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基本内涵与实践进路

作者: 杨超

摘 要: 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保障,是高质量推进立德树人工作的现实需要,也为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要论述诠释和体现了师德高尚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要素、业务精湛是教师育人实践的立教之基、结构合理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准和充满活力是教师队伍生态的总体展望等内容。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实践进路是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素质考评的第一标准,以终身学习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努力提高教师的“三个地位”,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

关键词: 习近平;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实践进路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5995(2023)05-0004-05

教师是贯彻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目标的忠诚实践者,是高质量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培养可堪大用和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时代新人要向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看齐,而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供了重要理论遵循,指明了实践方向。

一、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要论述,不仅回答了新时代要建设什么样的教师队伍,也为如何建设教师队伍提供了实践指南,对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高质量推进立德树人工作以及促进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党的二十大将建成教育强国纳入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这既是对当前教育形势的有力应对,也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路径。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用“战略先导、重要支撑、有效途径、基础工程”概括了建设教育强国在推进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重要事业中不可替代的作用[1]。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功在当代而利在千秋,需要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投入建设大业,教师既是其中一员,又是培养栋梁之才的主力军。因此,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是党和国家长期重视的核心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在建设教育强国过程中,教师队伍建设应当要“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1],既肯定了教师在人才培养、国家建设和民族振兴方面的突出贡献,又强调了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二)高质量推进立德树人工作的现实要求

立德树人不仅可以作为检验学校的教育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也是评价一名教师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的重要指标。新时代赶考路上,党和国家、社会与人民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作为贯彻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阵地,需要深刻把握育人和育才的辩证法,打开育人格局,才能有效回应多方期望,做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答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人才培养过程中育人和育才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2],教师是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先锋模范,是引导广大学生立社会主义之德的重要角色,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栋梁之才的有力促成者,在各级各类学生成才途中都起不可替代的作用。“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源头,教师要将“德”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并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注重以德领才、以德蕴才、以德润才”[3]46,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人才。

(三)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实践路向

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既要有职业化专业化的教师个体,以提升师资发展深度,也需要教师之间研讨互动,以拓展师资队伍广度。第一,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在职业领域的本能呈现。马克思在论述个人的全面发展时,强调“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4],教师个体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能为教师队伍整体持续的高素质专业化发展提供有机养料。第二,教师之间的良性研讨互动有利于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4]515,教师队伍建设质量取决于教师个体发展、队伍建设等情况。高素质专业化则为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生长环境,规范了发展范式,使教师职业发展有迹可循、有向可依。

二、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重要论述,指明了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要素、教师育人实践的立教之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准,并以“充满活力”展望了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生态面貌。牢牢把握其基本内涵,有益于推动教师队伍内涵式建设。

(一)师德高尚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要素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把“德”放在了首位,彰显了道德修养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教师在职业发展中也要将师德作为职业素养的核心要素,以高尚的师德修身、治学和施教。第一,教师要坚持以德修身。教师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筑梦人,要积极加强道德修养,主动汲取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崇德修身的力量,打好师德根基,并用以指导各方面素养提升。第二,教师要坚持以德治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要“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5]6要求教师既要有夯实的专业基础,又要有崇高的道德品性和品行,坚持以德治学,潜心做学问,遵纪守法,不去触碰学术不端、师风败坏等不正之事。第三,教师要坚持以德施教。教师是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实践者,一言一行都是学生观察模仿的对象,影响着学生的为学、为事和为人。广大教师要以崇高的师德情怀实施教育,做到以德修身、治学、施教过程中自育和育人。

(二)业务精湛是教师育人实践的立教之基

教师要持续躬耕教坛,业务精湛是必要基础,也是其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前提保障。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广大教师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提升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理论基础,创新育人手段,以满足新时代学生发展诉求。第一,教师应有牢固的政治理论基础,推动课程思政服务育人格局。马克思强调:“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6]教师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剖析教育教学的难点和痛点,深入学生,启发学生,提升抓手事物本质的本领,引导学生在“守正”中全面成长。第二,教师应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启发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基础是教师从教的必备条件,好教师不要仅做搬运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更“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7]第三,教师应在潜心育人中不断创新育人手段。教师的育人手段包含教学方式、教学技巧、媒介运用等内容,高超的育人手段能增添教学魅力,提高学生专注力。教师要在勤修业务中不断创新育人手段,在以教治学、以学促教中提升三尺讲台的深度与厚度。

