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推进 读思悟三力并行

作者: 曹雪

教学评一体推进 读思悟三力并行   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大力倡导教师树立教学评一体化意识,践行教学评一致,尝试着为学生构建合适的学习空间,让他们主动探索、主动学习,提高阅读、思考、领悟能力。《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一文既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又有丰富的知识内容,是打开学生漫步世界文学名著的一扇窗,也是学生学习写梗概的范文,对教师落实教,学生沉浸学,体现课程评价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一举多得。

一、理清教学思路,精准制定教学目标

阅读是个探究的学习过程,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现、真切的体验。教学《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一课,就是要让学生扎实学习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了解故事梗概,在品析中感受人物形象,可分3课时进行:第一课时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初步了解梗概内容和节选内容;第二课时的目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借助作品的梗概,了解名著的内容,并且能够将节选和梗概对比,为习作的教学打下基础;第三课时的目标是学生就印象深刻的情节交流感受,积累印象深刻的语言,并且能对鲁滨逊简单评价,产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二、优化学习方法,高效开展阅读活动

如果教学目标是方向,那么学情就是关键,教学评一体化必须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在课堂教学全场景、全过程中将各要素协调融合、整体推进。

(一)课前活动——提出问题,提供支架

课前预习是学好课文的前提。教学《鲁滨逊漂流记(节选)》前,以导学单引发学生思考,再从梗概部分第三到第八段中寻找鲁滨逊漂流到荒岛后,遇到了哪些困难、克服的办法等答案并填写表格。

(二)课中活动——运用方法,突破难点

在学生学习节选部分时,让学生运用学习梗概部分的方法,继续归纳鲁滨逊流落荒岛时遇到的困难和克服的办法,完成表格。

通过阅读和归纳,学生很快就找到鲁滨逊遇到的困难和克服困难的办法,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试着概括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了解鲁滨逊的心态变化,试着归纳鲁滨逊是个怎样的人。这一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更好地梳理节选部分的内容,学会抓关键词,提取文本信息,而且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了学生读思悟能力。通过分步回答,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课后习题2的解答就水到渠成。

(三)课后活动——联系实际,延伸学习

当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了鲁滨逊记录每件事的好处和坏处,引导学生了解这样记录的好处,从而感受到鲁滨逊的乐观、幽默时,教师再结合课后习题,开展以下活动:

活动1:联系生活实际,像鲁滨逊一样把遇到的烦恼的好处与坏处罗列出来,填在表格中,再说说这样做对自己是否有帮助。

这一活动是学以致用的最佳体现,也是培养学生思辨的好时机,在学生思考时又拉近了自身与主人公的距离,更能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还教给了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

活动2:这篇课文中有许多充满正能量的句子,请学生摘抄最打动自己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这一活动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对人生的领悟。

三、整合教学版块,精心选取教学内容

要想更好地践行教学评一致教学理念,教师要注重知识整合,对课内知识充分归类,另外也要将课外知识跟课内知识联系到一起,从而完成知识整合。

本篇课文所在单元的单元导语是“跟随外国文学名著的脚步,去发现更广阔的世界”,语文要素包含“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习作是写作品梗概,交流平台是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快乐读书吧是漫步世界名著花园。《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其他版块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树立单元整体意识和大语文观,找到各个版块之间的联系并有效整合,才能用活教材。

(一)在延伸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根据快乐读书吧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通过以下环节,让学生从“阅读”到“悦读”,从“悦己”到“越己”:

读什么?——了解名著;

为什么读?——阅读名著的意义;

怎么读?——阅读名著的方法;

读得怎么样?——阅读名著的快乐。

(二)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学生学了《鲁滨逊漂流记(节选)》和快乐读书吧后,既知道了读名著的意义,又知道了读名著的方法,而且还有自己读《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的独特体验。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在班上开展“同读一本书”口语交际活动,适逢其时:

小组交流,畅所欲言;

大组汇报,取长补短;

全班展示,各显神通;

师生评价,更进一步。

当学生真读书,读懂书时,才能围绕《鲁滨逊漂流记》的内容、人物、情节滔滔不绝地谈论,才能在交流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思辨能力和感悟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才能提高。

(三)在运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梗概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的情节,只保留主要人物所做的与故事情节发展相关的事情即可,删除与小说的主要情节关系不大的内容。引导学生学写梗概时,教师可以这样指导学生:

1.将目录的内容与梗概相对应的部分对比,让学生了解怎样概括故事情节,怎样保留主干。

2.对比节选与梗概相对应的内容,想想梗概删去了片段中的哪些内容,让学生了解怎样删除与小说的主要情节关系不大的内容。

3.有的内容不重要,但为了情节的连贯,也应该保留。如此,让学生了解怎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些内容。

4.通过认真阅读,引导学生学会:

(1)使用关联词语。如,“他每天要么拿着枪,带着狗到森林里去打猎,要么到海边去捕鱼,还把捕到的活山羊畜养起来”。两个“要么”把鲁滨逊在荒岛上畜牧养殖的情景简单概括出来。

(2)适时加入前后情节衔接的语句。如,“鲁滨逊在岛上定居下来,过着寂寞的生活。船上搬下来的食物越来越少,要想活下去,就得想办法”。这句话既概括前文建房定居的情节,又引出后文畜牧养殖等情节,有助于前后情节的衔接过渡,使表述更加连贯。

(3)关注文中表示时间推移的词句。如,“有一次”“很多年过去了”“又过了几年”“在荒岛上度过了二十八年后”,可以对比一下,如果不加这些词句,梗概读起来会有什么感觉,加上了又会有什么感觉。

最后教师总结写梗概的方法:读懂内容,把握要点,理清脉络和基本框架;筛选概括,合并成段,保留“主干”,去除“枝叶”;锤炼语言,连贯表达,适当补充,自然过渡。

当学生学会写作品梗概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写“给( )的一封信”或者是“好书推荐”,让学生举一反三。本设计通过整合,精心设计学生的参与活动,引领学生全身心地与文本展开对话,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界,提高了学生概括能力、习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科学有效评价,及时检验学习效果

教师树立教学评一体化意识,就要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和时机,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

在学习了《鲁滨逊漂流记(节选)》后,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组织和引导学生完成以评价目标为导向的多种评价活动,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没有”“学生学得怎么样”,以此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测教育教学的效果,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的。

(一)精选练习,检测学生语言文字掌握情况

教师可以通过听写、做练习题、随堂检测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例如:

课后习题1:默读梗概,想想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用小标题的方式列出来。

教师在引导学生列小标题时,先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将段意合并,归纳为:流落荒岛→建房定居→驯养培育→救“星期五”→回到英国。

(二)畅聊人物,了解学生的价值立场和审美情趣

学习完课文后,可以通过生生评价、师生评价,了解人物品质、生活态度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读了本文,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呢?你怎样评价主人公?”

(三)星级评价,掌握学生的习作能力和阅读能力

在教学完习作后,引导学生依照上面的步骤梳理故事的主线,概括要介绍的书的主要内容,然后试写。写完后,教师提供评价表格,让学生依据评价指标完成,达到锤炼语言,连贯表达的目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评一体化不是一种特定的教学模式,而是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的理念和指导思想,是教学与评价方式的全新体验。在实际教学中,只有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制定精准的教学目标,设计高效的学习活动,开发有效的评价工具,关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提高学生的读思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