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非书面作业的设计

作者: 母丹媛

小学数学非书面作业的设计 0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双减”意见,明确提出关于作业管理、作业总量、作业设计等方面的硬性要求,也明确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同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明确指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成为当下数学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的热点。而非书面作业内涵丰富,注重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关注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为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供了肥沃土壤。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书面作业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优化非书面作业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非书面作业概述

非书面作业是对传统书面作业的一种创新性突破,其形式的多样性、方法的灵活性,更加契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但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很多教师对非书面作业持观望态度,其主要原因是非书面作业不易评价。为了易于评价笔者认为非书面作业的完成过程以“非书面”为主,但结果的呈现除了靠“说”也可以借助纸笔用文字、画图等方式表示。下面笔者将以数学人教版二年级“长度单位”为例进行分析与设计。

二、分析课程标准与教材,确定素养目标

“长度单位”这一单元对应的素养目标是“初步形成量感”,根据2022年版课标的描述: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小学阶段所学习的长度、面积、体积等内容都是培养学生量感的载体,这些数学内容都有相似的度量结构,其中最为基础的就是“长度”的学习。长度单位的估测和测量活动是培养学生“量感”的肥沃土壤,一方面,学生“量感”的建立源于生活,通过估测与测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认识长度、感知长度,将长度单位与生活建立起联系;另一方面,学生合理地解决生活中的估测问题,在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步形成“量感”。根据课程标准中对量感的描述以及教材内容分析,“长度单位”单元指向核心素养—“量感”的行为目标主要表现如下:

1.初步认识度量的意义即测量单位的“累加”,感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感悟“长度”是物体的可测属性。

2.在实践活动中认识米和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即可以列举出长度大约1厘米(米)的实物,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够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三、非书面作业内容的设计

通过对本单元教学要点的剖析和对教材中作业的扫描,从单元整体的视角出发,本单元可以补充设计多个非书面作业,以展现学生操作、辨析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活动经验,提升“量感”。围绕本单元的素养目标设计了如下4份非书面作业:

1.感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用拃量同样大小物品的长,让学生了解由于各人手的大小不同,“拃”的长度也因人而异,不同的人量得的结果也会不同。通过对“量的都是同一个物品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这一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测量单位不统一,测得的结果自然不一致,从而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活动要求:用自己的“身体尺拃”量一量家中的物品,和爸爸妈妈的拃对比一下,每个人量出来的拃数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2.认识身体尺,建立厘米长度观念。

对于长度的认识学生缺乏生活经验,通过量自己的“身体尺”,学生对厘米会有更全面的认识,在进行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即巩固了测量的方法,又为估测提供了一些标准或参照。

活动要求:量一量我的“身体尺”有多长。

3.自制米尺,建立1米长度观念。

自制米尺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米的认识,逐步形成1米的实际表象。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反复画线段,进一步巩固画线段的方法,为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动手能力。

活动要求:在1米纸板的一个面上画出100个1厘米,另一个面上的1米中数出对应的10厘米涂色,形成10段色块。

4.培养估测能力,增强量感。

量感更多体现在不借助工具的前提下,对计量有比较准确的感知。学生通过估测与实际测量的对比,提高估测的准确度,不断积累估测的经验,切身感受“量”的大小,形成数字直觉,增强量感。

活动要求:估一估,量一量。

总之,非书面作业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开放自由,挑战性和趣味性强,给学生提供了“玩中学”的契机。各种各样的“动手做”数学、到生活中“找”数学、在探究实验中“发现”数学的作业形式不仅不会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还能通过作业把学生的内心活动变为外部的自我表现,从而获得快乐和满足。学生在亲身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和经验,获取对数学的全方面认识,在反复地思考和应用中内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注:本文系曲靖市教育体育局·曲靖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数学非书面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QJQSKT2022YB0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