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策略探析

作者: 胡妙 万美容

摘 要:课程思政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从课程与教学论视角审视课程思政,有利于遵循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规律,科学谋划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目前,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设计课程与教学目标,以统筹协调为原则进行思政资源挖掘,通过教学设计实现课程与思政的深度融合,以育人成效为核心构建多维评价体系,高质量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基于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对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课程思政;课程与教学论;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4)11-0041-07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实践探索经验层出不穷。在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围绕课程思政理念内涵、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多学科课程思政等问题产出了丰硕成果,也有部分学者从教育学、哲学、历史学、系统思维等独特角度进行研究,极大地丰富了课程思政理论体系。但在实践过程中,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1],部分教师教育课程也存在重视技能教育、忽视师范精神教育的问题,缺乏对师范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育。

课程思政实践问题的产生源于理论认识的不足。课程是课程思政有效育人的基础,遵循课程与教学规律是课程思政的应有之义,但在具体工作中,教师往往过于关注思政而忽视课程本质,未能真正掌握和运用课程与教学规律,从而引发一系列实践问题。从课程与教学论的角度探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问题,能够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凸显课程与教学在课程思政中的重要地位,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科学指引。

一、围绕立德树人设计课程与教学目标

课程与教学目标具有定向、激励、评价和功能聚合的重要作用,对课程思政整体的建设和实施至关重要。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既是实践要求也是教育目标。围绕立德树人设计课程与教学目标,对立德树人进行内涵解析、目标定位和目标分解,能够提升目标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从而促使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落实到实践工作中。

(一)把握立德树人的内涵与要求

立德树人作为国家宏观层面的教育目标,在融入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深入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并掌握其对于课程思政的具体要求。首先是“立何种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2]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其所要培育的“德”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品格,更是个人在国家和社会利益层面的道德操守。其次是“树何种人”。“树人”代表着国家人才培养的理想目标,即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后,立德与树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立德表明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树人指向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立德是树人的基础,树人是立德的目的,两者统一于“培养什么人”的教育实践中。

对于课程思政而言,围绕立德树人设计课程与教学目标,就是要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个层次的教育目标融为一体,发挥价值塑造在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中的引导作用,将育德和育才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明确立德树人的目标起点

明确立德树人的目标起点,就是要明确学生思政素养和专业素养的基础条件,进而判断其能够达到的最高标准。由于地域、学段、学校和科目等因素的不同,教育对象的学习基础以及进步空间具有差异性,明确立德树人的目标起点有助于提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从课程与教学目标出发明确立德树人的目标起点,必须深入分析教育对象的学习现状,了解其当前的思政素养及专业素养水平,判定其应当达到的标准,由此判断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课程思政的工作起点和路径。一方面,要分析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学习特征包含专业背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要围绕思政素养和专业素养的发展进行综合评估,形成学习者的学习特征画像。同时,学习者学习特征包含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在进行评估工作时,要将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在兼顾教育对象整体需求的基础上,谋求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要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泰勒认为教育需要一般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了解学生的现状;第二,把学生的现状与公认的常模作比较,以确认差距或需要。”[17]对于课程思政而言,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就是要发现学生个人学习现状与立德树人目标之间的差距,帮助教育者进一步厘清课程思政中立德树人的基础条件和实现路径。

(三)进行立德树人的目标分解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一个具有递进关系的目标系统,“任何下一级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以上一级目标为依据,下位目标是为上位目标服务的。”[3]由此可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设计课程与教学目标,要在课程与教学目标层层递进的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分解,将其对课程与教学的要求由“应然”的规定变为“实然”的指导。

在课程与教学总目标层面,立德树人体现为针对课程思政广义的要求,即从国家层面对课程思政提出的要求,为所有高校和所有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指明方向。在学校教育目标层面,应当依据学校自身情况和办学特色形成更为具体的立德树人工作规定。在专业培养目标层面,立德树人要基于国家和学校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结合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对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统筹规划。在课程目标层面,立德树人将进一步具体化,呈现为与课程内容直接关联的思政元素,从思想认知和行为实践两方面对学生学习做出要求。

(四)生成立德树人的目标表述

目标表述是目标设计和编制的关键环节,它是教育者对课程理念和教学任务的显性认知,根据其文字表达的方式和内容,能够体现出课程与教学的价值取向。

一方面,在目标形式上要对目标进行价值取向的建构。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分为普遍性、行为性、生成性和表现性四类目标取向,其中,强调行为变化的行为性目标、强调发展过程的生成性目标和鼓励个性化学习的表现性目标所具备的可操作性、发展性等特点,能够更加科学地阐明立德树人的具体要求。因此,课程思政的目标表述应当在普遍性目标的基础上,更多地强调行为性、生成性和表现性目标。

