0.88%。[8]各项研究显示,我国高校教师的雇佣结构比较单一,系统内部缺乏开放性与流动性。[9]
在高校当前的雇佣制度下,极容易出现人才圈层的板结与固化。高校银龄教师群体是我国政府在实施银龄教师援助西部高校计划背景下,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促使他们主动流动到西部地区高校任教而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银铃教师群体的出现,是我国高校系统中少见的大规模流动行为,涉及到人才流动、知识流动,是我国目前高校体系下的巨大创举。
(二)银龄教师群体的内在特征:复杂性
银龄教师身份的复杂性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历时性上自身角色的复杂性。银龄教师的这一角色,是因政策交集形成的社会群体角色,只是研究这个群体时的可视面相之一。银龄教师在没有“银龄教师”的角色称谓之前,每一位教师都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学术背景,受教育背景以及任教环境。
二是共时性上在受援高校所承担角色的复杂性。银龄教师在受援高校需要承担一线教学工作、教学指导、团队建设、青年教师传帮带,规范受援高校教学管理,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等教学相关的。银龄教师还参与教学督导组,通过随堂听课、专项检查、担任教学比赛的评委等方式发掘和遴选优秀教师。
所以银龄教师的身份中包含着多种身份的杂糅。这些身份角色之间存在着位阶的差异,当统一在单一个体身上时,必然需要调和与适应的过程。
(三)银龄教师群体的外显特征:时序年龄身份
时序年龄身份是在国家视角下的一种社会和政治构建。年龄不仅是个体的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属性,更具有某种社会属性,并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被赋予了多种含义和功能。[10]在大多数年龄身份研究中,“老年”通常缺乏关注,主要是因为老年总是与生命力衰退及能力下降联系在一起。银龄教师角色的出现,以及在西部高校发挥的巨大作用,打破了人们对于年龄的固有认知(图1)。
图1 受访银龄教师年龄数据图示(单位:岁)
伦敦大学教授帕特·坦恩(Thane 2020)认为,相比其他年龄段的时序年龄界定,老年始终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样态,比人生的其他任何阶段都要复杂。当前的研究不断表明,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对老年人持一种陈旧的观念,而是要意识到其角色的多样性和积极作用。越来越多受过良好教育的老年人开始作为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会群体发出声音,挑战因按时序年龄对老龄化的定义,以及不符合其生活现实的过时思想。银龄教师计划的实施有力的反对了年龄歧视,挑战按时序年龄对老龄化的定义,推动整个社会对老年形成新的认知和作出新的界定。
(二)银龄教师的角色冲突
通过上述对银龄教师群体的形成特点的分析,能够明确的感受到在银龄教师的角色中,内生性的蕴含着矛盾,这些内在矛盾外显在实践中的表征就是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Role Conflict)是“角色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当个体在角色扮演情境中同时扮演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角色时,若个体不能同时满足这些角色的社会期望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上和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状态[11]。本节将从角色冲突的三种具体类型:角色内冲突、角色间冲突、角色外冲突[12],展开论述银龄教师群体的角色冲突的现实样态。
1.银龄教师的角色内冲突
角色内冲突通常指角色主体对自身所承担角色的理想投射与角色的实际行为不一致时,或角色主体在新旧角色间转换时引发的个体自身的精神冲突。
在银龄教师群体中,角色内冲突的现象尤为突出。银龄教师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他们往往对自己在教育领域中的理想角色抱有较高的期望。但在现实的实践场景中,因教学环境的限制、学生的学情现状、受援高校的体制限制等,都会使得银龄教师难以完全实现这些理想角色。理想角色的应然想象与现实角色的实然现状之间的落差,使得银龄教师在角色定位上难免感到困惑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