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表扬带进教室

作者: 张晓华

作为一名班主任,或者就是一名任课老师,我们每天都无数回走进教室,收作业、催订正、上课、布置临时任务,或者是处理孩子间的问题,和孩子谈心,辅导孩子的功课,在每一天里,要和一个教室里的几十名孩子打无数照面。毫不夸张地说,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以深刻影响,也正因如此,我们是不是都要思考一个问题:当我们走进教室时,我们应该带上什么一起走进教室?

很多年前,在我也还是一名学生的时候,曾经遇到过一位老师,就是教高年级数学的钟老师。说起来,钟老师当时还是一名代课老师,在当年,像钟老师这样的代课老师有很多。他们大多认真负责,教学水平也不差。钟老师除了这样的优点,还有一点与众不同,就是他会时常表扬我们。在课堂上回答正确了一个问题,他会说,你太聪明了,这个问题很难的;在作业本上的一次全对,他会说,这次全对的同学不多,你竟然全对,数学进步真大;上黑板板演习题,他会说,字写得好,而且又第一个完成,太优秀了;有时甚至发一次作业本,他也会说,你这么快就发完了,真棒啊。可以说,正是钟老师对同学们的一再肯定和鼓励,我们那个班的学生对数学学习都非常有兴趣,对钟老师布置的任务也特别上心。而我其实本来数学学得很一般,但在钟老师教我们的那两年,成绩竟然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是不是因为钟老师一直表扬和肯定的缘故呢?尽管毕业后很少再遇见钟老师,但每每想起他,内心还是有一股温暖的感受油然而生。当一名老师,走进教室时,能够把对每一名学生的肯定和表扬一起带上,无疑他是知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老师的眼里,能看见每一个孩子的闪光之处,这样的老师一定会得到学生的喜爱,他所教的功课一定不会差。记得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老师走进课堂之前,要准备一百顶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的头上。他所说的,不就是和钟老师一直所做的相一致吗?

苏霍姆林斯基说,善于鼓舞学生,是教室中最为宝贵的经验。作为一名老师,能够每天把表扬带进教室,就是一名善于鼓舞学生的好老师。从语文名师薛法根教过一名学生小田的身上,也发生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小田跟随务工的父母到薛法根老师的学校就读,最初,他内向、自卑,语文成绩只能考到30多分。班级里开展写“循环日记”的活动,分小组轮流写,可哪个组都不要小田。怎么办?薛法根决定由自己带着小田,亲自招募一个小组。小田的每一篇日记不但得到薛老师的指点,还得到同学们的相互修改,进步很快。一次,薛法根老师外出学习,周末匆匆赶回查看小组的循环日记,小田在日记中写道:“……薛老师不在学校,我真的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就像一朵插在花瓶里的花——没有根了。”薛法根拍案叫绝。第二天,他把这个精彩的句子写在黑板上,让全班同学猜是哪位同学写的,当薛老师拿出日记本,写下小田的名字时,全班同学都无比惊讶。薛老师乘机提议,全班同学给小田“一分钟的掌声”。站在讲台上,接受同学们的鼓掌,给了小田极大的震撼。小田慢慢变得自信,学习也更主动,后来他的语文成绩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

从一名人人头疼的学生,到最后转化为主动积极、不断向上的学生,离不开的正是薛老师别出心裁的表扬。在一名老师的心里,只要真诚地认为,每一名学生都是可造之才,都能够成为有用之人,那一定可以寻找到这名学生值得表扬和肯定的地方,何愁不能借助表扬来激发起学生内在的积极进取之心呢?

走进教室,有的老师往往看见的只是学生的不足和问题,所以他始终只会不满和呵责;有的老师看见的,只是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需批改的作业,所以他不会去关注学生的任何表现,因而极少去与学生交流和互动;有的老师既看不见事,也看不见人,只把工作当作每天的应差,他的人在教室,却似乎也不在教室。把什么带进教室,可以看见的是一名老师教育的理念和对学生生命的态度。在网上看见的几句话很有意思:你想让一名孩子自卑,你就天天说他的缺点,说着说着他就自卑了;你想让一名孩子厌学,你就天天逼着他刷题,不给他玩耍的时间,很快他就会讨厌学习了;你想让他成为一个没有主见的孩子,那就让他事事听你的,他没有说话做主的权力,那很快他就真的时刻依赖你,真的没有主见。仿照这样的句子表达,我想说的是,你想让一名孩子优秀,不妨天天表扬他的优点,说着说着,他就会真的成为一名优秀的孩子。

把表扬带进教室,这一点也不难,而取得的效果,一定会出乎我们所有人的预料。为什么不试一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