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策略探究

作者: 杨红

摘 要 古典诗歌具有和谐的音韵、精练的语言、丰富的形象、深邃的意境、真挚的感情,思想成就很高。在古典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美育的渗透。

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从三方面入手:首先,从朗读入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其次,从意象入手,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最后,从语言入手,感受诗歌的艺术美。

关键词 美育;朗读;意象;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08-0015-03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里的“弦”即琴瑟,“歌”即歌咏。孔子将诗、乐、歌、舞融为一体的,明确地将审美活动的目的归纳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可见,我国通过古典诗歌进行审美教育的历史非常悠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2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精华,具有很高的思想艺术成就,在中小学教育中,让其承载美育功能是应有之义。在古典诗歌教学过程中怎样实施美育,是值得语文教师深入研究的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以《关雎》教学为例来探寻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策略。

一、从朗读入手,感受古典诗歌的音乐美

音乐美是诗歌的鲜明特点,是区别其他文学体裁的重要特质。特别是古典诗词,它讲究押韵、平仄、停顿,进而形成优美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感受诗歌音乐美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诵读,可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可将冰冷的文字化为灵动的生命。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学生会不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自然而然进入有情的情境。

首先,要读准节奏。节奏能给人以律动的美感。读准诗歌的节奏,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诗歌节奏划分的知识,如四言二二拍,五言二三拍,七言四三拍,有了这些知识作为基础,教师再示范和点拨,学生自然能很快把握要领,进入朗读的情境。如教授《关雎》时,笔者告诉学生:这是一首四言诗,按二二拍读是最有节奏感的,《关雎》四字一句,两字一顿,还常常重章叠唱,富有节奏和韵律。进入正式教学环节后,教师范读一遍,接着让学生自由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其次,要读出诗歌的韵律。押韵也是诗歌音乐美的一个重要特点。它是同一韵母的有规律的重复,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旋律。古诗词的押韵一般在句尾最后一个字,句尾是意义和声音较大的停顿之处,再配上韵,所以合辙押韵的古代诗歌更富有旋律感。《关雎》隔句押韵(洲、逑、流、求),这些字有相同韵母ou,且放在句末,就形成韵脚,朗读时很有韵律,形成回环反复的音乐美。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把握诗的用韵特点,使其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进而深入“美读”的境界。

另外,要注意古诗中的双声叠韵联绵词。双声叠韵联绵词的两个音节在语音上要么是双声关系,即声母相同;要么是叠韵关系,即韵母相同。这种语音的联系使得它在语音上有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窈窕”“参差”“辗转”等,这些词语中,有的是双声联绵词,有的是叠韵联绵词,再加上“之”字脚的复韵,使得全诗朗朗上口,韵律和谐,悦耳动听。

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速的疾徐曲折充分地展现了诗歌的音乐美。每一首诗词中的字字句句都蕴含独特的音调、音高、节奏和情感。学生通过研读,不仅能感受到朗朗上口的节奏美与音韵美,更能在潜移默化中把握诗意,于品读中受到古诗词的熏陶,增强对古诗词的审美体验。3

二、从意象入手,感受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何为意象?意象是蕴含诗人情感的具体形象。古典诗歌的创作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情感通常不是直接流露,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结合,就是“意象”。

诗歌中,意象的作用举足轻重。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读者通常通过意象分析作品的手法,通过意象来鉴赏作品的意境,通过意象来破解作品的寓意,通过意象来与作者进行艺术、美学、心灵与精神全方位的交流。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只有掌握了意象,抓住了诗歌的灵魂,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找出意象;再从意象入手,通过想象来还原和丰富诗歌描绘的画面,从而进入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如《关雎》的意象主要有“雎鸠”“荇菜”“君子”“淑女”。

“雎鸠”意象出现在诗歌的首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要求学生用生动语言勾勒这两句诗描绘的美景。开篇描写开阔的河面之中有一小块绿洲,一双鸟儿便栖息于这块绿洲之上,悠闲地舒展着翅膀,“关关”地鸣叫着。那鸟鸣声悦耳动听,不禁使得路人驻足倾听,此时此景不禁令人遐想。如果此时驻足的路人恰巧是一位翩翩君子,而此时水岸间又恰巧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那么爱情便在这清新婉丽的自然意境之中不经意间萌发了。学生在想象中勾勒的画面富有春天的生机和青春的浪漫,在这样的想象训练中学生能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深切感受到青春美和自然美。

“荇菜”意象则在诗中反复出现:“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荇菜”就是一种水草,且繁殖生长能力强。“窈窕淑女”在采摘荇菜,传递出“淑女”的美丽、勤劳、健康,并具备繁衍生息能力等信息,这都符合“君子”的择偶标准。读到这里,画卷继续向前延伸,潇洒的“君子”遇到了美丽的姑娘,姑娘或许并没有留意“君子”的凝眸,但是“君子”的心情此时却已无法淡定,而是如那随水而流的荇菜一般,追随着姑娘的身影而去。

