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一致性构建研究

作者: 彭丹

摘 要 在单元视角下,“教—学—评”一致性有助于教师优化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通过完善评价指标、增设评价主体、优化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状态,可以减少评价主观性,提高教学互动和教学质量。教师需深刻认识“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性,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以实现教学目标和提升学生学习成效。

关键词 单元视角;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10-0044-03

单元视角下的“教—学—评”一致性,指的是围绕每个教学单元所开展的教学、学习和评价活动之间的协调与统一。这种一致性不仅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科学实施这一活动,对于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通过合理的评价活动促进教学方法的优化。这一过程不仅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还能逐步构建起一个完善的“教—学—评”体系。[1]

一、单元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一致性构建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需要深刻认识到单元视角下“教—学—评”一致性构建的重要性,以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首先,这一活动为小学数学教育提供了明确的导向。通过结合评价结果,教师能够对每一阶段的教学目标进行适时调整,从而确保教学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其次,单元视角下的“教—学—评”一致性有助于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诊断。评价活动本身具有诊断功能,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通过分析评价结果,教师可以识别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据此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改进。

再者,构建“教—学—评”一致性有助于形成积极的教学激励机制。教师在实施评价活动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自身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与改进。随着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教师能够获得持续的工作动力,进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2]

最后,单元视角下的“教—学—评”一致性促进了教学互动的形成。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反馈,更是师生之间互动的重要环节。通过共同分析教学工作,师生可以就教学内容、方法及评价标准进行深入讨论,进而为教学的改进与优化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信任与合作,也为整体教学工作的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单元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评价

(一)完善评价指标

合理设置评价指标可以为小学数学课堂评价活动提供有力参考,从而减少课堂评价的主观性、随意性和盲目性,使评价结果更具参考价值,为小学生数学教学的改进提供依据。从单元视角出发,小学数学教师设立的第一项评价指标应为“课堂教学活动是否体现整合性”。单元教学的主要特点是整合性,该项教学工作要求教师将不同内容整合成一个单元,并为小学生提供教学指引。第二项评价指标可以是“是否设立了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合理设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指明方向,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3]第三项评价指标可以是“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动性是否得到充分体现,是否能够获得理想的学习成效”。学生的学习状态会影响整个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通过合理设置指标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

(二)增设评价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是唯一的评价主体,这可能导致评价结果较为主观,从而影响准确性。因此,在单元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评价中,有必要增设评价主体。小学教师应将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之一。在阶段性教学工作结束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结合学习情况进行自主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近期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明确在特定内容学习中面临的不足,并将自主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为了获取全面的评价反馈信息,教师应允许学生在自主评价中畅所欲言,例如,学生可以指出教师的单元设置方法不合理,或表达对教师的抱怨和不满,并明确说明原因。此外,教师还应将家长作为评价主体之一。如果孩子的学习表现不符合家长的预期,家长可以及时向教师提出反馈意见。通过上述一系列教学评价活动的安排,在多样化评价主体的作用下,帮助小学数学教师获取全面的反馈信息,使教学评价结果更加真实、准确。[4]

三、结合评价结果优化教学方法

(一)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上述一系列评价活动的开展,小学数学教师可能会发现当前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主要表现为教学方法的固化,导致教学质量长期得不到提升。具体而言,许多小学教师习惯性地采用灌输式教学法,而忽视了单元教学,致使单元教学法的积极影响未能充分显现。此外,一些小学数学教师虽然在课堂上开展单元教学,但结合评价结果发现该方法的运用仍存在不足。例如,教师可能会发现所设置的单元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导致教学方法偏离方向;也可能会发现该方法的使用未能充分体现整合性特征,从而使单元教学法的实际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整体课堂教学质量长期得不到提升。[5]

(二)合理把控教学方法

从单元视角出发,根据评价结果了解教学方法中的不足后,小学数学教师应进行相应的改进,具体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6]:

1.合理设置单元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师应从单元教学的角度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整理,使教材中的内容形成多个单元,并在此基础上设立单元教学目标。通过设立单元目标,教师可以确保各个环节的教学工作紧紧围绕目标进行,使每一阶段的数学教学始终保持正确方向,从而高效推进整个数学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重新整理后,将教学目标明确划分为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几何直观能力和应用意识等。在具体的每一节课中,教师还可以将每一项大目标进一步细化,以增强目标的指引性。[7]

