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发展之路

作者: 肖冬民 何淼

摘 要:我国小学教育专业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历经20多年的发展,从20世纪末的“小大专”逐步走到本科办学,教师培养质量逐步提升。进入新时代,随着国家对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小学教育专业基于标准进行专业建设、依托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实施及一流专业建设,逐步走向学科发展的质量提升之路。但在当前,支撑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学科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在一流小学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更需要体现儿童为本的理念,并以复合型学科作为发展基础,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打造过硬本领的教师教育队伍和教学研究队伍,建构自己的学科理论体系、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系统推进学科建设。

关键词:小大专;小学教育;卓越教师;一流专业;学科发展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3)11-0088-05

小学教育是个体接受义务教育的第一步,是人生的奠基教育,也是国家和社会的基础。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在《小学教育原理》中说:“一个国家、民族和个体发展中的各种优势和缺点、长处和短板,都可以在这个国家、民族和个体的小学教育中发现其萌芽与端倪。”当前我国正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正所谓“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小学教师则是小学教育的第一资源。时至今日,在推进高质量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梳理我国小学教师教育发展史,找准定位,聚焦核心问题,有利于明确小学教育专业发展道路,推动专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小学教师培养质量。

一、我国小学教育专业总体发展历程及其问题

(一)我国小学教育专业总体发展历程

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我国为专门培养小学教师,从20世纪末开办“小大专”、将小学教师培养被纳入普通高等教育行列,到2003年颁布《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方案(试行)》,再到2012年将小学教育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制定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小学教师教育走过了继续教育学历补偿、专科办学、本科办学、卓越教师培养的发展过程。小学教育专业发展大致可划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继续教育学历补偿

1997年,原国家教委颁布《全国小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简称“小大专”),该教学计划分文科方向、理科方向两大类,随后教育部组织编写了一套小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小学教育专业教材。这个时期,小学教育专业的形态就是学历教育。1999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1999—2002年)》,其中就包含提高学历培训(教育)。小学教师通过脱产学习加在岗学习方式,进入师范院校提升学历,这是当时我国提升小学教师素质、促进教师学历达标的重要方式。在进修期间,小学教师除了要有一定时期脱岗在高校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回到自己的岗位,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学质量。至2010年,我国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52%,基本完成了学历达标的历史任务。

2.第二阶段:小学教育专业被纳入专科、本科办学

小学教育专业被纳入普通高等教育的行列是其第二阶段,在这个时期,提高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是重要特征。事实上,第二阶段几乎是在第一阶段中开始的。1997年,教育部就提出了将小学教育专业纳入普通高等教育的行列,并组织相应的课题研究组。1998年,首先由南京晓庄学院尝试开设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1999年,教育部正式审批,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设立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并于同年开始招生。2002年,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背景下,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专科以上学历小学教师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着力加强专科以上学历小学教师培养工作。这个《意见》最突出的就是明确提出将专科以上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为此教育部鼓励有条件的高师院校积极建立和完善培养小学教师的院系或专业。2003年,教育部印发《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方案(试行)》,并委托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出版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几乎与此同时,我国大力推进三级师范教育向两级师范教育过渡,原大量由中师培养小学教师的任务转移至高等教育,至2005年这个工作基本完成过渡,教师培养办学层次有了整体提升,这也是小学教育专业发展期的背景。

随着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2011年《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颁布,小学教师培养目标也指向高素质教师。这一时期小学教育专业最突出的特点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最直接的标记是,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正式将小学教育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至此,小学教育专业走过专科10年黄金期,小教本科专业培养单位越来越多。

3.第三阶段: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落地

随着国家教师教育政策的演进,小学教育专业逐步走向卓越教师培养和一流专业建设方向。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1.0版),启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力主推进项目单位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形成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2017年师范专业认证开始,2018年首都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作为“打样”单位首批通过该专业的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同年,教育部发布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意见2.0版。2019年,国家启动“双万计划”,至2023年,有98所高校入选首批小学教育专业国家级或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小学教师教育是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教育专业要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教育现代化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一流小学教育专业建设要求坚持需求导向、标准导向、特色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前提,以一流专业标准为参考,强化专业特色,持续提升专业内涵和建设水平,提升专业发展质量,提升教师培养质量。这是新时代对小学教育专业的要求,也是专业自身发展的追求。

(二)小学教育专业发展中的问题

首先,没有清晰的学科基础支撑。小学教育专业不同于教育学专业前加“小学”二字,它要面向的是小学多学科教师的培养,因此它的学科构成包含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作为小学教育专业单位,这些学科都得涉及,由此小学教育专业要么是这些学科专业熔炼的成果,熔炼不成功则就是这些学科的大拼盘。

