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在“双减”政策中面临的困境、原因及对策

作者: 周锡翰

小学教师在“双减”政策中面临的困境、原因及对策0

摘 要 在“双减”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作为教育实施主体,面临着教学方式的重大转型。本文以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收集资料,利用 NVivo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开展研究。梳理出“ 双减” 背景下小学教师所面临的困境:“教师面临课后学习与课后服务的挑战”“教师的教学时间短缺”“教师的工作压力增加”。针对教师面临的困境,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08-0009-03

一、研究背景

(一)政策背景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在新时代背景下,该政策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业压力,提升课堂质量,推动教育公平1。然而,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公众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健康等问题,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师作为教育实施主体的重要角色和面临的困境。

教师是“双减”政策的执行者与参与者,“双减”政策不仅仅是降低学生的作业负担,还要求教师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以适应新的教育要求。研究在“双减”政策下小学教师所面临的困境,探讨其根源以及应对策略,对于政策的有效落实、教师的职业发展及学生的全面成长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背景

在已有研究中关于教师在“双减”政策下所面临问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叶志强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困惑与面临的问题,并将“双减” 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困惑归结为四大类:课堂优化标准上,“提质增效”与“教学时间不足”冲突;课堂教学主体上,“学生差异突出”与“教师‘分类教学’困难” 矛盾;课堂教学过程上,“知识为本”与“过程体验” 两难;课堂教学评价上,“全面评价导向” 面临“ 评价体系不健全” 的挑战2。从教师角色方面来看,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教师的角色出现了显著的变化。这种角色困境主要表现在“传统”与“现代”角色的转换之困、“工作”与“生活”角色的冲突之困、“管理”与“教学”角色的碰撞之困三个方面。这造成了教师的工作量陡增、学校配套支持孱弱和家校社多方利益博弈[3

教师在“双减”政策实施中也面临情绪压力与情绪管理的困境。靳玉乐和李敏通过分析发现,小学教师在“双减”政策背景下遭遇着情绪压力和情绪管理困境,化解这一困境既要注重教师内部管理,又要加强外部支持4。同时,胥兴春借助新浪微博的数据分析,也指出了教师工作负担的深层原因,包括政策缺漏、学校管理失焦、教师形象偏差及家校共育功能的不足等问题。[5总的来看,在“双减”政策执行过程中,教师面临全新的困境与挑战。

二、研究对象和实施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八名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度访谈。访谈对象均积极参与“ 双减” 背景下的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对“双减”政策的落实有着深刻的感受,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以访谈为主,对一线教师进行谈,收集整理访谈资料,基于NVivo,对访谈内容进行逐级编码,归纳总结核心要点。在第一轮开放编码中,以“教师面临的困境”为中心,对访谈材料进行一级编码。最后将访谈资料凝练为“学生课后学习质量不高”“课后服务效果较差”“学科课程安排减少”“挤占其他学科课时”“工作时间明显增加”“教学管理任务繁杂”,其包含参考点数分别为6、5、8、5、7、4。以上初始概念可以进一步概括为“教师面临课后学习与课后服务的挑战”“教师的教学时间短缺”“教师的工作压力增加”核心概念,作为二级编码(见表1)。

三、小学教师在“双减”政策中面临的困境与原因

(一)教师面临课后学习与课后服务的挑战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校内教学质量愈发重要,对教师的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基本的课堂教学外,如何科学地布置课后作业也成为教师工作中的重点。然而,课后作业却出现了“一刀切”的现象,尤其是针对小学一二年级阶段,“双减”政策已明确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在这一强制性要求下,多数教师反映学生的课后学习质量难以保证。

教师F认为,减少课外作业未必对学生有利,因为减少作业量意味着学生需要更高的自我管理能力,但小学生通常依赖外部动机进行学习。政策限制了教师布置作业的主动权,尽管减少了压力,但可能影响课后学习的质量。教师Y表示,学生的课后学习情况完全依赖自主性,教师难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课后学习效率不高,给教师带来了挑战,增加了巩固复习时间和教学负担,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学生课后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亟须重视。

与“双减”政策配套实施的还有课后延时服务。课后延时服务的初衷在于为学生提供更为充实的课余学习辅导,包括课内知识的巩固、疑难问题的解答及对学有余力学生能力的提升。此举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为正规、专业且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从而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尽管部分受访教师表示所在学校已具备较为完善的课后服务体系,但仍面临组织难度大、师资紧张、经费不足等问题。在服务内容与质量方面,目前的服务水平尚无法完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从供需角度来看,学校在提供课后服务时,通常会受到场地资源、传统优势及课程成本等因素的限制,难以实现按需开发的个性化服务配置。大部分教师仍将课后延时服务当作一节正课或自习课,这种认识与课后延时服务的初衷相悖,未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课后辅导,难以实现“增质”的目的。

