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师培训的目标定位与角色转变

作者: 刘博男

摘 要 新高考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变革,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这一改革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角色认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探讨了新高考政策下教师培训的需求和目标定位,并分析了新高考改革之后教师的角色转变,旨在为相关部门和培训者的教师培训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高考;教师培训目标;教师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4)10-0094-03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开始。新高考改革对高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培训目标与角色定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然而,现有的教师培训体系存在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培训形式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准确把握教师的真实培训需求和角色定位。

一、现有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新高考改革涉及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评价方式和学生发展方式等多个方面的改革。为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开展了网上研修、新教材培训等各类教师培训,许多学校也自主开展了专家进校培训和外出学习等项目,旨在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然而,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部分受训教师的满意度却不高。这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承担教师培训的部门或学校未能准确把握教师的实际需求,导致许多培训流于形式,专家在各地学校采取模式化的培训,忽视了各地区和各类学校教师的具体需求;其次,未制定详细的培训目标,也没有根据这些目标制定具体的培训形式和内容,导致培训完成后无法有效评估培训效果。

二、新高考背景下教师培训的目标定位

新高考改革以来,各地纷纷开展教师培训,然而实际培训工作中却存在培训内容缺乏实践性、学习时间紧张、培训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许多教师对培训的满意度不高。因此,只有挖掘教师的真实培训需求,才能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师培训目标。

李慧慧依据人力资源管理中的OTP培训需求分析模型,从组织(O)、任务(T)和人员(P)三个方面对高中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行分析。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的培训需求分析应包括以下内容:在组织层面,考察学校当前阶段的战略目标,了解学校的教育资源、培训氛围及其他外部环境条件;在任务层面,明确受训教师的工作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时间和环境等条件,并分析如何通过培训改善这些条件;在人员层面,综合考虑受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差距,以及教师的主观培训需求。[1]

从学校层面分析,新高考下教师培训主要面临以下三类问题:一是由于各科目需实施分类和分层教学,教师的工作量显著增加,出现师资力量不足的现象;二是由于学生自主选择科目形成多样化的学科组合,学生的自主性较高、流动性过大,教师进行学生管理的难度增加;三是目前许多学校由心理教师担任学生生涯规划辅导工作,但对于任课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高中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各个学校尚未形成明确的培训计划。

从教师任务层面分析,新高考下教师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在专业知识方面,教师不仅应熟悉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还应了解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并掌握班级管理、心理辅导和生涯指导相关的知识;在专业能力方面,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多元评价能力和高效沟通能力;在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教师应端正教学态度,具备调节自我及学生心态的能力。从人员层面分析,不同职称和教龄的教师在专业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且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在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方面有培训需求。

笔者综合考虑组织、任务、人员三个层面的培训需求,总结出以下教师培训目标:

(一)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教师培训机制

在高考改革背景下,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想要摒弃多年的教学习惯,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并非易事。因此,学校应为教师培训提供完善的外部条件,明确学校的育人目标,进而确定教师培训的目标,并建立健全的教师培训机制,帮助教师实现观念转变与技能提升。在学校层面,教师培训的总体目标应是帮助教师适应和掌握现行教育模式,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整体教育质量。学校应积极为教师提供制度支持,建立科学合理的选课和分班制度,进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和评价机制,为教师参加培训、实现能力提升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提升教师综合能力,积极践行新高考要求

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的任务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因此,教师培训的目标应是提高教师在教学、教育和服务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鼓励教师积极践行新高考的要求。[2]

首先,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应转变为更加灵活和多元的教学模式。新高考实施后,“一个科目一套教案”的模式已难以满足教学需求。高考计分制度、科目选择和走班制度等多方面的变化,对各科目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案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应以教师的学科教学技能、教学管理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和教学实践技能的培养为目标,进行课程安排、多层次教学方案设计和走班制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其次,新高考提倡素质教育,学生的评价由学业成绩转变为综合素质评价。尽管学业成绩仍是高考录取的重要标准,但综合素质评价也成为高校录取时的参考因素。综合素质评价要求对学生的学业水平、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具有导向功能,这必然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转变:从关注“分数”转向关注“人”,从关注“教学”转向关注“教育”。综合素质评价不是给学生分等级,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评价满足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求。然而,综合素质评价需要将学生内在的素质转化为可量化和可评判的外在指标,这并非易事。因此,高中教师不仅要调整“唯分数论”的教学理念,更要学会如何评判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如何引导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

最后,新高考的选科制度要求高中生自行选择学习科目,学生需要同时考虑个人兴趣、特长、未来社会需求和职业规划,这对缺乏人生经历的高中生来说实属不易。因此,教师有责任为学生提供生涯规划教育,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建立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并在必要时提供生涯规划指导和服务。应基于新高考的政策变化,对教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专项培训,确保教师了解基础教育学科与高等教育的联系,以及与社会就业需求的联系,熟练掌握职业测评技能,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能力水平提供正确的生涯规划指导。

