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回顾与反思

作者: 马鸣 邱艳萍

国内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回顾与反思0

摘 要: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信息化教学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生长点。这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在教育信息化时代也增加了新的内涵。本研究基于CiteSpace数据可视化分析,通过呈现2008年-2021年14年间国内研究学者对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研究发展状况,并对国内研究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相关文献发文量、期刊分布、作者机构、研究的热点和前沿等进行系统分析,得出相应研究结论。旨在为研究学者提供借鉴和参考,以求国内研究学者对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这一研究领域更加重视,进行全面和深入的分析探讨,建立综合化的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研究体系。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CiteSpace; 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2)03-0023-07

提高质量是高校永恒的追求, 而高质量、 高水平的教师是高质量教育的关键要素之一。[1]在构建高等教育高质量体系背景下,提高高校教师质量更是重中之重。教学是高校教师的主要职责,教学水平是高校教师质量的重要体现,教学胜任力既是高校教师必备的核心能力,也是保障其教学水平的前提。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指高校教师完成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一系列特征的总和,即包括显性的教学能力与知识素养,也包括隐形的职业态度及个人特质,侧重于高校教师的工作胜任力。[2]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来临,高校生源多样化趋势加强,互联网技术在教学领域中不断渗透,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广泛使用,这些都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胜任力水平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3]因此,国内外研究者对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研究热情持续高涨。但国内外研究者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国外关于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辨析、模型构建、要素或特征分析、评价及改进策略等方面,而国内关于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研究始于2008年,虽起步较晚,研究时间短,但研究趋势已从“一般高校教师”转到“根据院校、学科和工作类型进行分类的研究”,[4]日益细化,研究内容、对象及方法上也渐趋多元。为了更清晰地掌握国内关于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研究动态,本文拟梳理近年来国内关于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研究,以期发现热点,分析问题,并预测趋势。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知识图谱分析法

笔者运用知识图谱分析法对科研文献进行直观、系统、客观的量化分析,验证科研文献的发展历程,揭示研究内容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本研究运用CiteSpace V(5.7.R1)软件对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相关科研文献及相关主题内容进行梳理,研究目前国内学者对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研究重点与发展现状,揭示和预测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的发展态势和未来走向。

(二)研究工具

1.CiteSpace V软件

笔者运用CiteSpace V等系列软件对引文文献进行深入挖掘,并对文献中的相关作者、热点关键词、研究机构、期刊分布和发文数量等进行共现分析,对该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进行归纳、分析,研究其发展过程并进行原因分析等。该软件的使用步骤包括:关键词和专业术语的确定、相关数据收集和处理、参数的设置、可视化分析等。

2.Bicomb 软件

Bicomb软件是一种数据计量软件,通过简单操作便能对文献中的作者、期刊、发表年代、标题和关键词等进行统计与计量,并且生成过线矩阵,便于直观了解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发展的变化趋势。

(三)研究思路

本研究的研究思路:首先,限定年份,选取CNKI数据库中所需要的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相关文献;其次,阅读大量相关科研文献,对国内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相关的研究和知识图谱的相关应用研究有更清晰的认知与了解;接下来,对相关文献进行筛选、剔除和整理,将整理好的相关文献导入CiteSpace知识图谱,做相关的可视化分析;最后,针对所得图表对国内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相关研究进行汇总、分析,整理归纳得出目前研究发展态势、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我国研究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提供切实可靠的参考与借鉴。

二、研究发现

我国对于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虽取得一定的成就,但研究成果整体数量有限。根据研究需要,本研究运用CiteSpace V(5.7.R1)软件对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相关研究文献及主题内容进行探究,据此分析当前研究现状,并揭示和预测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研究发展规律和未来研究趋势。综合多方面因素,文献检索时间跨度设为2008年—2021年,检索时间为2021年4月8日。基于CNKI数据库(2008-2021年)期刊文献,利用Ciespace5.7软件,将关键词、主题等数据导出,经过剔除、合并等筛选工作,选取“高校教师”和“教学胜任力”等关键词进行搜索,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通过排查筛选,剔除相关度低的文献,得到有效文献共59篇。运用CiteSpace V软件分析后呈现出直观图表,经过初步整理后,笔者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文献发文量、期刊分布、发文作者及研究机构和研究热点等四个维度进行系统分析,为未来对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一)年度发文数量及变化趋势

发文数量直接体现研究热度,年度发文数量变化则是该研究主题热度变化趋势的直接反映。图1是2008-2021年“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年度发文数量的统计。

由图1可见,2008年至2021年这14年我国共有59篇关于“高校教师教学发展胜任力”的文献刊载。从整体上看,发文数量上呈现上升趋势。我国对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研究热情持续高涨,年度发文数量与时间变化呈正相关。对“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这一主题的学术关注程度,从数量上经历了由少到多的过程。但是,在此期间年度发文量的波动起伏也十分明显,呈现出一个相对不稳定、阶梯状上升的态势。如图所示,2008-2009年、2012-2013年、2014-2015年、2016-2017年、2018-2019年、2020-2021年这6个时间段的发文量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011-2012年和2019-2020年间的发文量则处于停滞阶段,而其他年份如2009-2011年、2013-2014年、2015-2016年和2017-2018年这4个时间段中发文量呈现下降趋势。