诗中的“君子”又是怎样的意象呢?主人公是“君子”还是“淑女”呢?在分析“君子”意象时教师在恰当的时机抛出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去分析和思考。青春期的学生对异性有了懵懂的憧憬,但他们可能还不能处理好与异性的关系,教师通过这首诗可以给他们上生动的一课。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爱意萌动时的思念是悠长而感伤的,“感伤”亦是美学中一种疏解情感的方式。思慕的女子已走入心房,“君子”日日夜夜、辗转反侧思念着梦中之人。“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能够使用琴瑟的人,一定是受过良好的礼乐教育,所以这里的“君子”应该是一位有才华的贵族青年。他思慕美丽的姑娘,便开始了热烈地追求,但即使心中已经充溢了热烈的爱,却依然选择了循礼之举,用琴瑟之乐来接近美丽的姑娘,“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正表现出“君子”追求“淑女”“发乎情,止乎礼”的礼仪之美。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如果说琴瑟之乐适合男女之间谈情,那么钟鼓之乐则适合男女之间的婚嫁。经过了“琴瑟友之”的热烈追求,自然而然由爱情转到婚嫁,可以说“君子”与“淑女”的这首恋歌最终获得了圆满。从相识、相求到迎娶,这一系列的过程完全符合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关雎》所歌颂的,正是这种“发乎情,止乎礼”的情感克制、行为谨慎和以婚姻和谐为目的的爱情,体现着生命之真、中庸之德和中和之美。4

随着教师不断地丰富“君子”形象,这位德才兼备、感情专一、有礼有节的“君子”形象呼之欲出。这时也解答了前面的两个问题,主人公是“君子”,写“淑女”是为了引出“君子”的思念和“君子”的形象。同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讨论当今社会“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两种错误的爱情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师生在人物鉴赏中,不断丰富“君子”人物形象,“君子”的美好形象也会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影响他们今后的爱情观,此时通过古典诗歌教学进行美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三、从语言入手,感受古典诗歌的艺术美

诗歌的语言美首先体现在各种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赋、比、兴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先言它物再引起所咏之事。《关雎》第一、二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起兴,诗以雎鸠之和鸣引出“君子”对“淑女”的追求。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能产生意犹未尽的效果。学生能在这美丽的画面中,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和爱情的萌动,感受诗歌的委婉含蓄美。

语言美还体现在重章叠唱上。所谓重章叠唱,是指在不同章节的同一位置,相同或相近的语句重复出现的一种表现手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这种手法不仅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还能使内容递进,逐层抒发强烈的感情。在《关雎》中,叠词有“关关”;叠句有“窈窕淑女”,重复四次;叠章有第二、四、五章。在叠章中叠句,在叠句中叠词,周而复始,回环往复,构成了如同歌乐一样的节律性,诵读起来,如歌如唱。学生在这种重章叠唱中,不仅能感受到音乐美,更能体会到“君子”对“淑女”越来越浓的深情。

语言美也体现在用词的精妙上。古人历来重视锻字炼词,不惜为这一字之妙“拈断数根须”。在赏析《关雎》时,笔者布置了一个任务:找出“君子”追求“淑女”的单音节动词,你认为哪一个最重要?学生迅速找出“求”“思”“友”“乐”,并认为“求”字最重要。为什么呢?因为整首诗都在表现“君子”对“淑女”的追求过程,从一见钟情到思念不已再到渴慕结合,从相识、相知到迎娶,“求”字是全诗的诗眼。第一章起兴,引出第二章的“求”,“君子”对“淑女”的追求,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全诗的关键,最能体现这首诗的精神。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求”而得之的情景。曰“友”,曰“乐”,用字有轻重深浅不同而已。整首诗写尽了“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此时,学生才真正体悟到了这一“求”字之妙、语言之美。

另外,《关雎》中的“窈窕”“辗转”“参差”这些双声叠韵联绵词也体现了用词的精妙。如用叠韵联绵词“窈窕”来修饰“淑女”的美丽,用双声联绵词“参差”来摹绘水中荇菜的长短不齐,用双声叠韵联绵词“辗转”来描写“君子”难以入睡的动作,这些词都能够极大地增强诗歌声调韵律的和谐美和人物、景物的生动性。5

总之,作为《诗经》首篇的《关雎》已经不单单是一首诗,而是蕴含了超越时空的美学观念。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精华,其和谐的音韵、精练的语言、丰富的形象、深邃的意境、真挚的感情,无一不是教师实施审美教育的好素材。在古典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美育的渗透,来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引领学生走进美的境界,使他们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得到思维锻炼和美育熏陶,进而形成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人格。

(杨红,武汉西藏中学,武汉 430000)

参考文献:

[1] 熊芳芳.语文审美教育研究与实践[J].语文月刊,2020(5):7-11.

[2][5] 张涵.探究美育视角下《关雎》的美学意蕴及教学要点[J].中学教学参考,2023(28):7-10.

[3] 李丹.浅谈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J].智力,2022(31):72-75.

[4] 李士奇.《诗经·关雎》的多角度审美赏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9): 186-187.

责任编辑:杨 扬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