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路径

作者: 吴世新

摘 要 批判性思维是21世纪核心素养之一,对于初中生的历史学习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创新和评价体系构建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策略和实践建议,以期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水平。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08-0064-03

随着全球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独特优势。历史不仅承载着文化传承、文明发展的记忆,还提供了分析复杂社会现象的视角,使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中理解多元观点并进行理性评判。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成为教育工作者亟须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教学目标设定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设定中,教师应该构建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历史学习框架。历史学习不仅仅是对事件的记忆,学生需要扎实掌握历史事件的基本脉络,如重大战役的经过、重要改革的内容、关键人物的生平事迹等。这些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时间线认知,使他们能够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理解事件的发展与联系。此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掌握多样化的信息检索技能,培育其独立探索和学习的能力。

同时,分析史料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分析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学生能够理解历史叙述的多样性和局限性,培养批判性思考的习惯。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准确还原历史真相,也为形成更为复杂的历史理解提供了可能。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讨论,展示其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依赖于最终成绩的评定1

(二)思维与方法目标

思维与方法目标的设定旨在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发展。通过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维度审视历史问题,帮助他们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因果关系及其深远影响。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研究等教学活动,能够激发探索欲和求知欲,勇于提出假设,进行逻辑推理,培养质疑精神。此外,历史观点辨析的训练也是不可或缺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接触并比较不同历史学派、不同时代的历史解释,从而学会识别偏见与谬误,发展独立思考和批判性评估的能力。这种通过批判性分析历史观点所获得的能力,不仅提升了历史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面对复杂问题时的灵活应变能力与创新思维2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教师要致力于塑造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通过讲解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英勇的革命历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同时,让学生正视历史的复杂性,认识到历史进程中的辉煌与挫折,并以包容与理解的心态看待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与事。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以历史的眼光审视当下,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历史遗迹考察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意识到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与担当。

二、教学内容选择

(一)多元视角的历史事件

历史教学应致力于揭示事件的复杂性与多维性,通过选取那些在历史进程中颇具争议的事件作为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有效地鼓励学生摆脱单一的历史视角,转而从不同的历史立场出发去分析相关问题。

以某一历史事件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同时关注当时的胜利者和失败者,深入了解各方的立场、观点以及这些观点如何在不同时期被记录和解释。这样一来,学生能够逐渐认识到历史并非固定不变的事实串,而是由多种线索交织而成的复杂画卷。例如,在探讨某次著名的战争时,可以设计讨论、辩论或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历史角色的视角。通过这种活动安排,一部分学生可以扮演交战国一方的将领和政治家,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可以代表对立方的相应角色,甚至其他学生可以参与代表民间组织或国际观察员的角色。这一过程中,每个角色都背负着其独特的背景信息、目标和策略,学生们需要从这些不同的视角出发,深入理解各方的动机、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整个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引入多元文化视角也是历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历史事件往往不仅影响着一个国家或民族,而是有着全球性的联系与影响,这意味着在课堂上结合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资料和解释,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为全面的世界观。例如,探讨殖民历史时,教师可以结合原宗主国和被殖民地的观点,深入分析殖民活动的多重影响,包括文化交流、经济剥削、政治冲突等多方面的因素。通过这种多元视角的历史教学,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和同理心,从而能够在复杂的历史脉络中寻找线索,理解不同历史行动者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这种思考能力为学生面对多元价值和观点时,提供了有力的思考和判断基础。3

(二)跨学科融合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仅仅依靠单一学科的视角是不够的,因此,与地理、政治、经济学等学科的紧密结合尤为重要。这种跨学科的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对历史事件的立体认知,还能促进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师可以引入地理知识,探讨某场战争发生地点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如何影响战略选择、战局变化。同时,政治学的视角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政权的政治结构、民族主义运动对战争爆发的推动作用,以及战后世界秩序的重塑过程。或者将历史教学内容与经济学理论结合,如在讨论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经济变迁时,教师可以引入经济学原理,探讨工业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以及这些变化如何推动了社会政治结构的转型,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实力作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性。

此外,历史教学还可以融入文化研究、艺术史、科技发展等学科领域的知识。例如,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文化艺术作品,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社会状态的反映,以及文化观念的变革在政治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还可以通过介绍科学技术如何推动历史进程,帮助学生理解人类文明的演变,如通过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展示与社会政治氛围的相互影响,或是通过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如印刷术、蒸汽机、互联网)讲述技术革新对历史的推动力。