(三)结构合理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专项政策和计划,教师队伍发展短板得到一定补齐,各地区各级各类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建设进入精准化阶段,均衡化水平进一步凸显。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公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2022年全国学前教育、小学阶段、初中阶段、普通高中、高等教育、特殊教育专任教师分别为324 .42万人、662 .94万人、402 .52万人、213 .32万人、197 .78万人、7 .27万人[7],各阶段教师规模达到历史之最。教师队伍学历和职称比例更加平衡,结构更为合理。一是幼儿园教师数量持续增加,普惠性幼儿园教师队伍更为壮大;二是民办教育师资队伍更加多样化,较合理填补了学生对多样化教育的市场;三是特殊教育体系和师资队伍进一步完善;四是高等教育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在职教师迅速增加,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但也要看到,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比如区域性师资不平衡等,需要提升定向培养和定向就业等政策力度,强化线上师资服务和教学保障,让线上线下“两个教师队伍”在相互补充中合理化发展。

(四)充满活力是教师队伍生态的总体展望

教师队伍生态是教育生态现状在教师队伍建设领域的重要呈现,反映了当前阶段教师队伍的建设成果和总体面貌。“充满活力”可谓教师队伍生态的总体展望。其中,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和结构合理都是教师队伍的活力源头。第一,师德高尚是激发教师队伍活力的内在要求。师德是广大教师职业态度、道德品性、言行举止等的总体概括,规范和指引教师朝着好老师方向发展。教师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优良的师德师风,从而形成‘身正为师,德高为范’的引领效应”[8],营造良好的教学研讨、学术科研、育人交流的内环境,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活力基础。第二,业务精湛是强化教师队伍活力的技能基础。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3]212,不断推动自身朝着业务精湛的方向发展。此外,教师还要将政治理论纳入终身学习范畴,引领各方面业务在守正中创新,形成强化教师队伍活力的合力。第三,结构合理是稳固教师队伍活力的组织保障。教师队伍结构越合理,教师的权益就越能得到保障,教师职业的吸引性就越强,有效激发教师潜心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队伍建设也能在相得益彰中愈发欣欣向荣。

三、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实践进路

在习近平总书记诸多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讲话中,“高素质”和“专业化”多次出现频率最高。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教师队伍以及如何建设教师队伍厘清了思路。

(一)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素质考评的第一标准

教师是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也是铸魂培根、立德树人的忠诚实践者,需坚持“立德树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必先铸己。”[9]第一,以新时代德育观念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教育。积极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引导,分过程、分阶段组织各级各类教师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要内容,涵养积极健康的师德师风。鼓励教师结合教育对象特征、现有条件和发展需求等开展勤勉自学,将师德师风修养纳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在勤勉自学中牢固职业信念和提升品行修养,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升华师德境界。第二,创新师德师风评价机制,将师德师风作为考评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推进师德师风考核科学化和常态化。首先,以“四个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修身、以德治学和以德施教,规范和约束教师的言行举止、学术科研和教育教学工作,形成立己达人的队伍生态效应。其次,将互联网信息技术引入师德师风考评体系,公开和透明考评的方式、过程与结果,以公正科学的考评维护教师队伍的纯洁性。最后,表彰师德师风模范人物和建立负面典型清单。榜样引领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深度挖掘模范教师的光荣事迹,将榜样力量传承下去;同时,有关部门也要加强师德师风败坏案例的警示教育,共筑抵制负面道德现象的防护阵地。

(二)以终身学习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教师承担着庄严而神圣的育人使命,强教必先强师。“强师”即学问之师和品行之师,要求教师将求学问道、思想道德修养、育人育才等纳入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从“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1]四个方面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实践路向。第一,教师应当坚定理想信念。教师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模范先行者和忠诚实践者,要有坚定政治信仰、政治定力和政治担当,才能保证教育不变质,进而在积极传播理想信念的过程中育人和自育。第二,教师应当陶冶道德情操。道德情操反映了教师职业生涯的内在品质和价值追求,要坚持以德修身、以德治学、以德施教,树立正确的是非得失观,以身作则抵制低俗内容,做一个情趣高尚的人,在率先垂范中提升道德水平。第三,教师应当涵养扎实学识。扎实学识是教师成长为学问之师的先决条件,教师的学识来自专业知识、通用常识、跨学科视野等积累,也包含熟练的教育技巧、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过硬的教学能力。教师要不断扎实学识,争做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学问之师。第四,教师应当勤修仁爱之心。教育是播种爱、传递温暖的事业,教师是这项事业的“爱心天使”,应积极学习和掌握爱的真谛、方法与艺术,引导学生用爱的眼光分析和拥抱世界,在热爱伟大祖国、珍爱生命、温暖他人的过程中自觉走上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