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初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策略

作者: 于春苗

摘 要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有助于其准确探究历史、爱上历史,进而涵养家国情怀,形成科学历史观。本文结合教学案例,提出了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研读史料的兴趣、启发思考以培养学生辨别史料的能力、基于问题引导以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结合历史论述以锻炼学生史料运用的能力、开展综合活动以增强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等史料实证培养策略。

关键词 初中历史;史料实证;教学情境;综合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08-0061-03

史料实证是指辨析获取史料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真实历史的态度与方法。它既是学生学习探究历史来龙去脉的重要方法,又是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开展实践探索,努力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研读史料的兴趣

研读史料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式。但在初中阶段,很多学生并未掌握研读史料的有效方法,在面对多种史料时不知如何筛选、分析和运用,致使难以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兴趣。教师应当调整教学思路,利用多元化史料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穿越时空回归历史,进而在真实的体验中完成对史料的研读,切实提高学习兴趣1

例如,在《原始农耕生活》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相关材料引出“水稻起源的争议”,并创设问题情境,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面对瑞士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提出的“印度是水稻的起源地”这一观点,中国需要找到什么证据才能在“稻源之战”中胜出?教师让学生在回答中潜移默化接受史料实证的思想。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学科,尚未形成“论从史出”“史证资料”等基本知识与概念,且原始农耕社会生活在时间上离学生也比较远,因此通过“稻源之战”导入本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质疑、讨论中认识到文献资料与实物考古资料的区别,有助于在后续考古资料的梳理和对比中感悟“论从史出”的重要性。接下来,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还原历史情境并设计时间轴,展示“1973年发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距今7000多年的稻谷”“20世纪70年代末印度发现的、距今8500年的柯尔迪华遗中的稻谷”和“1993年发现玉蝉岩遗址出土的、距今12000年的稻谷”。学生通过观察时间轴能直观认识到“稻米起源于中国”这一事实,同时也深刻感受到考古资料在证实历史中的价值。最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更多考古发现,引导学生通过逻辑分析和发散联想,对原始农耕生活进行描绘,以此调动他们进一步研读史料、还原历史的积极性。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史料直观呈现出来,并结合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学生通过系统研读史料,切身感受到考古发现可以为了解史前社会历史提供重要依据,会产生进一步了解考古资料的兴趣,从而为历史学习做好铺垫。

二、启发思考,培养学生辨别史料的能力

运用可信史料重现历史真实画面是史料实证素养的集中体现。然而,在初中历史学习中,部分学生对于史料的类型、价值缺乏认识和辨别,在运用的过程中常常走入误区。针对此情况,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结合教材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史料,对考古史料(考古出土的遗址、实物等)、实物史料(含考古史料或历史遗存物)、文献史料(文字记载的史料)、图片史料(照片、绘画)、口传史料等形成基本认识,并掌握判断史料价值高低的基本原则,即考古或实物史料的价值>文献或照片史料的价值>文学、图片、绘画等艺术作品的价值>口传史料的价值。如此,学生则可以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判断史料的价值,并对选择什么类型的史料来还原历史形成基本认识。

例如,在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秦末农民大起义》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出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依据史料的载体和价值对其进行分类,归纳出这些史料的类型和价值。接下来,教师以睡虎地秦墓竹简《徭律》和《史记·陈涉世家》关于秦朝法律的记载,提出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促使学生分析秦末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的原因,并进一步认识史料的类型与价值。然后,教师结合学生在《秦末农民大起义》这一课学习中历史实证方面存在的误区,如选择史料缺乏甄别、选择史料存在断章取义、忽视教材中的史料等,进行提示引导,并向学生提出获取史料的主要途径以及判断史料的方法。最后,教师对本课讲述的历史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在历史研究中要遵循史论结合、二重证据的基本原则,正确判断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的运用价值,尽可能用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综合论证,从而做到用信史来还原历史、解释历史。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以历史事件为切入点,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会辨析史料,促使他们在批判思考中理性地看待史料价值,避免受到虚假或片面信息的干扰,进而提高历史核心素养。

三、基于问题引导,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深入分析史料并做出合理推断是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体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典型史料并回答问题,进而锻炼其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提升历史核心素养2

以《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为例,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回答。问题一:如果穿越到宋元时期,你会去哪些大都市游玩呢?学生结合教材纷纷表示希望去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游玩。教师基于回答追问:这些都市都有哪些好玩的场所、有趣的游戏呢?学生列举了开封大相国寺、瓦子、勾栏等场所以及说书、木偶戏、蹴鞠、卜卦等项目,然后根据《梦粱录》《东京梦华录》等文献以及《清明上河图》等艺术作品进行佐证,说明当时都市的娱乐场所和娱乐活动。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都市生活这么繁华?”并结合詹子庆《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中的内容梳理原因,促使学生对历史现象形成更加深入的认识。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将问题贯穿于学生探索历史现象的整个过程,并适时引入史料,引导他们结合史料所描绘的历史现象分析背后原因,进而提高对历史的认识。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既形成了分析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又能够根据史料有理有据地推断历史,提高了学科素养。

