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特岗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与反思
作者: 左崇良
基金项目: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22YBA188).
作者简介:
左崇良,男,湖南衡阳人,教育学博士,衡阳师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政策法规研究.
摘 要:特岗教师计划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政策,政策实施以来中国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有所改善,作为一个新生代教师群体的青年特岗教师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作出了应有贡献,同时也存在着教师专业发展不足等困境。反思特岗教师发展困境,“特岗教师”政策因其短期性、临时性等先天缺陷而限制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持续发展。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进行教师教育改革,推行“特岗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建立农村教师长效补充机制,能更好地满足农村教育高质量师资的需求。教师教育供给侧性改革不仅能更好满足乡村学校的教师需求,也是对当前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发展的现实呼应。
关键词:特岗教师;青年教师;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3)09-0004-08
“特岗教师计划”的全称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教育政策。“特岗计划”的实施,意在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投身于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随着特岗计划的逐年开展,我国特岗教师的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农村教师的重要力量。“特岗教师”该如何培养如何管理才能维持特岗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使农村特岗教师“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如何促进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不仅是乡村学校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地方政府和师范院校需要探索的领域。
一、“特岗教师计划”实施的动因和实效
(一)“特岗教师计划”实施的动因
“特岗教师计划”,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教育部等四部门共同实施的专项计划。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联合启动并实施“特岗计划”,其政策目标是要探索建立农村教师长效补充机制,满足农村教育高质量师资的需求。
“特岗计划”是一个颇具匠心的政策设计。该政策致力于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的师资结构,克服教师编制的局限,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且对改变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乡村落后的教育现状具有重要作用,从而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举措[1]。 特岗教师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创新了乡村教师的补充机制,其现实动因是教师资源分配不均衡和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直接原因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紧张形势和“代课教师清退计划”的颁布实施,“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为其提供了前期经验。
“特岗教师计划”是一项特殊的教育政策,具有很强的教育扶贫取向。“特岗教师计划”在解决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师资匮乏问题的同时,能解决扩招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可谓“一举两得”。国家颁布和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将高校与中小学连接起来,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以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二)“特岗教师计划”实施的成效
2020年9月10日,“乡村筑梦人——2020年全国优秀特岗教师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举行。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接见优秀特岗教师代表时指出:15年来累计招聘的95万特岗教师,是建国以来数量最多、学历最高、待遇保障最为齐全的新一代乡村教师,他们已成为发展乡村教育、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对改变农村教育落后面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做出了重要贡献[2]。 优秀特岗教师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行,把青春奉献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特岗计划”是我国教育制度的重大创新,特岗教师计划的实施为乡村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缓解了农村教师资源短缺的矛盾,巩固了“两基”成果,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多年来,在中央和各省区的共同努力下,“特岗教师计划”整体工作进展顺利,各项预期目标基本实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特岗教师取代了乡村学校的代课教师,在学历上和年龄上有效改善了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并以教师储备库的方式强化了教师队伍建设。该计划极大地创新了教师选拔机制及聘任管理制度,成为教师学历和素质提升的优化方式,成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模式,起到了提升乡村教师素质和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特岗计划”政策不但为乡村学校补充了合格师资,而且缓解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同时也产生其他一系列良好的外延效应,其政策成效得到了肯定。
三、特岗教师计划实施现状的反思
特岗教师计划的实施,给农村教育加入了新的元素,优化了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但是,特岗教师本身就是一类“弱势群体”,他们在帮扶乡村教育之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为此我们需要对特岗教师发展现状进行深刻的反思。
(一)“特岗教师计划”实施的不足
“特岗教师计划”政策执行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着教师结构不尽合理、工作生活面临困境、工作稳定性堪忧、专业发展不足等问题。
1.特岗教师工作稳定性不强
“特岗教师”政策为农村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有力地提升了农村师资的素质。但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也产生了“特岗招聘”唯学历化、“特岗政策”配套形式化、“特岗教师”难以专业化等问题[3] 。特岗计划是党和国家为解决中西部地区农村教师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问题而实施的一项特殊政策,该计划在贵州、湖南等省区经过十多年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也存在农村师资结构失衡、特岗教师工作稳定性不强、教育教学能力素养不足、后续培训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
