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两翼三阶”递进式培养:助推校长队伍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作者: 韩利鹏摘 要 加强高水平学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区域教师发展机构应系统梳理教育现代化对学校发展提出的要求,聚焦中小学校长经验式办学和现代学校治理的割裂问题,全面设计和构建分层次培训体系,开发与校长专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创新培训形式,切实提高校长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助推校长队伍高质量发展。“一核两翼三阶”递进式校长队伍培养体系,以培训课程体系优化为“核心”,以打造学术性第二课堂和构建实践体系为“两翼”,以未来校长后备干部到未来校长再到未来教育家型校长为校长培养总体思路,其有助于实现高质量校长队伍的培养。
关键词 “一核两翼三阶”;校长培训;问题诊断;实践研修
中图分类号 G4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06-0094-03
基金项目:广东省2022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区域教师高质量发展梯队培养行动研究”(编号:2022JKZG052)。
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加强高水平学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区域教师发展机构应切实落实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遵循校长发展规律,实施新周期校长培训计划,搭建校长培训与办学实绩衔接的“立交桥”,培养一批引领教育改革发展、辐射带动区域办学质量提升的教育家型校长。[1]
基于此,本文从校长办学真实境遇出发,提出了服务于校长办学治校能力提升的“一核两翼三阶”递进式培养体系,即以培训课程体系优化为“核心”,培养校长专业基础能力;以打造学术性第二课堂和构建实践体系为“两翼”,提升校长办学治校实践能力;以未来校长后备干部到未来校长再到未来教育家型校长为校长培养总体思路,实现高质量校长队伍的培养。
一、构建“重基础+活模块”的理论课程体系
校长培训课程的设计,需要聚焦职业素养,把关注点从基于岗位的任务群和能力群转向人的素养,开发模块化课程,将课程内容与履职绩效紧密联系起来。开发模块化课程有助于提升课程设计的灵活性,这是因为模块化课程内容相对较少、学习用时不多,且每一模块均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有助于培养对象在短时间内投入精力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产生学习愉悦感,激发学习新课程的动机,形成内在学习驱动力。
因此,区域教师发展机构可根据不同专业层次的校长需求,设置有关通识修养、专业知识、专业方法和专业应用课程群,以岗位需求和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注重基础、模块灵活的递进式理论课程体系,从而提升校长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基础课程
该模块课程主要针对新任中层干部、副校级干部(党、政、工)和正职书记校长,以讲授岗位必备基础知识为主,包括政治理论、教育理论和管理理论等方面的基础性课程,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现代教育原理、现代学校管理学、教育法制基础理论等,帮助培养对象快速具备岗位履职资格,胜任岗位要求。
(二)选修课程
该模块课程接近教育管理专业硕士学习的课程,涵盖了学校管理科学、现代教育新理论、教育行政学、领导艺术学、教师学、教育科学研究、学校公共关系学、教育评价、国内外教育发展前沿等内容。培养对象可以自选若干门课程进行系统学习,从而获得系统的理论知识。
(三)实务课程
该模块课程的学习对象主要是中青年干部,以培养他们实际工作所需技能为主要目标,具有强针对性、易操作、重参与等特点。培训目的在于使中青年干部具有一定的学校管理知识和技能,获得基本的岗位实践性知识。区域教师发展机构可开设教学管理、决策技巧、财务管理、现代教育技术、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评估、学校建筑与设计、时间管理技巧、交际艺术、学术交流与组织等课程。
(四)研究课程
该模块课程呈动态开放状态,对学习的要求较高,既有一定的研究发展性,又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需要培养对象主动参与,并产出相应的个人研究成果。例如,培训对象在学习该模块课程后,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开展诸如未来学校组织变革创新、新时代学校文化建设路径探索、新课标背景下多样态学习方式创新、“双减”政策下中小学教育提质增效、新时期家校社共育共同体建设、未来学校数字化转型与教育创新等方面的主题研究。
(五)特色课程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区域教师发展机构可设置一些特色课程,如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与教育、闽南茶文化、陶瓷艺术或当地特色旅游等,引导培训对象熟悉地方文化、地方教育等,从而在办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将地方区域特色融入学校教育,逐渐形成个性化办学主张,促进学校创新特色发展。
区域教师发展机构要做好顶层设计,在建立符合本区域具体实际的校长队伍培训课程体系后,应结合学校管理人才梯队培养需求,寻找相关领域的高校专家、知名学者、一线名校长开发具体培训课程内容,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和考核方案。
二、完善“精诊断+细指导”的实践研修机制
以“精诊断+细指导”为核心的实践改进研修,是从真实办学问题出发、以实践改进为目标的一种针对性强、学员参与高的培训形式。区域教师发展机构可以学校管理者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建立以“构建实践研修共同体—诊断学校发展问题—跟岗互鉴交流—导师下校指导—反思性实践”为实践路径的研修机制,切实提升校长培训实效。[2]
(一)协作共进,组建实践研修团队
为更好地开展以促进学校办学实践改进为目的的诊断式研修,区域教师发展机构需聘请具备深厚理论功底的高校或科研院所的教育专家,以及拥有成功实践经验的一线优秀校长作为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与培养对象共同组建实践研修团队。在选择团队成员时,区域教师发展机构既要关注专家的研究方向与实践特长,又要考虑成员与专家的双向匹配性问题。由双导师和成员组成的研修共同体,是一个相互信任的合作团队,能保证培养对象在实践改进的过程中及时寻求指导与帮助。此外,若区域教师发展机构的经费有限或培养对象人数不足,可组建由校长/书记、副校级干部、未来校长后备干部三个培养梯队学员与双导师组成的研修共同体,在共同信念和愿景下,成员间相互分享协作,共同提升办学治校能力。
