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范生乡村素养培养及其课程设置
作者: 林贝贝 殷世东
摘 要:乡村教师培养是消解我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重要路径之一,而乡村教师的乡村素养作为乡村教师素质结构的重要内容,又是乡村教师培养的核心要素。然而,在乡村教师培养过程中,由于乡村素养课程设置不科学,导致培养出来的师范生乡村素养不高,进而出现“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现象。因此,在乡村教师培养的过程中,需要从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与调整,增加乡村素养课程,培育师范生(尤其是即将深入乡村教育的公费师范生)对乡村教育事业的理解和认同,进而“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逐步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教师教育;乡村教育;乡村素养;乡村情怀;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2)03-0069-07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为此,我国先后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等系列文件,以加强乡村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然而,即便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当前乡村教师队伍仍存在“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三大顽疾[1]。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其中有一个原因却不可否认,这就是乡村教师思想意识正在“背离乡土”,他们的“乡土意识”正逐渐被“城市情结”所取代[2]。如果追溯乡村教师这种“背离乡土”“城市情结”的形成原因,其中之一可能与当前高校教师教育的一个缺陷有关——即在师范生培养的过程中,缺乏对师范生进行乡村素养的培养,甚至干脆缺乏乡村素养类的课程。这种乡土素养的缺乏,导致直接的后果就是师范生不了解乡村,不热爱乡村,对乡村缺乏感情,毕业后不愿下农村,即使勉强到乡村任教了,也会时刻想着要逃离乡村。
事实上,乡村振兴,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需要大量优秀教师回到乡村,扎根乡村任教。教育部在强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很大努力。2020年,教育部继续设立“特岗计划”,运用“公开招聘、定向培养等多元培养补充交流机制,吸引大批优秀人才到乡村任教、支教”。[3]据统计,现在每年大约吸引4.5万名公费师范生到乡村任教。“特岗计划”实施15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710亿元,累计招聘特岗教师95万人,覆盖中西部省份1000多个县、3万多所农村学校。[3]由此可见,师范生尤其是公费师范生是乡村教师队伍多么急需的人才!留住这些人才,尤其是对即将从事乡村教育的公费师范生群体开展师范生乡村素养教育,是一件多么重要的工作!
一、师范生乡村素养
素养,在《辞海》中的解释为“修习与涵养”[4]。乡村素养是师范生“下得去”的重要素养之一;乡村情怀的提升,是师范生投身乡村教育事业的内驱力。具有乡村素养的师范生,才愿意去农村、投身乡村事业、忠于乡村事业,才能积极主动的去认识乡村、了解乡村,才能热爱乡村教育,也才能“留得住”“教得好”,师范生的乡村素养是提高乡村师资队伍素质的重要举措[5]。既然师范生乡村素养如此重要,那么就应该深入研究何为师范生乡村素养。
(一)乡村教师素质结构
要分析乡村教师素质结构,先必须厘清教师素质结构。国内关于教师素质结构的观点较多,现有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三位结构模式等观点[6],如叶澜教授将教师素质分为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知识、教育能力[7],林崇德将教师素质结构分为五点。这些划分细则虽不相同,但总体上内容没有较大差异。
依据乡村教师的职业特点和乡村教师的职业现实需求,笔者认为乡村教师素质结构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乡村教师职业理念与师德结构、乡村教师知识结构和乡村教师能力结构(如图1)。
其一,乡村教师职业理念与师德结构,是指乡村教师应当具备的职业信念、职业情怀,和对教师职业的自觉道德约束与操守。[8]其二,乡村教师知识结构,是指乡村教师应当具备知识文化素养,包括广博的一般文化知识、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丰厚的乡村文化知识。其三,乡村教师能力结构,是指乡村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教学能力、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能力、教学活动的管理与组织能力、新时代智能技术运用能力以及乡土文化的建设与弘扬能力等[9]。
(二)师范生乡村素养
人们日常所说的乡村素养是指一个人在其故乡或居住地的人文风情、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的长期影响下,对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根据上述对教师素质结构的阐述可知,对于教师来说需要具备教师职业发展的素养,而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一线践行者,既需具备所有教师必须具备的普遍性素养,还需具备与城镇教师不同、甚至是城镇教师不具备的、更为独特的素养:即乡村教师的乡村素养。这是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说的,也是应该在师范生,尤其是即将从事乡村教育的公费师范生身上展现出来的应然素养。乡村素养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乡村教师献身于乡村教育事业的积极、正向的情绪体验和获得感,能帮助乡村教师找寻自身意义,化作乡村教师扎根于乡村的内生动力。师范生的乡村素养培养既是师范生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师范生教育的目的指向所在。
把握师范生和乡村教师的乡村素养,需要对教师素质结构中与乡土相关的素养进行析出和提炼,如图2圈出所示。
所谓“乡村教育情怀”,即师范生和乡村教师需要具有乡村教育坚定的理想信念,现代化的乡村教育理念,助力乡村教育美好发展的教育梦想,以及扎根乡村的坚定意志,并由这些理性认知而形成的从事乡村教育教学活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就教师知识结构中的乡村素养而言,师范生和乡村教师必须具备丰厚的乡村文化知识:乡村自然环境知识(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独特气候、特有物种等)、乡村历史人文知识(历史缘起、名胜古迹、优良文化、风土人情等)、乡村社会生活知识(基础设施、人民生产生活、经济发展情况等)。
就教师能力结构中的乡村素养而言,师范生和乡村教师还需要具备“乡村课程开发能力”“乡村教育管理与组织能力”“新时代智能技术运用能力”和“乡土文化建设与弘扬能力”等。“乡村课程开发能力”要求师范生和乡村教师对乡村资源进行挖掘、利用,并进行课程开发和整合;“乡村教育管理与组织能力”是基于乡村、面向乡村群体,需要融入乡村文化生活、用乡村家长和学生易于接受的、以及乡村特有的沟通方式来进行管理与组织的能力;“新时代智能技术运用能力”是智能新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随着科技和网络涌入乡村,大量网络资源和技术将成为提升乡村教育活力的关键点,因此乡村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对新型技术的了解和使用,以助推“互联网+乡村教育”的发展;建设美丽乡村、传承乡村优秀文化、彰显乡村文化自信、促进乡村建设和乡村事业发展是乡村教师的职业使命之一,如何基于乡村、来之于乡村、取之于乡村开展一系列乡村建设是乡村教师需要具备的能力之一,因此“乡土文化建设与弘扬能力”也是乡村教师和师范生应具备的基本的乡村素养。