其次,师资队伍构成复杂。初期很多初等教育学院的教师有两种组建方式,即要么是原中师队伍升格、在发展中吸收更多专业教师加入,要么是以教育学院+各个学院的构成模式组建教师队伍,这两种方式的结果,都不是专业意义上的师资队伍。

再次,在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模式上,没有可参照或确定的专业标准。各学校从自身师资队伍情况以及对专业的理解出发,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最直接的表现是培养模式五花八门,在基本参照教育部1997年小大专教学计划、2003年小学教育专业专科课程方案基础上,出现了综合培养、分文理方向、分学科方向等的差别,也因为对人才培养方向和模式的理解不一,两三年内大调人才培养方案在很多学校是常态,以至于出现了有的学校从分立足学科专业的分方向大逆转调整为立足教育学的综合培养方向现象。

最后,课程建设基础薄弱。课程建设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学科基础不清晰,专业课程定位也不清晰,常常移用教育学、心理学、文学、数学等学科课程内容,无法构建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也因此缺乏规范、科学的课程体系;二是数字课程基础薄弱,“十一五”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期间,仅有几门精品课程;这一情况到了“十二五”期间有了改善,教育部推进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其中小学教师教育了课程50多门,极大地改进了课程内容,推动了教学改革。

所幸的是,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建设是比较扎实的,成为专业发展比较强有力的支撑。这其中有人民教育出版社早期建设供作中师使用的教材,后来这套教材转建为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更有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原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专家审定的一套教材。时至今日,小学教育专业教材较为丰富,配套的数字资源也足够丰富,满足了专业课程教学及教学改革需要。

二、一流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探索

(一)基于标准推进课程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如果说,数量扩张阶段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是社会需求导向,那么,走向质量提升的重要标志是标准导向。上述问题,在十几年的专业发展中,通过专业自身建设、人才培养途径,得以一定程度的解决。进入“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国对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强有力的支持,随着教育部2011年《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012年《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布,恰逢小学教育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立足这两个标准,各培养单位深化人才培养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小学教师培养目标,建构模块化的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这是标准导向、从数量扩张走向质量提升的转折标志。

(二)基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探索卓越全科教师培养

2014年,随着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的实施,在总结中师优良传统和多年小学教育专业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入选20个项目单位,各项目单位基于本地社会需求,也基于自身对卓越教师培养的理解,探索卓越教师的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按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政策文件的要求,这个时候的卓越教师培养有以下两个方面特点:(1)构建包含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四个维度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此为政策文件中所指的卓越教师培养目标);(2)在小学卓越教师培养上,提出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3)突出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U-G-S)协同培养新机制;(4)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如推动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推动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革。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小学教育专业持续讨论什么是卓越教师、什么是全科教师,以及怎么培养卓越教师、全科教师。

(三)基于儿童为本的理念,推进复合型学科基础的建设

这个阶段小学教育研究有两个关键词组,即儿童为本、复合型学科基础。

首先说小学教育专业中的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2011年10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育人为本”;2011年12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提出“学生为本”。2012年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在当年以“质量·创新”为主题的小学教育专业研讨会上,明确提出尊重儿童、服务儿童本位的小学教师培养理念。2013年,首都师范大学推进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目标,开始基于儿童本位观构建“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地图”,随着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实施,至2014年该课程地图逐步完善起来。至此,小学教育专业的儿童为本的理念逐渐清晰,并贯彻到了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

我们再来梳理一下对小学教育专业复合型学科基础的认识。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科基础或者学科建设的认识,起初是混沌的,有“教育学说”,有“教育学+学科说”,直到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提出全科教师培养后又有“全学科(全科)说”。正如阮成武教授在2010年发表的《论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与学科建设》所指出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及学科建设是含糊不清的。这导致各校在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上大相径庭、莫衷一是。直接的后果就是因为专业负责人的认识,一些学校改革课程方案,在教育类课程和学科类课程之间摇摆,同时教师培养长期存在是采取综合培养模式还是采取分科培养模式的争论。

阮成武在上面这篇文章中提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应建立在复合型学科基础上;刘慧教授在2011年发表的《初等教育学学科: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中,开始提出把儿童或小学儿童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科建设的逻辑起点。我们可以把两个观点融合起来考虑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及学科建设问题。坚持以儿童为本,使得专业建设真正落到专业服务对象角度;确定专业的复合学科特性,符合小学生学习的综合性特点,也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用跨学科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需要,更是教师跨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至此,小学教育专业真正以儿童作为学科专业建设的逻辑起点,推进基于儿童研究或者儿童学的学科理论体系、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