另一方面,在目标内容上要对目标有清晰的认知和定位。在表述方式上,教育者应当认识到学生是课程与教学的中心,目标表述的主体应当是学生,目标所呈现出的内容也应当是学生的变化。在表述用语上,文字应当尽可能地清晰、准确,避免语义模糊。例如行为性目标表述中,避免用“掌握”、“熟悉”等笼统性的词语,采用“说出”、“认同”等更为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词语。在叙述框架上,目标表述应当具有条理性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一般来讲,关于知识和能力的目标应当置于价值目标之前。

立德树人是高校课程的育人目标,同样也是教师教育的工作目的。教师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天然地具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围绕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培育优质教师,是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应有之义。由于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针对立德树人的目标内涵解析以及目标设计,应当围绕培育优质教师这个核心展开,将立德树人具象化为培育“四有”好老师、“大先生”的教育目标,引领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和实践工作深入展开。

二、挖掘课程与教学内容蕴含的思政资源

课程内容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内容载体,对课程内容进行开发并提升其育人价值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开发的关键在于挖掘课程与教学中蕴含的思政资源,资源挖掘工作在方法上要坚持统筹协调的基本原则,在对象上要以课程自身内容为核心,在策略上要以隐性课程为重要抓手。

(一)资源挖掘要注重统筹协调

高校课程的思政资源挖掘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关注课程内容和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同时也要遵循立德树人的同一性和连续性,不能将其理解为思政元素的机械挖掘与简单组合。在开展资源挖掘工作时,应当坚持统筹协调的基本原则,促使各类以及各级课程的思政资源处于紧密联合、衔接有序的状态。

首先,要进行分类挖掘。高校的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对象,具有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特点,不同种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同,思政资源挖掘应当根据课程的特色而选择不同的侧重点。例如,高校公共课程重在挖掘道德规范、政治思想、法纪安全等思政资源;自然科学课程重在挖掘科学精神的本质和对祖国对人类的责任担当;哲学社会科学课程重在挖掘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思政资源。[4]其次,要进行分级挖掘。不同年级、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学习需求不同,资源挖掘工作应当遵循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呈现出由广博到精专,由浅易到深入的特点。最后,要注重内容衔接。一是思政资源在同一学段不同专业之间要避免彼此矛盾或者重复,二是思政资源在同一专业不同学段之中要互相关联、层层递进。思政资源的挖掘要实现内容衔接,重点在于形成课程思政工作的联动机制,搭建思政资源挖掘工作的协同平台,帮助教师跳出课程和专业的限制,在专业及学院之间进行资源挖掘工作的沟通协调。

(二)资源挖掘要立足课程本身

课程思政不是课程与思政的简单相加,其本质在于发挥课程自有的思政育人功能,因此,思政资源的挖掘必须要立足于课程本身,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应挖尽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5]。一方面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高校所有课程都蕴含着思政资源,但是课程种类繁多,不同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资源体量存在差异,资源挖掘工作要实事求是,切忌生搬硬套、无中生有、夸大其词,造成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割裂感。另一方面要体现课程自身的特色。挖掘思政资源不能千篇一律,要依据课程的教育目标以及知识结构,重点挖掘课程所蕴含的特色思政资源,这不仅有利于完善和丰富课程思政体系,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对于大学的各门课程而言,思政资源存在于教材、参考书、研究报告等各类课程与教学资料中,总体可以分为基础资料和扩展资料两类。在基础资料方面,主要是教材或者专业代表性书籍。此类教材或者书籍是开展课程教学的依据,构成了教学内容的主体,思政资源挖掘要优先并重点挖掘此类基础资料。在扩展资料方面,主要包含专业前沿的研究成果、课程主题的相关历史、实际运用的相关案例等,囊括文字、图像、音影等各类资料,此类资料有助于提升课程思政的深度和广度,部分资料更是与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直接相关,资源挖掘不能忽视扩展资料。

(三)资源挖掘要关注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是指“学生从学校的制度、组织、社会过程和师生交互作用等方面接受没有显现出来的价值上、规范上的陶冶。”[6]隐性课程贯穿于课程与教学的始终,在发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隐性课程按照形态可以划分为物化形态和观念形态,其中物化形态主要表现为学校环境以及各类设施等,能够被受教育者直观感知,成为教育活动的辅助工具。观念形态体现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管理制度、教育者的榜样示范以及校园文化等,具有泛在性和隐教性,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

对于隐性课程的思政资源挖掘,一方面要善于发现教学设施、教育工具等物化形态的课程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设计并强化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例如在细胞生物学课程中,教师可通过繁琐而细致的实验步骤,帮助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进而培育科学实证精神[7]。另一方面要重点挖掘观念形态的课程所具备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一是挖掘教学组织管理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教学组织、奖惩机制等制度实现对学生道德品行等方面的规训。二是挖掘教师个人言行举止中所传递出来的思政元素,强化教师个人言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三是挖掘校园文化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发掘学校精神、历史传统与课程思政的关联,以学校文化浸润课程思政。“专业课教师的教育行动中每一个环节都包含了价值判断”[8],教师教育者作为培养职业教师的教师,其个人言行举止能够向受教育者传递相应的价值理念,是重要的隐性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