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研究
作者: 舒保国摘 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水平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之中,是培育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重要切入点。本文主要分析了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相互融合的重要价值,并且就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相互融合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高职院校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思政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2)03-0047-04
高职院校是培养各行各业高级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正处在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的关键阶段,而实现这一目标任务的关键因素就是技能人才的支撑。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高职院校对于未来就业者工匠精神的培育,也能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提供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在这种背景下,将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高职学生的价值认知,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这对于推动我国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工匠精神概述
工匠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天工开物》《齐民要术》《考工记》等著作就记载了中国古代手工艺人以及民间能工巧匠所具备的高超技能,这些高超技能无不体现着精湛的工匠精神。认真研读这些作品,可以归纳总结出我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一些固有特质:第一,工匠精神是一种勇于创新的精神,例如我国建筑中的挑檐斗拱、榫卯结构,无不包含着令人惊叹的创新智慧;第二,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因为任何粗制滥造,都不可能生产出精品;第三,工匠精神是一种踏实认真、吃苦耐劳的精神,因为踏实认真、吃苦耐劳才是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根本保证。中国古代几千年的科技成就与经典外贸商品(如丝绸、瓷器、刺绣、玉雕、漆器等),都是我国古代工匠精神最为真实的反应和写照,也生动体现出我国古代匠人所具备的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于面对挑战的品质。[1]因此,工匠精神本身就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美德的体现。
进入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又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美西方正竭尽全力在高科技领域对我国进行围堵遏制,在此时刻,工匠精神培养与教育不仅关系到我国在高科技领域的突破,更关系密切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只有“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才能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建设,中国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此时的“大国工匠”,更是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极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将工匠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科技精品。[2]
二、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学生明确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政治信念,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贡献。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大量输送一线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其基本的价值取向就应该将工匠精神作为教育发展的目标内容。而工匠精神与专业技术的学习和训练是紧密相连的,它要求学生不怕困难、坚定信心、严谨细致、追求卓越,其基本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殊途同归。将工匠精神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一则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使其与实际专业学习联系起来,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效果,二则可以进一步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德,让青年学子在未来的就业中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培育深厚的爱国情怀。当前,我国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培养大量具备工匠精神的专业人才就成为推动国家竞争实力持续提升的强大动力。
(一)是学生就业发展的需要
近些年来,我国的高职院校得到了长足发展,多数高职院校把教育教学重点放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上,这当然没有错。但是,光有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忽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这是不行的。因为技能人才的用武之地是企业,企业的实力来自于企业精神和企业生产的产品,专业技能只有和工匠精神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具备与企业同甘共苦、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基本素养,才能将学生能力落到实处,企业也更欢迎这样德能兼备的技能人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激发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教育,它更是一种有助于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将工匠精神的教育元素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思想价值观念的教育与引导,使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未来就业道路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需要
在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已经将制造业发展的目标转向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上来,从而转变当前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局面,实现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效占据产业链顶端位置。而想要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技能人才是必不可少的。这些技能人才,渗透到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的工艺水平,提高产品工艺质量。现阶段,将工匠精神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让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为国家为民族不断进取、强国富民的崇高理想,能够为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3]。
(三)是高职院校实现社会责任的需要
高职院校一直以来就是为社会培养职业性人才的重要阵地,尤其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今天,高职院校更应该以培养适应当前社会转型发展趋势的专业性人才为重要目标。高校的社会责任主要是通过它所培养的人才为社会服务所产生的价值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才的价值就是高校的价值。当然,高职院校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重要责任,同时还发挥着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教育价值[4]。当前高职院校的责任应该与普通本科高校的责任有所区别,这就是要适应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地方企业发展服务。在为地方制造业发展服务的基础上,实现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目标。因此,高职院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将工匠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要把热爱家乡、立足本地作为学生工匠精神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校的社会责任。除此之外,推动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融合,还要加强对于学生思想价值观念以及职业发展观念的科学引导,为学生在未来的就业道路中点亮指路的明灯,真正地落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教育责任和使命。
三、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教育氛围
1. 加大宣传引导力度
高职院校要从学校层面加大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引导力度,在校园里形成一种弘扬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把工匠精神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如校园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官方抖音号等向师生推送宣传工匠精神。积极挖掘校内体现工匠精神的先进人物,对其典型事迹进行宣传报道。结合学校自身专业情况,邀请校外有关领域的知名工匠代表,举办知识讲座,开展技能指导等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典型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工匠精神,使其思想受到洗礼。定期开展职业技能月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职业技能大赛,组织学生到企业一线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感受和理解工匠精神。
2.强化制度保障
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加强顶层设计,着手制定实施方案,从制度上对工匠精神有效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例如,在学校统筹安排下,由教学管理部门牵头,会同思政教学部门和其他教学单位重新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将工匠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作为重要内容补充进去。健全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把教师融合工匠精神和思政教育的情况作为教学评价标准纳入其中。完善学生实习实训制度,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注重工匠精神的融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二)转变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方式
高职院校要注重以学生未来的就业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技术基础。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于理论知识的单方面灌输,并没有把工匠精神融入其中,使得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无法为学生未来的职业道路起到科学引导作用。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工匠精神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推动工匠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融合。
1.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教育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本身就发挥着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当前,各高校正在对大学生开展“四史”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开展“四史”教育的主阵地,而工匠精神也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5]。因此,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关内容,把工匠精神融入当前的“四史”教育之中,既能向学生讲清楚我国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又能够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达到工匠精神的培养和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和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来对大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教育,采用案例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吸引力。例如屠呦呦、袁隆平、南仁东等大国工匠的事迹所体现出的工匠精神,神舟飞船、高铁动车、港珠澳大桥等重大成就的取得所反映出的工匠精神,都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养的生动案例。
2.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要实现工匠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高职院校还要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要素尤其是工匠精神要素,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把工匠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实现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要目标,而专业课程则是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把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既能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同时也能使其深刻领会工匠精神的内涵,从而达到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目标。高职院校在制定有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把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纳入其中,并把工匠精神的培养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指标,对专业课教师加大考核力度。专业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要有意识的把工匠精神和专业课程有关内容紧密结合,设计教学方案,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实现工匠精神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元育人目的。
(三)在产教融合中强化实践育人
1.强化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的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一般要求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或一线实践经验。而实际情况是,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都存在着不足,很多教师缺乏企业一线实践经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结合企业实践向学生阐释工匠精神,从而影响工匠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效果。因此,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可以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中开展实践活动,使教师在实践中加深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进一步提升课堂育人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从行业与企业中招募技术骨干进入高职教师队伍,这既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又能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方面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2.加强学生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的实践教育
高职教育是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这种办学目标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重点,应是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生产、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实践教育。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许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即仍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而开展实践教学的条件却比较有限。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除了依靠理论教育之外,实践教育的作用也同样重要,而实践育人也是高职院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运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弥补高职院校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而且能够在实践教育中强化对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从而实现实践育人的目标[6]。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实践,不仅能够在企业生产中实际体会工匠精神,而且能够把在校园里培养形成的工匠意识自觉地转化为生产实践中的实际行动,在实践中践行工匠精神,从而达到知行合一。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更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培育青年学子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理想信念,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