2.特岗教师遭遇文化困境
在中国社会急剧变迁的背景下,特岗教师具备“教育理念的传播者、孩子心灵的守护者、新奇世界的展示者和乡村时尚的引领者”等时代特征,但他们在乡村社会中也面临着“乡村社会制度规范的约束、婚恋难与亲子分离、环境的不适应”等文化困境。在理想与现实的迷茫中,新生代乡村教师出现两类群体的分化,分别是随时准备入城的“飞鸽”教师和支援乡村建设的“永久”教师[4] 。有学者对西部地区3468名服务期满留任特岗教师的调查表明,特岗教师群体的农村融合程度处于较高水平,但也存在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不同性别、民族、婚姻状况、子女情况及家乡所在地情况的教师,在农村融合的总均分及各维度得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5]。 因此,地方政府和乡村学校需要关注留任特岗教师的心理认同,兼顾其现实需求,促进其主动融入农村社会。
3.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足
“特岗教师计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师资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科结构,为乡村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然而有调查发现,“特岗教师”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影响了“特岗计划”解决农村地区师资紧缺、结构性失衡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政策目标的实现[6]。
(二)特岗教师发展困境的归因分析
特岗教师发展困境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是多因素综合而成。
1.特岗教师职业认同感不强
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精神境界不同,教书育人的效果完全不一样。特岗教师是一类特殊的教师群体,他们自认为是乡村学校的“临聘人员”,他们的流动意愿强烈,更希望流动到条件好或离家近的学校,职业认同感不强也在加速特岗教师的流动。
特岗教师政策实施十多年来,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已成为独立主题,由此可见职业认同对于特岗教师“稳岗”的重要性。广西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小学特岗教师的职业认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角色认识、职业价值、职业自豪感、职业自尊等四因子中,职业自豪感得分最低,而职业自豪感是影响中小学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关键因素[7] 。特岗教师对自己角色的低认同感与他们的职业压力和职业期待有关,更与特岗教师的职业认知有关。特岗教师来到乡村从事教育工作,具有“非本意”的特征,当特岗教师进入乡村学校之后,他们需要进行角色转换,重构自己的工作生活态度,重构职业信仰,以正确的职业认知来救赎特岗教师的低社会认同感,特岗教师需要形成正确的生存态度以体现教育工作的价值。
2.特岗教师焦虑的滋生对其专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特岗教师的焦虑是特岗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内外环境、教学事件等缺乏控制,在物质与精神等方面缺乏满足感,或在教师角色、职业自我等方面存在冲突感而引发的心理上的恐慌、紧张、忧虑等生理心理上一系列不适反应以及行为上的应对。现时期我国特岗教师普遍具有焦虑情绪,不同的维度系数包括特岗教师的性别、是否担任班主任、学历层次、任教年级,这些均对特岗教师的焦虑情绪产生影响。特岗教师焦虑情绪滋生的机制在于特岗教师的生存境遇与其心理特性的交互作用,生存境遇体现为特岗教师的工资收入低、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福利待遇差、保障性措施缺乏、工作压力大以及身份困境,这种生存境遇是引发特岗教师体验到伤害与挫折的外在根源;心理特性主要是指内心的虚弱无助与自卑感[8]。 特岗教师的焦虑情绪对其专业发展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体现为:影响教师专业知识的提升,影响教师专业道德的成长,影响教师专业心理的健全,影响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3.非师范类特岗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较低
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影响着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教育大学化改革以来,我国师范教育体系开始向教师教育体系转变。近年来,为缓解农村地区教师补充渠道不畅、教师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各地采取了降低专业限制等措施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地区任教,越来越多的非师范毕业生进入中小学教师队伍当中。师范与非师范毕业生在教育教学中的工作状态有无差异?影响因素有哪些?基于湖北省基础教育教师调查数据的分析报告表明:师范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离教意愿、教学能力均显著强于非师范毕业生;师范与非师范毕业生的培养过程差异较大,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以及教师补充政策低门槛是导致上述工作状态差异的主要原因[9]。 调查发现,特岗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处于中等偏上,师范类特岗教师在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的水平均高于非师范类特岗教师,且师范与非师范类特岗教师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维度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原因在于职前教育的差异。
三、“特岗教师计划”政策的改进
新时代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农村义务教育整体发展持续向好,但成绩和问题互现,“特岗教师”政策仍有改进空间。
(一)构建青年“特岗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
教育的质量不能跨越教师的质量。教育供给侧改革不仅需要从治理理念、治理模式和治理能力等方面构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体系,还要从教师教育角度探索教师培养培训和专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
1.推进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近年来,党和国家不断推出旨在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教育政策。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意见》将教育和教师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为师范院校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师范院校需要主动适应教育现代化对教师队伍的新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以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为支撑,以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该政策的目标任务有:加强中西部地区和乡村学校教师培养,重点为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师资保障;建设乡村教师成长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高质量开展乡村教师全员培训,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到2022年,基本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支撑各级各类教师的专业发展。全面推进师德养成教育,使广大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