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语·入情·知理:小学文言文有效教学的三个锚点

作者: 丁莉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用的文言文篇幅不大,但简洁的语言同样串起了完整而有意趣的故事,反映着文化心理和思维智慧,对锻炼学生语言运用、审美创造能力等素养具有显著优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第三学段“阅读与鉴赏”版块中,对学生有“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等要求。具体到文言文教学,就是从语言解读、情感体验、道理认知三个角度,将之作为有效教学的锚点,让学生习得知识的同时,提升涵养。《书戴嵩画牛》既有一般简短文言文的共性,又因其趣味和哲理容易活跃课堂气氛,是一篇名副其实情理兼备的优秀选文。

一、解语:创设鲜活情境,在精准想象中还原真实场景

《书戴嵩画牛》语言错落有致,读起来富于节奏感和韵律感,内容指向上也触及历史、文化等不同的领域,但由于与当下生活距离较远,对学生的理解和感知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借助情境的创设,将故事置放在相应的体系化环境中,借助想象,依托原本精练的语言,补充丰富的价值意蕴。

(一)鼓励自由想象,形成丰富的语言呈现

新课标倡导“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教学情境”,本文的教学尤其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机械理解,逐字逐词地剖解每一个文字符号的意思,消耗大量的课堂时间,二是依托几个追问式的问题,让学生走一遍过场。情境缺失,学生缺少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和浸润感,只能以客观的阅读者视角理解表层意思,自然也就无法对内深度体悟意蕴。

作者苏轼将《书戴嵩画牛》的核心版块聚焦在杜处士和牧童的对话上,没有对当时环境作描绘,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喧闹的声响、直观的图片或者视频,冲击学生的内在思维,唤醒他们的想象动力:假如自己就是文本中的牧童,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将自己受到多媒体资源冲击后思维运作所想到的内容,以语言表达的方式呈现,从而将表达留白转化为学生语言表达训练的重要载体。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直观再现优势,将整个文言故事包裹在最原始的认知体验中,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距离,学生也就此在入情入境的体验中形成了表达冲动,在解构形式中实现对文言文另一种维度的理解。

(二)借助问题点拨,促进精准的语言表达

文言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常“过之而无不及”——鼓励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就过度追求想象的大胆和丰富,忽略想象内容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在矫枉过程中走向另一个极端。教师设置问题应精准,一方面利用问题的开放性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在多元化理解的同时个性化表达,一方面在追求多元化的同时,为想象的合理性做好标尺定位,一旦学生剑走偏锋,就利用问题的轴心效能,进行拨乱反正的调控,实现学生思维始终延续在文本所呈现的价值取向上,为后续的形象体悟、主题把握奠定基础。

基于上一版块对环境的想象,有部分学生将想象的触角始终聚焦在几个小贩的叫卖上,甚至对其叫卖的神情、语言和心理进行了描述。如此,学生的思维并没有从街道环境背景的宏观上探寻,而是集中在某一类场景和人群上。诚然,这种想象下的学生在言语表达能力的确能够得到的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并没有真正触及教师设置这次情境想象的核心价值。教师通过追问点拨:难道这里的街道上只有这几个叫卖的小贩吗?这样的街道合情合理吗?学生回忆多媒体课件所呈现的内容,凸显人多的喧闹感,并在后续学习到杜处士“笑而然之”后,更进一步感受到正是因为热闹、人多,才更加展现出杜处士宽阔的胸襟。

二、入情:借助实践活动,在激活动力中直面人物角色

由于古今语言表达习惯存在较大隔阂,文言文教学常常会陷入高耗低效的尴尬中。教师要利用文言文自带的趣味性,组织学生通过互动演绎的方式,透视语言文字,体会真挚情感,形成更加积极的学习动力。

(一)聚焦表达细节,推进人物形象的直观展现

一字一句总关情。但多数时候学生对角色心理的把握不够细致,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也常停留在片面维度上。这就需要教师紧扣文言文表达的细节,在理解后的直观再现中形象化演绎,穿越文本表达的藩篱,体悟语言文字背后的形象。