(二)问题诊断,筑牢实践研修基础
问题诊断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是实践研修的基础,旨在识别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确保问题诊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区域教师发展机构可采用培养对象自评和导师下校实地调研两种形式。
1. 培养对象自评。自评是实现学校问题诊断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培养对象进行自我反思,找到存在的问题。在自评过程中,培养对象通过收集各种相关信息,包括学生需求、教师反馈和家长意见等,并进行信息分析,识别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首先需要我们进行重新界定,如此才能明确研究的范围和思路。对此,导师会对培养对象提出的办学治校困惑和发展瓶颈进行问询,在反复提问和回答过程中,逐渐引导培养对象界定问题边界,明晰问题的解决思路。
2. 导师下校实地调研。导师进入学校听取汇报、观察课堂,是了解学校发展现状的一种更为直观的做法。由外部专家对学校进行问题诊断,可以帮助学校识别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场域中观察问题,导师应从常态化的事件入手,如可以通过访谈、观察、查阅文档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细致地观察和分析学校当前存在的问题,避免陷入走马观花的形式主义。最后,导师将诊断结果反馈给培养对象,并与之共同讨论改进措施。
(三)跟岗互鉴,交流实践改进做法
跟岗研修是一种有效的实践学习方式。在诊断出办学问题后,通过跟岗研修,培养对象可以深入了解优质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学特色和校园文化等,从而开阔办学视野,实现知识结构优化。
第一,安排跟岗学校。围绕办学问题,区域教师发展机构可选择办学理念先进、教育教学成果显著的学校作为研修基地,提前制定研修计划。在跟岗期间,培训对象应充分与跟岗学校的领导、教师进行交流研讨,学习优秀经验。
第二,交流学习经验。培养对象可将自己在跟岗期间学到的经验和做法与同行分享,听取团队其他成员的经验和做法,一起探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第三,进行返岗实践。在跟岗研修和交流学习后,培养对象可制定具体的改进计划,并将改进计划付诸实践,在实践中逐渐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四)导师下校,指导检验实践成果
为确保跟岗研修质量,培养对象在返岗实践后,区域教师发展机构需要安排导师跟踪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方案。具体做法包括:
第一,定期听取汇报。学员定期向导师汇报返岗实践情况,包括工作进展、遇到的问题、采取的措施等,以便导师及时了解学员实践成果,为后续培训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第二,下校指导交流。导师可组织团队成员轮流回访培训对象所在学校,了解其在返岗实践中的工作情况,观察培养对象是否能够将培训中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并进一步提供实践改进指导。
第三,持续跟进反馈。导师对培养对象返岗实践持续跟进,一方面要及时了解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并提供改进建议;另一方面要总结和推广成功的经验做法。
第四,建立成长档案。区域教师发展机构要联合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深入学校进行跟踪考评,做到考核前有实施方案,考评中有详情纪实,考核后有评定等级,建立校长队伍培养档案,使直线、单向的培训工作变为一个循环的开放系统。
三、打造“广协同+勇创新”的学校赋能平台
为形成优势互补、资源互通、共建共荣的办学格局,区域教师发展机构可以培育和创建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可复制推广的现代化样本学校,通过搭建协同创新赋能平台,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遴选培养种子学校
区域教师发展机构应遴选出那些以开放姿态迎接教育变革的种子学校,通过促进核心团队(5-8人)整体办学治校能力的提升,带动全体教师共同行动,打造现代化样本学校。同时,区域教师发展机构可以选取全国知名学校作为研修基地,分阶段组织种子学校赴基地校进行研修,学习借鉴改革经验,破解现代化学校发展密码,全面提升团队创新能力。
(二)鼓励开展创新实践
区域教师发展机构应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鼓励种子学校团队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尝试新的额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对此,区域教师发展机构可设立创新项目,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帮助学校团队不断进行办学探索和创新实践,形成具有特色的办学模式,并加强对创新实践的总结和推广,为其他学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三)搭建协同发展平台
区域教师发展机构应积极引导种子学校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搭建教育机构—学校—企业协同发展平台,共享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对此,区域教师发展机构可以通过课题引领、项目推进、案例征集和成果分享等形式,组织开展校际观摩、研讨、培训等教育教学活动,定期评估合作效果,及时调整合作内容和方式,为打造现代化学校群提供有力支持。
(四)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为充分发挥种子学校在教育协同发展平台上的积极作用,推动区域办学高质量发展,区域教师发展机构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依据表现和贡献等,对优秀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如定期评选“最佳创新学校”“协同发展先锋”等,并给予相应的奖励,激励其他学校和个人主动学习。
(韩利鹏,深圳市福田区教师发展中心,广东 深圳 518000)
参考文献:
[1] 陈岩.在海淀,党是这样培养校长的——名校长工作室的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21(S2):122-127.
[2] 马佳,王钢.实践改进的诊断式校长培训[J].中国教育学刊,2021(S2):135-136,143.
责任编辑:谢先成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