跨学科的历史教学不仅强调连接不同知识点,发现看似独立事实之间的关联,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生被鼓励跨越学科的边界,形成对历史事件更为全面和深刻地理解。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培养了他们将不同学科知识整合运用到复杂问题解决中的能力。

(三)现实联系

有效的历史教学应当能够将过去的故事与现代社会现象紧密相连,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对当下生活的深远影响。通过展示历史事件在当今社会中的痕迹及其影响,能够使学生意识到学习历史的现实意义,从而增强探究历史的动力。例如,探讨历史上的民主运动或革命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比现代社会中公民权利的发展与政治参与的方式,帮助学生思考历史上的斗争如何塑造当今的政治制度。通过对过去经济危机的分析,能够让学生理解现代经济体系的某些特点,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理念和影响形成更加深刻地理解。此外,历史教学还可以探讨过去科技进步对社会结构的变迁,与现代社会的科技革新进行比较,如工业革命时期的机械化与当今的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浪潮。

在探讨历史事件时,也应将全球化的历史过程与当前的全球问题相结合。例如,教师可以探讨历史上的贸易路线如何影响早期的全球化,与当前全球贸易网络的发展之间的异同;历史上的国际联盟和冲突如何解决,未能解决的原因,以及与当前国际组织和协作所面临的类似或不同的挑战等。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形成历史意识,意识到历史知识在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价值。历史教育不再仅仅是一种对过去的回顾,而是成为理解当今世界、预测未来走向的重要工具。

三、教学方法创新

(一)问题导向学习

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通过设定一系列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深入研究历史事件。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呈现真实的历史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教师应精心设计,让问题不仅涉及历史事件的基本事实,更深入到事件的背景、原因、影响及其长远意义。例如,在讨论“辛亥革命”时,教师可以提出“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历史的主要影响是什么?”的问题,促使学生不仅关注革命本身,还需考量其对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深远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主动进行资料搜集与整理,并通过分析与讨论不断提问和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在探究中建立了独立的学习模式,形成了自我检索与批判的思维习惯。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学生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让学生围绕某一历史事件进行深入讨论。在小组讨论中,学生需要分享各自观点,辩论与质疑,使知识在互动中实现流动与共享。这种交流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还促进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共同研究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个人对团队的责任与贡献,增强了归属感与自我价值的认同。通过这种合作学习的形式,学生的历史思维得到了全面锻炼,同时也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建立起强大的团队合作基础。

(三)批判性阅读与写作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学习以批判的眼光审视历史文献,分析作者的立场及其影响。如在阅读《史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司马迁的写作动机、历史观及其对后世历史叙述的影响。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叙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形成独立的历史判断。批判性写作同样重要,学生在撰写历史小论文时,将自己的思考与研究结论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一过程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写作技巧,更能够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通过反复地写作与修订,学生在自我反思中不断完善其思维和论证能力,为今后更高级的学术研究打下基础。

(四)技术辅助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与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体验。4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与课程内容相结合,通过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呈现历史事件。例如,在讲解“古代丝绸之路”时,可以通过视频展示不同文化的交流过程,以更生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历史现象。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历史兴趣,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

网络资源的开放性与共享性也为学生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学习便利,线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和专业历史网站如同知识的宝库,学生在这里可以随时获取丰富的历史文献、学术论文和教学资源,满足他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自主学习的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还能够增强其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敢于在历史的海洋中探求真相。

技术辅助教学还赋予了课堂新的生命力。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的运用,为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可能性。通过这些技术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具沉浸感的学习体验。同时,在线互动平台让学生能够即时交流与合作学习,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共同探讨历史问题的空间。这种互动性与趣味性的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加深了彼此间的情感交流与友谊建立。5

(吴世新,平利县经开实验初级中学,陕西 安康 725500)

参考文献:

[1] 张世泉.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4):109-111.

[2] 王兴娟.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思考[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4):106-108.

[3] 闫婷.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途径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7):151-153.

[4] 薛贝贝.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学评价创新实践[J].教育,2024(13):33-35.

[5] 岑卫恳.新中考素养立意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J].家长,2024(15):97-99.

责任编辑:刘 源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