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作文:提升三年级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策略

作者: 胡城华

摘 要 实验作文是基于跨学科学习的一种习作教学策略,有助于提升三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热爱科学的态度。当前实验作文课存在着学生过度关注实验本身,而忽视实验中的“人”“事”和表达的问题。教师需要以实验为载体,将实验中的“人”凸显出来,“物”活起来,“表达”丰满起来,引导学生在实验作文中习得写作方法,促进三年级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三年级;实验作文;习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08-0030-03

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始阶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二学段的“表达与交流”中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1。实验作文是基于跨学科学习的一种习作教学策略,有助于提升三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一、实验作文的内涵特征

实验作文重在以实验为载体,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大胆合理推测、想象实验的现象、结果,并条理清晰、情真意切地将实验过程用言语表达出来。实验作文能有效引发三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三年级的实验作文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综合性。实验作文涵盖了语文、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内容,因此学生在完成实验作文中需要整合多学科知识。同时,实验作文不仅要求学生“能说会道”,还要求学生“心灵手巧”,需要调动多个感官共同完成。

第二,实践性。实验,其本身就需要躬身实践。实验作文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的实践情境,学生亲自动手参与科学实验,并在合作、探究中不断地发现、思考,从而发展语言能力,培养思维能力。

第三,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是实验的主体,因学识、阅历以及认知、思维等不同,他们在实验中会引发不同的情感体验,获得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因此,教师开展实验作文教学既要尊重科学事实,又要尊重学生特有的主体感受和个性化的表达。

第四,科学性。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础,需要本着严谨认真的科学研究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开展。尽管在语言表达上,体裁、形式可以自由灵活,但对实验过程的描写必须客观、准确,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第五,顺应性。三年级学生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尤其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具有较强的探索欲望。实验作文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符合儿童好奇求知、好胜好动的特点。2

二、实验作文的问题分析

(一)只见实验,不见其“人”

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分享的过程。作为实验主体的人在习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正处于发展阶段,他们常常会被精彩的实验过程吸引,无心留意人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等方面的表现。当教师未能及时加以点拨和引导,未有效帮助学生分配和转移注意力,容易导致习作中“人”的形象呆板,习作内容比较空洞。

(二)只观操作,不观其“物”

完成实验作文需要学生进行动手实践。三年级学生的动作协调性和稳定性还不强,有时会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过多关注实验的操作步骤,忽略对“物”的细致观察,难以获得独特的发现和真切的体验。所以实验结束后学生通常不会对“物”本身及其变化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习作就容易显得空洞。

(三)只重结果,不重其“道”     

对于一些实验,学生一听名称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如“瓶口吞蛋”“鸡蛋浮起来了”“‘贪得无厌’的杯子”“跳舞的葡萄干”等。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探究“这是不是真的?”的欲望,远远超出了习作表达的需求。他们更在意验证实验的可信度,而较少关心习作如何表达才能更生动、精彩。

三、实验作文的教学策略探讨

(一)关注“人”:让实验中的人凸显出来

1.激发动机,情动辞发

观察是收集习作素材的重要途径。3因此,在实验开始前,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当教师带着平时课堂上很难一见的鸡蛋、盐、水、醋等物品组织开展实验时,会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引起学生对实验的充分关注。例如,在进行实验“捏不碎的鸡蛋”时,听到老师说“鸡蛋捏不碎”时,学生质疑声不断。于是,教师让学生赶紧写下此时的真实感受,有两位学生是这样写的:(学生1)“鸡蛋捏不碎?这也太可笑了!这小小的一枚鸡蛋岂是我的对手?待会儿就等着瞧吧,我非要把它捏个‘壳破蛋流’‘粉身碎骨’不可!”(学生2)“鸡蛋真得捏不碎吗?我可不信,这次我要和鸡蛋来一场‘人蛋争霸赛’”。

当学生入情入境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真情流露的瞬间,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这不仅为接下来的实验操作奠定了情感基础,还有利于学生养成乐于表达、勤于表达的习惯。

2.捕捉画面,定格镜头

三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思维的连贯性弱,且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持久性较差。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细小的环节,捕捉亮丽的、独特的、耐人寻味的风景或精彩一瞬。例如,在“捏不碎的鸡蛋”实验中,学生体验捏鸡蛋的过程是很短暂的。因此,教师要通过录制视频、暂停画面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观察描写。有学生是这样写的:“这位同学先扎好马步,挺直腰板,手像利爪似的牢牢抓在鸡蛋上。接着,他做了个深呼吸,然后运足气力,似乎把全身的力量都聚集在蛋壳上。一会儿,他的脸涨得通红,五个手指死死地压着鸡蛋,手臂上青筋爆出,脸上的肌肉和大腿像触了电似的不由得微微颤抖起来。终于,他坚持不住了,像泄了气的皮球一屁股瘫坐在凳子上,大口大口地直喘粗气。”

实验过程的镜头回放、定格能将人物的动作、神态放大、放慢。这样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系列动作、经历的情感变化等经学生细致观察、揣摩品味后,人物的形象也随之鲜亮起来,描写自然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气息。

3.心随境动,引发思考

实验的跌宕起伏会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情感变化,这为习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素材。在实验中,学生的观察、发现、感受、思考因人而异,而这些个性化的表达让习作充满了思想的力量、探索的精神和审美的情趣。例如,在“生熟鸡蛋我来分”习作教学时,当教师引出“如何区分”这个话题后,很多学生都展示了自己不同的发现与猜测,有学生是这样写的:“生鸡蛋里面是蛋清和蛋黄,它们都是液体的,会流动;熟鸡蛋里的蛋清都变成了蛋白,它和蛋黄已经是固体了,不会动。我想可以用摇一摇的方法来试一试。如果摇的时候“咕嘟咕嘟”响,那一定是生鸡蛋!”

