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展现文本内涵,培育学生爱国情感

作者: 何梦丽

小学阶段是学生爱国情感萌发并巩固的关键时期,语文是塑造学生包括爱国品性等品格的重要学科,结合教材内容,发掘爱国情感素材和契机,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根据学情,确定目标,有创意地设计教学任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精心组织教学活动,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教师一大使命。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三课《少年中国说(节选)》,运用象征的写法,介绍了少年中国同中国少年的关系,鼓励中国少年们发愤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反映了作者殷切企盼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同时也赞颂了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培育爱国情感的优良素材。

一、熟悉学情,教学设计有方向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熟悉学情,设计符合学生学情以及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活动,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避免空洞的道理说教、不符学情的生硬讲解引发学生的厌恶。如在教学本课前,教师要对本学段学生和本次授课具体对象的学情心中有数。

(一)学生基础及优点:本次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本学段的学生对于字词的学习和掌握等较扎实,结合注释能基本读懂课文内容;大部分学生能联系课文表达的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二)学生存在困难及关注方向:部分学生通过自主查找资料、联系背景资料、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情感方面的习惯和能力还不够强;部分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语文,把语文的学习运用到生活中去的意识和能力方面,有待启发和引导。

二、紧扣教材,确定目标

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定一般以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为主要方向,容易忽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教师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以核心素养为指向设计教学目标。在立德树人理念指引下,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就是重要目标之一。

教学本课时,结合所在单元的主题“浓浓爱国情”,立足本学段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借助注释和查找的资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用哪些事物赞美少年中国,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结合资料,引导学生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观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立志为实现强国梦想积极努力;能结合查找的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作出贡献的杰出人物故事。教师根据这些教学目标的确定,设计、开展教学,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知识的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做新时代好少年。

三、设计学习任务,多样方法组织教学

语文教学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特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不能简单地通过课文讲解,以语言输出的方式,教师讲、学生听,或者单一的你问我答的方式实现,应设计不同的任务活动,以任务引领的方式,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灵活选择教法学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本课,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学习任务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跨越时代和历史的障碍,直接抓住文章的精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体会少年身上肩负的重大责任,在愉悦、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轻松达成学习目标。

(一)学前探路,查找资料,预设铺垫

结合学生对当时历史背景不了解的学情,布置课前任务活动。学生查强国杰出人物典型事迹等资料,教师做好资料补充准备,并将其与相关历史、文化资料整合,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为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情感做好铺垫。

(二)深入研读文本,挖掘爱国元素

把体会作者对国家前途满怀信心的激昂感情作为教读的主线,多方法指导朗读和背诵。通过教学情境创设、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累等方式,结合个人读、小组读、齐读、男女生读、配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带领学生去思考,去汲取,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和积累,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1.把握感情基调。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直接表达梁启超爱国情怀、赞美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话语,启发思考、对比,体会其中的爱国情感。

2.感悟少年中国的美好形象。边读边圈画出作者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再上台汇报、分享,师小结。之后,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讨论探究梁启超为什么要用这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在学生分享交流的过程中,相机指导多种方法反复朗读,感悟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烈赞颂和热爱之情。

3.从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体会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这个活动中,引导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熟读成诵。在此基础上学习写法,补充仿写表达:少年(  )则国(  )。在练习、表达的过程中,积淀情感,引导学生体会少年肩负着建设美好中国的重大责任,检验学习效果,激励学生立志做新时代的好少年。

(三)关联时事,情感升华

指导学生观看相应视频片段,感悟中国由积贫积弱不断走向强大的过程,谈感受和体会。再带着对梁启超的理解和对少年中国说的感悟,配乐齐声朗读全文,深化情感,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与同学交流分享所知道的强国杰出人物事迹,激发学生立志建设美好中国的坚定信念。

(四)结合个人成长,延伸实践爱国行为

引导学生小练笔与表达,写出心中所想:正是有了先辈们前仆后继的奋斗,才换来今天富强、民主、文明的美好中国。然后交流分享,在分享活动中激发学生实践爱国行为。这一环节,结合课后题和作业布置,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走近强国人物,激励学生树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时刻准备着,为伟大祖国的更加强大与发展贡献力量,感受浓浓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愉悦、真实的学习情境中突破教学难点,轻松地达成学习目标。

四、结语

通过语文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在学生心中播下爱国的种子,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自豪感,为今后的成才与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教学中,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熟悉、吃透教材,深入横向、纵向解读,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提炼出适合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教育内容;立足以往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入手,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教材学习内容融合,避免出现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化、形式化的问题;教育内容和方法必须符合科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教学过程要系统完整、层次分明,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用生动实际的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要注重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鼓励学生将爱国之情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达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目标,夯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