(二)教师的教学时间短缺

随着“双减”政策的提出,课时安排也随之产生了一定的变化,整体课程时长受到压缩。然而,目前实际的课时量使得大多数教师难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受访教师对此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小学教师F提到,每周五节语文课显得完全不够,如果要保证教学质量,有时候需要占用体育课、美术课和音乐课等。小学教师K也表示,当前一周四节数学课明显不足,至少要有五节数学课才能满足教学任务和质量,有时不得不占用科学课。

从这几位受访教师看,小学阶段的语文和数学课时约每周四到五节。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备受关注。教师们普遍对课时不足表示担忧,有时需占用非主科时间的时间进行教学。这一现象并非“双减”政策特有,却与政策的初衷相悖。尽管“双减”旨在减轻学习负担,提升综合素质,但实际上也带来了也带来挑战。教学时间的减少导致任务难以完成,教师被迫挤占其他学科课时,进而影响教学计划和政策效果。在“双减”背景下,教师普遍感觉教学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外部因素包括教学时间的缩短和课时量的减少,这使得教师难以满足教学任务。然而,部分教师认为当前课时量已足够。内部因素则包括教师缺乏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措施,以及创新意识不足。许多教师可能未能充分掌握新教学技术和理论,备课和业务能力提升受限,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三)教师的工作压力增加

“双减”政策在学校课后服务水平、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等方面,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这也不可避免地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作为政策执行的基础环节,教师在执行过程中面临的压力日益明显。

课后服务旨在缓解家长接送难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结束时间根据当地下班时间调整,确保学生需求得到满足。然而,这一政策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教师的工作负担加重,工作时间延长至下午五点半至六点甚至更晚。这使得原本紧张的工作日程受到进一步压缩,备课、科研和休息时间受到了影响。在“双减”政策下,教师需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课后辅导。此外,课后服务补贴标准参差不齐,也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培训负担要求教师更高质量地备课和教学,这进一步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四、建议与措施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困境是多维度的。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生的全面成长,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与措施:

首先,针对课后学习与课后服务的挑战,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更为灵活的课后作业指导标准,避免“一刀切”现象的发生。而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应发挥创造性6,设计符合学生个性和学习需求的作业内容,以提高课后学习的质量。此外,学校应扩充课后服务师资,优化课后服务内容,确保服务的多样性和个性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7同时,应保障课后服务的经费投入,提高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

其次,针对教学时间短缺的问题,教师应深化对“双减”政策内涵的理解,把握其“减负增质”的核心理念。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应依赖于增加教学时长来提升教学质量,而应致力于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教育部门和学校应提供专业培训和教学资源,帮助教师掌握新的教学技术和理论,提升备课和业务能力,从而在有限的课时内实现教学目标。

再次,针对教师工作压力增加的现象,应加快《教师法》等相关法律的修订及实施监督,厘清教师工作边界,明晰教师权责范围与职责义务,为教师减负提供法律保障。8同时,应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小学教师减负治理机制,确保教师参与的主体地位。该机制应搭建教师与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畅通的沟通、交流平台,确保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的有效实施。[9

最后,教育部门和学校应持续关注“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不断完善相关政策,确保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同时,应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教师应对工作压力,保持良好的职业状态。

(周锡翰,青岛大学师范学院,青岛 266071)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22):14-19.

[2] 叶志强.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困惑与归因及建议——基于NVivo的质性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23(4):78-84.

[3] 姜淑媛,张铭凯.“双减”背景下小学教师的角色困境及其超越[J].教学与管理,2023(35):8-11.

[4] 靳玉乐,李敏.“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教师情绪管理的现实困境与改进策略[J].教师教育学报,2023(4):40-50.

[5] 胥兴春,左越,李星宇.“双减”背景下教师工作负担的现实表征、深层根源及减负路向——基于新浪微博43500条直接评论的剖析[J].教师教育研究,2023(6):68-75.

[6] 张家军,闫君子.中小学教师负担整体性治理机制的建构与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23(10):40-46.

[7] 赵平,胡咏梅.“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减负:问题、成因与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151-161.

[8] 周琴,陈思雨,向中秋.“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水平及特征——基于云贵川渝的调查[J].教师教育学报,2023(3):102-112.

[9] 付睿.论中小学教师减负[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13-16.

责任编辑:刘 源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