习作从本质上说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个性化创作的过程。4教师要启发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悟、悟中创,把现场获得的认知、感受、启发等这些最直接、最丰富、最富有意义的素材,转化为鲜活的、独创性的文字。

(二)关注“物”,让实验中的物活起来

1.静态观察有想象

有些实验对象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如果学生在调动多种感官进行细致观察的同时能充分发挥合理的、大胆的想象,就能赋予“物”以生命和情感,使习作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在“捏不碎的鸡蛋”实验中,鸡蛋本身没有变化,但“人”对鸡蛋的看法不同,鸡蛋也就显得与众不同。有位学生记录捏鸡蛋后的真实感受:“而鸡蛋呢,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安然无恙。此时此刻,它就像一位常胜将军,仿佛在对我说:‘真是自不量力!现在认怂了吧!’我顿时没了斗志。第一局,鸡蛋胜!”

想象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观察中融入想象,文字更有味道,“物”被赋予了活力,习作别有一番趣味。

2.动态观察有过程

许多实验中的事物都是动态的、变化发展着的。有时实验的过程会比较快,学生在面对一个流动的场景时,来不及同时观察实验的所有的现象,只能选择自己感兴趣或刺激性大的内容进行识记。这就需要学生用边观察边记录的方式将实验的连续过程清晰呈现出来。例如,在“瓶子吞蛋”这个实验中,“吞”这个动作包含了“贴、拉、移、滑”等过程,如果学生能对其进行详细描写,实验作文就会变得可观可感。在“鸡蛋浮起来”习作中,有学生通过边观察边记录的方式,写下了以下过程:“我往清水中加入了五勺食盐,食盐像雪花一样纷纷落下。我用筷子在水中快速搅动,鸡蛋就像‘猴子爬树’一样,一边转圈一边往上升。我惊喜地发现,鸡蛋已慢慢离开了它的‘小床’——杯底。我又继续往杯里加盐、搅拌,鸡蛋像一位腾云驾雾的神仙,越浮越高。最后,鸡蛋就像坐了电梯一样浮出了水面。”

学生在实验中经历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对物的形象、变化也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样,习作更具直观性,也更具感染力。

3.动静结合有变化

在实验中,事物前后发生变化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触及他们的思维。尤其是当事物达到了质或量的改变后,学生的感受会更真切。此时,教师引导他们将前后变化表达出来,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在“胖大海变形记”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胖大海”变形前和变形后的样子。学生对其很感兴趣,有人这样描述:“‘胖大海’是椭圆形的,两头尖,中间圆鼓鼓,就像一个迷你版的橄榄球。它全身布满了深深浅浅的花纹,摸上去凹凸不平,非常粗糙,和老奶奶满脸的皱纹一样。把‘胖大海’放入装有热水的杯子里,它一下子浮到了水面上,还不停地吐着泡泡。过了一会儿,‘胖大海’的表皮裂开了,露出了棕褐色的像海绵一样的东西。身体也像吹了气一样,越来越大,再也不是之前那个小橄榄球了。”

从美学的角度来讲,静态画面能增强作品的美观性,动态造型可以增强画面的变化性。动静结合更能突出作品的艺术性和韵味美。在习作表达中,随着时空、观察角度和方位的改变,而呈现出事物的不同状态,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关注“写”,让实验过程丰满起来

1.明晰实验步骤

实验作文强调思维的逻辑性和完整性。为了降低三年级习作的难度,学生可借助“先……接着……然后……最后……”或者“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等这些表示顺序的连接词,把实验步骤写清楚。同时,学生还可以借助实验过程中的先后动作将实验写得有条理。例如,“回形针浮起来了”实验中的“倒、取、夹、放、撤”系列操作要领大致勾勒出了实验的整个过程。将这些动作要领及其背后的发现和想法融入写作中,描写就会变得层次清晰而内容丰富。

2.准确描述素材

实验作文因其具有实验的特性,学生在写作时需遵照“用事实说话”的原则。这就要求学生在习作要注意用词的科学性、准确性。在《蜜蜂》一课中,“二十只左右”“好像”“几乎”“大概”“两点四十分”“至少”“可能”“听说”等词用得十分贴切,为学生写作实验作文带来启迪。首先,实验作文中一系列动词的运用要规范、准确;其次,实验过程的记录要客观、严谨。如“胖大海变形记”实验中,“胖大海”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变化,而这个时间段不能以自己的主观判断为准,需要准确计时并及时记录;最后,实验规律和原理的表述也要遵从科学,不可臆测。

3.合理进行渲染

合理的渲染对实验作文也非常重要。实验作文虽然要基于科学事实,但与科普作品不同,其表现形式多样,个性化色彩明显。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学生需要适当地运用修辞的手法来提升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三年级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排比、拟人等,学生恰当地运用修辞能使描写更为生动传神,提升语言的美感度,使习作更显精致,充满艺术气息。

(胡城华,江阴市申港实验小学,江苏 无锡 214443 )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0.

[2] 张化万. 破解小学作文教学难的三剂良方 [J]. 语文教学通讯, 2008(28): 7-12.

[3] 李婷.张化万作文教学的启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27.

[4] 王通今.实验体验式习作指导研究[J].新课程,2009(2):44.

责任编辑:谢先成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