2.体现教学的整合性

从单元视角出发,小学数学教师应进一步提升教学工作的整合性。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以开展同板块下的单元教学,通过这种教学安排帮助小学生发散思维,建立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对该板块知识的学习更加系统,从而提升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而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将平行四边形面积求解与梯形面积求解整合到同一单元中进行教学。这两项内容均属于几何板块的知识点,将其放在同一个单元教学中可以为小学生带来明显的学习启发。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中,教师首先详细讲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解方法,并借助多媒体设备动态展示平行四边形的剪切与拼接方法。[8]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在平行四边形面积求解方法的启发下,运用同样的方法分析梯形面积求解。教师需要强调,为了完成梯形的面积求解,同样需要对其进行剪切和拼接,使其形成熟悉的几何图形,然后寻找对应的底和高。通过上述单元教学,教师的前期教学为学生的后期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在系统学习中更加牢固地掌握两种图形的面积求解方法。

四、结合评价结果优化学生学习状态

(一)评价结果分析

在评价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可能会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主动性不高,这是当前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普遍现象。许多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表现出被动学习和听讲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无法通过必要的实践对所学数学理论产生深刻理解。[9]

(二)优化学生学习状态

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评价结果对课堂活动进行适当调整,以优化学生的学习状态。具体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1.注重游戏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从单元视角出发,结合单元教学的整合性特征,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游戏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恰当运用此方法能够充分满足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需求,从而增强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例如,在“因数与倍数”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数字游戏融入课堂。教师设定的游戏规则是,班内学生按顺序报数,当轮到自己所报的数字包含3或是3的倍数时,不能用嘴发声,而是通过拍手示意。随后,教师适当增加游戏难度,要求学生在发现自己所报数字包括3、7或其倍数时,同样不能用嘴发声,而是通过增加拍手次数示意。通过游戏的有效整合,整个教学符合单元教学要求,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小学生参与游戏的过程可以视为不断思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无形中完成了数学知识的内化与吸收,从而使教学效果得以显现。

此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堂上讲解的理论知识,将情境游戏融入其中,使小学生在游戏情境中获得乐趣,并主动投入课程内容的学习。例如,为了使小学生对“余数”这一抽象知识产生深刻理解,教师可以创设相关的数学情境。整个情境活动中,教师随机挑选6名学生,并向其中1名学生提供11张学习卡,告诉该名同学:“为了与其他5名同学建立友谊,决定将手中的学习卡送给他们。在赠送学习卡的过程中,要做到公平公正,那么该如何发放手中的卡片呢?”学生对卡片发放方式进行多次尝试后,发现每名同学手中获得2张卡片,但发放者手中仍剩1张无法公平送出。此时,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情境活动过程,从数学角度进行分析,使小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平均发放卡片的过程可以看作除法中的试商过程,而最后剩余的1张卡片则是除法中的余数。通过上述情境游戏,优化小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并使他们对“余数”的含义产生深刻理解。

2.安排学生开展自主探究

为了增强小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学习主动性并优化学生状态,小学数学教师应创造更多机会,安排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在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课堂提问的频率,并为学生合理设置多项学习任务,要求他们进行自主思考和分析。如果学生在自主思考中未能得出结果,教师可以鼓励多名学生通过相互合作的方式进行共同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各组成员进行激烈的学习讨论和探究,组员之间可以积极发表观点,但所提出的观点必须有理有据。对于某组员提出的有价值观点,所有组员应进行深层次讨论。如果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尝试中仍未获得结果,教师可以为各组提供一定的暗示或指点,以带来新的思路,但教师不可直接告知学生问题的解决方法,而应让学生在尝试中亲身体验探索的过程。如果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尝试仍未获得成果,数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分析问题的求解方法。尽管学生在上述一系列尝试中未能成功,但在整个过程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师在最后的讲解中将使学生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从而使他们对数学理论产生深刻理解。此外,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这对小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提升将产生积极影响。[10]

在单元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小学数学教师应对此形成正确认知,并主动加强该方面的探索。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应从单元视角出发进行教学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自身的教学方法作出相应调整,并优化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这种方式保持教、学、评的一致性。

(彭丹,济南市章丘区实验小学,济南 250200)

参考文献:

[1] 郭春辉.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多元评价的实施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3(13):30-32.

[2] 方丽娜,俞丁玲.大单元视角下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研究——以“倍的认识”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23(5):35-37.

[3] 刘娟.大单元视角下小学数学教材整合的教学策略[J].小学数学教育,2021(Z1):21-23.

[4] 吴波,李大帅.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路径探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22):39-41.

[5] 何煜烨,王爽,孙佳鑫,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研究——以“多边形的面积”为例[J].甘肃教育研究,2023(9):76-79.

[6] 孙昊.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概念单元教学设计探究[J].化学教与学,2023(4):47-49.

[7] 柳钰珍.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策略研究[J].教师,2023(23):30-32.

[8] 王晓霞.“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实践[J].新课程,2022(43):69-71.

[9] 张晓兰.打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数学课堂[J].数学之友,2022(23):29-30.

[10] 胡宜娴.教学评一致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策略[J].青海教育,2022(11):47.

责任编辑:刘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