教学《书戴嵩画牛》时,六年级学生虽然乐于表演,但总是表现得相对含蓄,无法真正还原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状态。比如描写牧童的“拊掌大笑”,教师就宜紧扣牧童“拊掌大笑”设计极具趣味的言语品味流程:一,拓展注释维度,精准理解意思。借助注释,理解“拊”的动作,并以片段式的表演,将注释中没有涉及的力量和速度呈现出来,提升理解的精准度。二,联系具体情境,想象还原场景。牧童为什么会“大笑”呢?不能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大笑”一定是空洞的。教师联系上下文,把握“大笑”的内在原因,将文字的理解触及学生内在的思维,进而影响其内在情感,将使“拊掌大笑”这一动态从僵硬的文字符号转为鲜活的画面,让学生的表演自然而然地呈现,在体验中强化对牧童天真活泼的喜爱之情。

(二)借助具身认知,丰富人物形象的多元解读

篇幅短小的文言文,人物角色同样因故事的典型而显得非常鲜活,教师要基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的体会,升级展现过程,由初级的“演得像”转化成多元解读。这一过程需要教师秉承文本中包蕴的作者定位以及编者用意,鼓励学生在丰富的多元解读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独特感悟。

比如文中的杜处士,面对牧童对自己心爱之物的质疑,表现出来的状态是“笑而然之”,即微笑着认为牧童说得对。学生常规性的思维是通过面带微笑或者频频点头的方式,将“然之”表现出来。教师可以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呈现不同的表演方式:比如杜处士一开始有些迟疑,随即恍然大悟地对牧童赞赏有加——这样就可以完整完全再现杜处士的心理历程。教师借助这一表演,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紧扣“迟疑”,说说此时此刻杜处士可能会想些什么,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具体内容,具体化杜处士“赞赏有加”的语言,并与动作、神态等同频呈现,从而将杜处士“看破不点破”表现得淋漓尽致。

依照学生惯有的解读思维,他们在理解“笑而然之”时,几乎会毫不犹豫地将杜处士的形象定位于和蔼可亲、心胸宽阔的层面,一旦先入为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体悟就容易限定在固有的维度。而这一版块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具身教学理论,借助不同的演绎方式,全面感知与理解人物形象,丰富了学生文本解读的内涵。

三、知理:搭建互文平台,在辨析洞察中历练思辨意识

古文简洁凝练的文言表达方式以及生僻的字词,同时也蕴藏着古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考量,与学生现有储备的原始经验有着较大的差异,教师可以通过文白对照的方式,帮助学生消除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在理解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提升学生内在的思维品质。

(一)文白互文,在拓展提炼中体悟内在哲理

文言和白话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言语表达逻辑,也蕴藏着各自不同的语言运用逻辑。基于对比辨析层面的文本阅读,文白对照的方式,不仅可以适当消除表达习惯和风格上的不同,更有助于学生在这两种不同思维之间的无缝对接。

比如文章最后适时点出:“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这是对这篇文章中故事核心的揭示,藏着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教师不要急于追问学生道理,而要先从其言语形式入手,借助于“……当问……”的句式,要求学生运用生活中的白话文,将苏轼意欲展现的意思,通过模仿、拓展和创新表达,不经意间拓展和训练,将学生的认知从教材中的“耕”“织”扩展到生活中的餐饮、交通、医疗、装配等领域……随后,教师借助众多普遍的职业,帮助学生蓄积感性经验,继而提炼这样的道理:做任何事,都应该向内行人请教,否则就会误入歧途,多走弯路。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面对探寻哲理这样极具思维含量的问题,并没有机械追问,更没有将所谓的标准答案直接告知学生,而是通过文白对照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言语表达形式,并鼓励学生运用白话文的方式随文表达,在反复触及的感性经验中,自然习得道理。

(二)链接生活,在联系对比中历练思辨意识

文言文是理解和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蕴藏着古人的思维方式。教师可以将其与学生真实生活关联和碰撞,通过辩证的方式展开探究,提升学生的思辨意识。

比如面对《斗牛图》中的“尾巴”问题,牧童就是简单粗暴的单向思维:发现画作中牛尾巴与自己平时放牧时看到的不一样,就毫不犹豫地认定存在错误,并直接向杜处士指了出来。杜处士的思维模式则相对多维,尤其是“笑而然之”中,就藏着玄机:这孩子是一位牧童,天天与牛打交道,也经常能够看到斗牛的样子,他的判断肯定有着自己的道理。但戴嵩也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啊,他绘制这幅作品时,也会有观察,甚至还进行了长时间的考察,也不一定就是错的。这是基于生活经验的双向思维,在尊重了牧童和戴嵩的基础上,包含着自己的判断和考量。整个过程,教师基于文本内容,在抽丝剥茧、步步为营的过程中还原了人物看似简单的言行背后内隐的思维体系,在生活经验和背景的冲击下,推动了学生思维意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