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内在逻辑与组织实施
作者: 孟玲洲摘 要: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提出破解了以往存在的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和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环节,更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关键举措。推进两者协同育人应坚持育人目标相统一、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守正和创新相统一等基本原则,从协同机制、教材教学内容体系、育人空间和场域、教师教育等课程建设改革的各方面通盘考虑、协同推进。思政课教师和其他各类课程教师应增强协同育人意识,提升协同育人能力。
关键词:
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 协同育人; 内在逻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4)11-0048-06
党中央历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看作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高校各项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同样处于“生命线”的重要地位。不过,在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没有形成思政教育合力,甚至还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学术轻思想政治工作等现象。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强化思想政治工作,“课程思政”理念顺应教育强国建设的需要被提了出来。学界对课程思政的战略意义、难点痛点、实施路径等问题进行了大量深入探讨。①但在如何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方面的探讨还相对薄弱,特别是思政课教师和其他各类课程教师两大群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加强协作这一问题上。为此,本文从把握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内在逻辑出发,分析阐述应如何推进两者协同育人,以增进广大教师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及组织实施路径的理解和把握,提升教师的协同育人意识和能力。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提出及其内在逻辑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是在课程改革和思政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强调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目的是通过双向奔赴、协同发力,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体现了两者育人目标一致性的内在逻辑要求。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提出
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同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办好思政课的同时,充分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与此同时,上海在“学科德育”和德育课程的长期的改革实践中,率先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改革理念,②引发了全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2017年12月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了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形成“三全育人”格局的战略举措。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是其中一项重要任务,以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3]由此看来,“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正是致力于解决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的问题,将思政教育覆盖到全部课程体系。
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全面推进思政教育,其中绕不开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对此,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各类课程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指出,各类课程同思政课的协同效应还有待增强,要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立德树人协同效应。[4]该年8月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作为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提出要深度挖掘各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5]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全面铺开。[6]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将“大思政课”作为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有效路径,把课程思政纳入“大思政课”建设的任务范畴。[7]可以说,“大思政课”理念集合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育人任务,体现了两者协同育人的改革意图。提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就是为了在全面推进学校思政教育中,注意把握两者的步调节奏,处理好两大类课程的关系问题,在改革深化思政教育上实现新突破。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内在逻辑
所谓协同,就是不同主体协调一致地完成某一任务、达成某一目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强调两者守好自己的责任田,同时要相互支持、紧密配合。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环节,更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关键举措。
首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教育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回答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我国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红”“德”是对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专”“才”是对专业技能素质的要求。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不可能仅仅依靠某一门或某一类课程来实现育人目标,需要不同类别的课程形成合力。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根铸魂的主渠道、主课堂,在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精神,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其落脚点是在“思政”,“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8]两者在人才培养上扮演着不同角色,发挥着不同作用,但最终目标是高度一致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客观上要求思政课程与其他各类课程必须协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好协同效应。
其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环节。解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后,怎样培养人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要着力解决的又一个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一系列举措,强调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一方面,新时代的教育形势和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期待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单纯依靠思政课的显性教育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迫切需要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抓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将“三全育人”落到实处的重要抓手,能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走深走实。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是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重要着力点。思政课程“从解决思想问题出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激发了专业教师的育人作用,“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9]因此,思政课程与其他各类课程同向同行,有助于解决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之间“两张皮”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
再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关键举措。21世纪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两个大局”交织激荡。人类踏入数字时代,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信息传播成本低、速度快,不同思想文化、社会舆论在网络空间交流交锋,意识形态斗争日趋激烈。这些给新时代育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用新的思想理论武装青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思想武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一方面必须推动思政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实现内涵式发展;另一方面必须将思政工作拓展到思政课程之外各个领域,强化课程思政建设,拓展思政教育外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有助于从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价值观等多方面增强学生成长成才的获得感。
二、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应把握的原则
毫无疑问,思政课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举措,两者之间客观上具有很强的联动性,也应充分发挥联动互补作用。故而不能将两者机械地割裂开来分别推进,应把握好它们协同育人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协同育人的目标相统一。
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三全育人”机制的目标来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重要途径和方法,应分别“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同时保持内部协调性,不能“一分为二”。[10]
从“培养什么人”的育人目标来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高度一致的,那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1]具体来说,我们要围绕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方面来培养人才,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使学生既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又将个人之发展置于“两个大局”的时代大势中,实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链接。比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突出劳动技能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有助于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就业观,树牢“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等思想意识。因此,推进协同育人应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展开,不能脱离这个目标。
(二)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探索相统一。
认识来源于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决策部署也是在实践基础上作出来的。处理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协同育人问题,也必须在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思政课之外的其他各类课程分属不同的学科,存在不同的学科内容、学科特性、育人风格,与思政课的协同也必然体现着学科差异性。此外,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协作时,也必然体现着地区差异性和学校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不仅应在实践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包括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实践体系、培训体系等在内的一整套协同体制机制外,还应处理好顶层制度设计与基层实践探索的关系,鼓励基层的个性化探索,增强协同育人的针对性。
(三)把握好思政课与其他各类课程的定位,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尽管思政课与其他各类课程在育人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但也必须看到两者在课程性质和功能等方面的差异性。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主要功能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各类课程肩负着与思政课不同的育人功能。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划分,其他各类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等3种类型,其中专业课程是主体课程,又涵盖了文史哲类、经管法类、教育学类、理工类、农学类、医学类、艺术类等7大类。这些课程在培养学生各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方面扮演着着无可替代的角色。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就充分肯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等方面的育人功能。[12]
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不是要改变课程本来的课程属性、削弱原来的课程功能,而是以尊重课程的学科属性为基础,这是推进课程思政的基本前提。有学者指出,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而是一种新的课程观。[13]在这样一种新的课程观视域下,根据专业特点,对接社会需求、行业需求、人才需求,润物细无声地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培养环节、浸入学生的认知结构。[14]我们认为,这不仅能够赋能课程升级,实现课程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上的思想升华,也有助于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赋能思想政治工作。
(四)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
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增强其协同效应,首先应做到“守正”,守正是基本前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应守育人初心之“正”,牢牢守住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初心,不可背离;守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之“正”,牢牢把握好育人的科学性,实现科学育人,不可违背;守协同育人的内在要求之“正”,强调两者内在的一致性和协同性,寻求最大“公约数”,形成合力,不可分离。“守正”是方向性和原则性问题,如果不能坚持“守正”,就会迷失教育教学改革方向。
此外,在守正基础上,要鼓励在推进协同育人举措上勇于探索创新。一方面要鼓励各地区、各高校以及一线教师敢闯敢试,勇于突破常规思维改革创新,大幅提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携手并进的育人成效;另一方面要及时总结各地区、各高校的典型案例,树立典型和榜样,打造精品项目,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法经验。
三、提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应的着力点
当前,在“三全育人”“大思政课”“课程思政”等教育改革和课程建设理念引领下,各有关部门和高校都将思政课建设与课程思政改革纳入整体工作规划,高校各部门、各学院以及思政课教师和其他课程教师都认识到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以及两者协同育人的重要性,通过多种形式协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推动着协同育人向纵深发展。但是,在思政课程与其他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方面,常态化协作机制仍是短板,甚至存在各干各的现象。因此,《关于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特别强调要“推动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交流机制”。[15]提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应,应特别注意两者如何协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