(三)实施分层培训,引领教师职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处于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在专业能力、心理状态和认知能力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针对高中教师的培训应根据教师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和内容,构建分层培训体系,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逐渐形成各层次教师梯队建设的长效培训机制。

例如,可针对新教师、骨干教师和高层次骨干教师设置不同层次的分层培训目标:对于新教师,可设置明确的教育教学规范、拓宽教育视野和加强理论素养等培训目标,由骨干教师参与指导,促进新教师快速掌握实践教学经验和技能;对于骨干教师,可设置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为培训目标,由学校聘请外部专家进行培训,鼓励教师参与研修和教研活动,通过多方助力促进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高层次骨干教师,可对教师的教学技能、理论储备和创新研究等方面提出更为系统化和规范化的高端培训目标,邀请名师进行规范化培训,并邀请高校教育专家对教师进行一对一的理论指导,同时组织开展创新性和探究性的教研项目,强力推动高层次骨干教师的进一步成长。[3]

三、新高考背景下教师的角色转变

(一)从学科教学者向学科教育者的转变

学科教学是历史最悠久、应用范围最广泛的教育类型。经过长期发展,学科教学已成为许多教师最为熟悉的教学方式,也是社会公众普遍认可的教学方式。如今,学科教学的价值目标、组织结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等都已发展完善,形成了一个多环节紧密相连、多要素协同配合的运作机制。长期以来,教师的角色一直是“学科教学者”。受传统思想影响,社会、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普遍将“学习成绩”视为评判学科教学和学科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因此,教师逐渐忽略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成为单纯追求教学成绩的学科教学者。[4]

考虑到应试教育的弊端逐渐凸显,以及当前高考制度对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我国一直致力于改变“唯分数论”的教育导向,试图引导全社会对教育教学的认知转变。其中,首先应当转变的是负责高中教学的教师。在新高考制度下,考试不再区分文科和理科,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科目,这一变革是颠覆性的。新高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科知识的变化,更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审美素质和道德品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意味着,教师要从单纯的学科教学者转变为集多种职责于一身的学科教育者。在新高考政策下,教师应意识到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为基础,通过学科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

(二)从学习指导者向学生管理者的转变

教师一直被视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然而,在新高考政策提倡的“选课走班”模式下,学生的高考科目由语、数、英三门统考科目及政、史、地、物、化、生等科目中自主选择的三门科目组成,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的指导角色也应相应改变。首先,在旧高考模式下,学生只需对文理分科做出选择,其学习内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有迹可循;而在新高考模式下,学生不得不对自己的高中生涯、职业生涯,甚至整个人生作出一定的规划,这对于身心发展尚未成熟、人生经历较为欠缺的高中生来说,难以做到十分清晰和笃定。其次,在旧高考模式下,完成文理分科后的学生会被安排到固定的行政班中学习;而在新高考模式下,学生进入一个没有班主任、没有固定同学的学习环境,需主动适应“一人一表”的学习模式。这对于已经习惯“被安排”的学生来说,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产生失落、迷茫甚至恐慌情绪。目前,大多数实施选课走班的学校都引入大学的“导师制”,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固定的导师,负责学生的课程安排、学科学习、日常生活和人格发展等方面的工作。因此,在新高考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将更加复杂,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指导者,而应成为负责学生选课、学习、生活和教育等多方面工作的综合管理者。

(三)从课程执行者向课程建设者的转变

新高考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发展个人兴趣和特长的机会。然而,这一前提是教师必须“教好课”。因此,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科教学内容的变化,还应通过建设多样化的课程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5]

在旧高考模式下,所有学科的教学几乎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大多数教师的专业精进路线是“执行”课程要求、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这导致许多教师教学技艺虽精,却对应该教什么、学什么、评价什么缺乏整体认知,形成了“教师机械灌输、学生被动吸收”的普遍现象。而新高考“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理解学科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角色站位,以学生能力提升为中心,深入思考课程建设的途径与方法,通过课程的“建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建设者。此外,新高考改革方案中招生录取模式的核心是“两依据,一参考”。高校招生时不仅要以高考成绩和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为依据,还会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情况。这意味着,在两名学生高考成绩相同的情况下,部分高校会参考学生的选修课成绩及综合素质评价,这也要求教师承担起课程建设的重任,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负责。

(刘博男,秦皇岛市第五中学,河北 秦皇岛 066000)

参考文献:

[1] 李慧慧.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教师培训需求调查——以宁波市为例[D].宁波:宁波大学,2017:15.

[2] 王润,章全武.选课走班背景下高中教师教学转变及其应对[J].中国教育学刊,2018(6):82-87.

[3] 翟淑芳.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熟手型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23:61.

[4] 申秀英,王敏,凌云志.基于“3Y”目标的教师培训模式构建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0(7):24-27.

[5] 王宪平,麦慧君.义务教育新课标视域下教师角色的期待、冲突与调适[J].教育科学探索,2023(6):49-56.

责任编辑:刘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