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元五环”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林颖芳

小学数学“四元五环”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0

“四元五环”教学模式中的“四元”指学生学习中的“问、思、议、用”这四个元素。“五环”是指教学中围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交流、分析问题——指名汇报、解答问题——引导质疑、再提问题——实际应用、深化问题”五个环节来开展课堂教学,五个环节步步相连、环环相扣、循环往复,使其每一知识点、教学内容之间连接成环,在课堂教学中一气贯通,为此,称为“四元五环”教学法。这一教学法依据数学学科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互动交流等相应的学习平台,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各种学习能力与数学的核心素养。

一、导学环: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上课伊始,教师通过创设富有启发性的情境和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全过程,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引情入境,妙在导学。

创设情境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重要方法,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能自然地吸引学生的目光,调动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同时也会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并生动地表现出来。

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一课时,创设这样的情境:“老师想买一部手机,在华为和小米两个品牌中做选择,大家来做参谋,应该怎么选?”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特别感兴趣,便会乐于探究,从而巧妙地把数学学习变为生活问题,也就更有意思。

2.问题驱动,进行导学。

一堂课的开始,教师除了要精心设计问题,确保问题的启发性、指导性;有时会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一些前测练习题,了解学生对原有知识掌握情况。通过问题的提出和前测训练,便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对所要探究的新知进行合理地思考。为此,教师要重视问题的设计,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是有效问题,是一节课的核心问题,以问题作为驱动,启迪学生积极思考。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画圆,在画圆中认识圆。师:“你是怎样用圆规画圆?”反馈时师问:“你为什么没有画成功?怎样才能画好圆?”开始的问题和反馈的问题看似一样,但它却能引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连续追问,触及核心。让学生不仅能掌握画圆的方法,也思考了画圆的技巧。

3.引导质疑,进行导学。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质疑。

如,在教学“公顷的认识”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填写复习单,回忆以前学过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用手势比画出三个面积单位所表示的面积大小,体会这些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以及这些面积单位的命名规律。接着播放天安门广场航拍视频,看完视频,师问:“看完了视频,你会想问什么?”学生质疑:“天安门广场这么大,能用平方米做单位吗?”“用平方米做单位合适吗?”“到底要用哪个面积单位呢?”“有没有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让学生质疑,引发学生深思,促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二、探究环: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探究环”是指围绕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出示探究单,以问题为驱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并借助已有的数学知识与学习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进行合作学习,体验探究新知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设计探究单时,注意要有清晰的学习任务,写清具体要求,这样学生才能根据任务要求清楚地知道探究的步骤及方法。

如,在教学“多边形内角和”一课时,要发挥学生在前面学习所积累的“求三角形的内角和”学习经验,已有经验中多次运用三角形拼四边形,还做过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在本节课探讨下面的探究单,让学生独自完成探究“四边形的内角和”的学习任务。

探究单

我研究: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

做一做:在四边形里表示出自己的想法。

说一说: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运用了测量、剪拼、分割等不同的方法,而这些方法的优点是学生亲身经历感悟到的,学生也能自然而然感悟到测量法存在误差,剪拼法比较麻烦还费时,有了这样的学习经验,在后面五边形内角和探索中,学生就会自然地迁移运用分割的方法。

三、互动环:互动交流,理解新知

“互动环”是指针对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通过互动交流,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学会新知。在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各种学习能力。由于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了许多各自的想法,这时,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学生有话可说,成为学习的主体,也在互动交流中能够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相互补充,相互启发,使思维更加清晰有条理,接着再进行小组汇报,这时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学生交流中的问题,把握一堂课的核心问题,适时进行介入,促使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如,在教学“鸡兔同笼”一课时,在学生完成了“从上面数有8个头,下面数有26只脚,鸡兔各几只”的探究之后,让学生根据探究单中的数据,在小组内分享交流自己的想法。在小组汇报时,有一个小组谈道:“我们组发现了鸡每次少一只,兔多一只,脚数就会多2。”此时,教师及时追问:“为什么会这样?把一只鸡换成一只兔,就会增加两只脚呢?”及时借助多媒演示鸡、兔的脚数,看到鸡兔每一次的替换带来脚数的变化,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把学生的思维聚焦到数据背后的规律上,每调整一次发生的变化就是他们脚的相差数。通过有效的交流互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新学知识的理解。

四、内化环:质疑问难,掌握新知

“内化环”是指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大组汇报之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问难,从而促使学生再提出问题、进行讨论中,提高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掌握所学新知。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集合”一课时,我们发现教材只涉及了集合问题中的相交情况。我们觉得要让学生整体建构集合图的几种形式,开阔视野,体悟知识的生长性和连续性。在学生学习了重复问题,明白了集合中相交情况之后,出示变式拓展问题:“学校趣味运动会,每班要选拔7人参加呼啦圈,6人参加跳绳比赛,你觉得我们可能会派多少人参加呢?最多可以是几个人?最少可以是几个人?请你分别用韦恩图及相应的算式表示出来。”在梳理环节时,让学生明白研究集合问题,可以用画韦恩图来帮助分析,最后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举例说说生活中类似的情况,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集合的数学模型,帮助他们悟出集合思想的本质。

五、应用环:巩固应用,拓展新知

“应用环”是指在学生基本掌握学习方法、理解新知后,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既能加深对所学的内容的理解,又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内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巩固训练,也是一种能力的训练。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之后,教师可设计“购物小票知多少”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跟随家长在购物过程中学会看商品的价格以及小票。又如,在教学“打折”一课之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作业:六(1)班48人去参观永鸿动物园,门票每人25元,50人开始可以打八折。你认为应该怎样买票?最少要花多少钱?学生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会设计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需求,采取“四元五环”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课堂,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互动交流,并给学生质疑问难,内化提升,在活用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注:本文系为福清市教育科学研究2022年课题:“‘四元五环’教学导向下小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课题批号:(FQ2022ZX1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