四、结合历史论述,锻炼学生运用史料的能力

史料运用能力无论是对学生当下学习历史知识,还是对其未来进行历史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搭建起桥梁,让师生在“做”的引领下实现共同发展。基于此,在培育初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运用史料解释历史现象、说明历史问题,促使他们学会根据可信史料对历史进行论述,进而提升史料运用能力3

例如,在《盛唐气象》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唐代曲辕犁图、筒车图、唐三彩和长安城的布局图,然后结合相关史料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角度来说明“盛唐气象”之经济的繁荣。这一史料分析过程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案例。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分组合作,采用类比的方式分析唐代“民族关系的和睦”“社会风气的开放”“文化艺术的璀璨”等社会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抓住盛唐气象中的每一个特征去寻找相对应的史料,并通过研读、推断,形成可信的历史论述。如在论述“民族关系的和睦”时,学生以“唐蕃关系”为切入点,结合史料列举了文成公主入藏这一历史事件,说明唐朝公主带去的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运用乌廷玉《隋唐史话》中的片段,说明文成公主入藏后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情况。还有学生在论述“文学艺术的璀璨”时列举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诗歌作品以及颜真卿、柳公权、阎立本等人的书画作品,通过阐述这些作品对后世的影响,说明唐代文学艺术达到的高度。针对学生的史料分析和运用情况,教师进行了点评,并结合其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根据可信史料论述历史的意识和能力。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为学生如何运用史料提供了示范,并引导其进行自主探究、互动交流,从而促进学生主动获取并运用史料来分析历史现象。这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都是十分重要的。

再如,在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中,教师采用沉浸式教学策略,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史料,引导他们通过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沉浸式研读,帮助他们运用史料叙述历史、解释历史现象。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呈现图片、文字等史料,按照时间顺序为学生介绍了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瓦特改进蒸汽机、斯蒂芬森发明蒸汽机车(火车)等,启发学生根据史料信息想象还原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历史情况。此外,在引导学生探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时,教师可以再次提供相关度比较高的其他史料,比如E·霍布斯鲍姆的《革命的年代:1789—1848》、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的相关叙述,以及后世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等。面对这些历史资料,学生分组合作,提取史料中的关键信息,全面归纳影响,展开不同角度的总结分析,最终表达成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史料为抓手,不仅锻炼了学生客观还原历史的能力,还通过历史解释发展了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了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4

五、开展综合活动,增强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

陶行知先生提出“小先生制”,认为学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让他们主动地将学习结果转化为帮助他人的能力,赋予学习结果更大的社会价值。同时,“小先生制”让学生在教别人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进而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根据陶行知的“小先生制”理念,教师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可以围绕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根据课堂所学主动获取可靠史料、探究历史现象,并在课堂上加以讲述,进而在“学”与“教”的转化中增强史料实证意识,实现自我发展5

例如,在学习“丝绸之路”相关内容之后,教师组织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日常食用蔬菜,并以这些蔬菜为主要食材,制作一道美味佳肴,参加“丝路美食比赛”。在活动中,学生基于课堂所学查找相关史料,了解各种食用蔬菜由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历史。如黄瓜原名胡瓜,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中原,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勒忌讳“胡”字,汉臣襄国郡守樊坦将其改名为“黄瓜”;洋葱原产于中亚或西亚,在张骞通西域时西域已经有种植洋葱的记录,清代《岭南杂记》记载了澳门及广东一带栽种洋葱的情况。在了解日常食用蔬菜的传播历史后,学生利用史料佐证史实,增强了史料实证的意识。同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劳动技能,体会到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了利用史料探索历史踪迹的积极性。

再如,在“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在课前将学生分为5组,即春节组、清明节组、端午节组、中秋节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组;然后发放学习活动单,要求各组学生明确分工,共同完成一个传统节日起源以及风俗的史料查询、筛选、整理等工作,并形成活动报告,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为其他学生讲述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在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查找关于传统节日的资料,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筛选,保证了史料的可信性,同时利用图片、文字、实物等史料进行论证分析,保证了史料信息的多元性。通过实践探索,学生充分锻炼了查找历史资料的能力,发展了史料实证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分享讲述的过程中提升了探索历史的能力。

(于春苗,桓台县田庄中学,山东 淄博 256402)

参考文献:

[1] 陈武.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2):64-65.

[2] 姚金玉.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初探[J].中学课程资源,2022(10):58-59,62.

[3] 叶雪萍.让史料的价值丰满课堂——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J].教师,2022(12):63-65.

[4] 陈虎.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策略浅探[J].学周刊,2022(15):125-127.

[5] 唐爱铭.刍议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55-57.

责任编辑:谢先成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