纵观整体,2008-2021这14年间我国关于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研究文献呈波浪式上升,尤其是2019年后呈稳步上升趋势,说明在2019年后这一研究主题点燃了研究学者的“热情”,文献数量的增长说明研究学者们逐渐意识到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的重要性,也折射出教育学界对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不断关注。

(二)期刊分布

所载刊物的分布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育领域对某一研究主题关切的深度与广度。笔者通过对“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所载刊物进行汇总,发现其分布广而散,教育类主要刊物虽刊载与这一主题的相关文章,但数量不多,且呈现出无连续性、零散化的特点,具体结果如图2。

由图2可见:教育类杂志及高校学报是刊载的主力,核心期刊是主体,说明期刊整体发文质量较高。其中《电化教育研究》杂志刊发最多,但也仅有3篇,《开放教育研究》杂志紧随其后,刊发了2篇,而其余期刊都仅刊载1篇。可知,刊载期刊的刊物数量过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成果的产生。

(三)发文作者及研究机构

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对国内研究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相关作者、作者发文量以及研究机构单位进行汇总分析,选取前10名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呈现结果如表1和表2。

由表1和表2可见:发文作者分散,每位作者发文数量少,且研究机构分散。发文数量排名前3名作者依次是周榕、何齐宗和熊思鹏,发文量分别为4篇、3篇和2篇,其余作者均为1篇,说明近些年我国对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进行研究的学者人数仍较为匮乏,研究学者的发文量也较低,国内学者对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这一研究领域仍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由表2可明显看出:近14年来发文研究机构集中于大学和学院,但研究机构的区域分布不够集中,排名前3名的研究机构依次是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和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都发表过2篇相关文章,说明师范类大学已经着重对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这一研究主题进行探讨,其余研究机构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树人大学和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也发表过文章,但有且仅有1篇,说明该研究问题尚未引起高等院校的足够重视,关注度较低,尚未形成研究的浪潮。

(四)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分析:热点集中化

根据刊载文献的研究成果,笔者做了进一步的系统分析,根据排名前10名的研究高频关键词,发现相关研究呈现高度的热点集中化,具体结论如以下图表所示:

笔者在中国知网中选取59篇有效论文,运行软件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发现具体关键词知识图谱中节点大小和节点间的连线与关键词多少和各关键词间的关联性呈正相关。连线代表关键词的共现关系,节点间的连线越多和节点越大说明该关键词频次越高,中心性也最高,而中心性代表其关键词在所有关键词中的地位。一般来说,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最高,其中心性也较高。由表3可见,“胜任力”,"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 ”“胜任力模型”等关键词出现频次最高,分别为14次,13次,10次和9次,其中心性也相对最高。其后出现的“教师胜任力” 和“高校”等词均出现5次,“青年教师”出现4次,“行为事件访谈”、“翻转课堂”“teaching competency”等关键词出现3次。由图3与图4可看出,研究的主要方向集中于胜任力”和“高校教师”两方面,而对“教学胜任力”的研究则紧随其后。其他研究方面的聚类节点和连线则相对较少,研究的主要方面是新型教学模式,如讨论翻转课堂、慕课和人工智能等新型教学模式对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影响等。通过对研究关键词的共现图谱分析,可以看出近几年在新型教学模式下对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研究正在进一步发展,这将成为未来研究这一主题的重要方向,但究其研究重点,却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三、研究现状与展望

(一)研究现状的不足

综合上述统计分析,国内研究学者对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近14年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和对高校教师质量的不断重视,我国有关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发展的研究成果的数量呈平稳且逐步升高的趋势,但仍处于低速度增长的发展阶段。由此,笔者整理出以下几方面研究现状的不足:

1.研究方向较为狭隘,缺乏新颖性与前瞻性

从相关学者的研究内容与方向上来看,研究学者大多研究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概念界定与教学胜任力的教学模型构建,而缺乏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与教师的行动研究,研究方向较狭隘,缺乏对研究内容的敏感性与前瞻性,未能从其他方面入手研究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由2008-2021年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发文量的趋势图可以看出,这14年间,研究学者的发文量并不显著,没有飞速增长的阶段,基本每年稳定在1篇或者2篇左右,缺乏对该研究主题的深入研究。

2.缺乏研究载体,期刊相关研究栏目过少

笔者在统计中发现,专门针对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的期刊较少,甚至没有相应的研究栏目。专门刊载高校教师研究的期刊发布的研究版块主要集中于高校教师、教学方式、胜任力模型等主要领域,通过对2008-2021年间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研究期刊分布图进行分析,发现研究期刊虽多数为核心期刊,发文质量有一定的保障,但数量增长状况令人堪忧,这与核心期刊开设的研究板块与研究方向的关系密不可分。专业研究期刊作为研究成果的主要载体,其数量的多少直接决定着每年研究成果发表的数量。目前来看,期刊为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研究所能提供的空间未能满足研究人员的需要,这必定会影响每年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的数量,直接导致研究成果的隐形缺失。因此针对这个问题,有必要号召教育类的重点核心期刊或其他教育类期刊,增设服务于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的相关研究版块,刊发类似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这类研究方向的文章,引导研究者有更多的期刊选择来刊登相关研究论文,从期刊发表的版块选择这一突破点获取更多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