二、师范生乡村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乡村教师的乡村素养是乡村教师培养的核心要素,从消解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问题的现实需要、乡村教师职业本位的客观需要、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需要出发,师范生、尤其是即将投身乡村教育的公费师范生的乡村素养培养极有必要。
(一)师范生的乡村素养是消解乡村教师“三大痼疾”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九大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其中当然包括振兴乡村教育。而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在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然而现实情况是乡村教育面临着诸多困境[10]:国家重点计划所培养的公费师范生“下不去”农村,特岗教师“留不住”农村,乡村教师“教不好”等问题显著[11]。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高师院校的乡村素养课程设置不足或是设置不科学,导致所培养出来的师范生乡村素养不高,“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问题凸显。
1.乡村素养消解“下不去”
师范生不愿意去乡村从教的原因之一在于,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导致城市与乡村的经济发展差距。面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缺乏乡村情怀的师范生则不愿到乡村去。缺乏“乡土情怀”,必然缺乏投身乡村教育事业的热情,当然“下不去”。因此,提升师范生的乡土素养,培育在困难环境中仍能乐于无私奉献的精神,才更显得乡村情怀的可爱和珍贵。
2.乡村素养消解“留不住”
部分师范生“下去”之后很快调离或离职,更多的师范生存在隐性离职,即“身在曹营心在汉”,有机会随时想调离,还有的教师一旦成了名师即调离。“留不住”与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交通不便、生活不便、职称上升存在困难等有关。但如果师范生怀有一腔报国之志,同时具有乡村情怀,那么,他在看到乡村地区劣势的同时,也会看到乡村地区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地理因素、热情的人文风情等,他就会在困境环境中主动结合相关优势条件开发乡村地区的特色课程,或是创建适合乡村儿童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并以此作为事业,形成自己的乡土认同感和自豪感。
3.乡村素养消解“教不好”
乡村教师“教不好”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职业认同感不高或职业幸福感低,即内源性职业动力不足。由于缺乏内源性的职业动力,乡村教师对工作缺乏积极的职业情感,进而产生职业倦怠情绪。因此,必须改变乡村教师对职业的态度,从内源性破解“教不好”的问题——即培养师范生的乡村素养,增强他们对乡村教师的认同感。在培养的过程中,增加合理的乡土文化与修养课程。
(二)乡村素养是乡村教师职业的客观需要
从乡村教师的定义来看,所谓乡村教师,并不是单纯指那些身处乡村工作的教师,而是指具有教育理论和实践知识以及教育管理能力的,扎根乡村、立足乡村、具有深厚乡村情怀的教育工作者。同时,教师是符合教师专业标准、具备专业素质结构(教师职业理念和道德、知识文化、基本能力)的专业人员,乡村素养是乡村教师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这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是乡村教师职业本位的客观需要。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首要的是具有浓厚的乡村情怀,乡村情怀是使乡村教师愿意扎根乡村的信念指引,这种情怀是对乡村的热爱,有如一个民族对于其本民族的深厚热爱和自豪感[12];其次需要了解乡村文化,乡村的文化底蕴和风俗习惯是使得乡村教师能够扎根乡村的粘合剂;除此之外还需要能够深入村落,与乡村村落和社区的居民们打交道、多接触,逐步掌握这种特有环境下的社会交往能力。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殊背景之下,必然会呈现城市与乡村教育间的差距,在此背景下乡村教师有其特殊的意义。良好的乡村素养和浓厚的乡土情怀,是我国乡村教师这一行业最基本的职业素养,这些素养包涵在这一职业本身的内涵之中。对于每一位乡村教师来说,他们也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学习者,因此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包括学习素养和扎根乡村的乡土素养等)也是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自觉要求,进而才能“留得住”乡村,为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三)师范生乡村素养培养是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背景下,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已提上日程,而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离不开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3]。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关键在教师。而乡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发展“木桶”的短板,乡村教师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为此,国家正不断加强对新时代乡村教师培养的关注,为进行新时代乡村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寻解决路径。如2021年8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以下简称“优师计划”),进一步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教师的培养,以造就一批“四有”好教师,推进乡村振兴[14]。由教育部属师范大学和高水平地方师范院校每年为脱贫县、中西部陆地边境县培养1万名本科层次师范生,这些师范生学习期间享受“两免一补”(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补助生活费),毕业后全部到定向县任教;同时对乡村教师在职称评聘上实行特殊支持,“定向评价、定向使用”,中高级岗位总量控制、比例单列;并加强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和住房保障力度[15]。“优师专项”意味着新时代师范生培养迈上新台阶,有利于改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乡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缺员较为突出、素质能力有待提升、发展通道相对偏窄、职业吸引力不强等问题[16]。在新时代,国家有关部门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予以重点关注,而乡村教师队伍的从教意愿、乡土情怀、综合素养等直接关系到乡村教育的质量和现代化水平[17]。为此,对乡村教师和师范生乡村素养予以重视并进行素养培养十分有必要,师范生乡村素养培养有利于改善“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三大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