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美·懂美·用美: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新教材插图美育价值的充分发挥
作者: 程蕾“审美创造”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语文学科具有极强的美育功能,学生在课文文本的学习过程中,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中表达的美,继而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美,积累审美经验,形成审美意识、审美观念。语文教材的美育价值不仅体现在语言文字中,教材插图也是宝贵的美育资源。语文教材插图兼具形式美与内容美,是文本学习辅助材料,更是直接的审美资源。语文教材的插图作为对文本的再创作,除了直观阐释文本,还肩负着为文本赋予时代精神的责任。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新教材,除了修订文本,也对插图进行了调整,插图的变化中蕴藏着许多可开发的教学空间。
一、读出新教材插图中的美育意蕴
(一)新教材插图具有形式美
根据文本特点,教材选用多种美术表现手法为文本配图。第一单元第一课《天地人》、第二课《金木水火土》共用傅抱石先生所作水墨画作为插图,语文园地一的古诗《咏鹅》以工笔画配图,同一园地的《剪窗花》则根据主题选择了剪纸插图。除了绘画,国旗、天安门、长江、黄河的实景照片也丰富了课本插图的类型。第五单元第三课《雪地里的小画家》的跨页插图,翻开页面的瞬间,白雪皑皑的冬日场景就映入眼帘,浅蓝纯白相间的底色上画着面带微笑的冬眠中的青蛙,挥动翅膀的小鸡、小鸭,小马甚至还有清晰可见的长睫毛,插图极具美感,满是童趣。新教材的插图色彩丰富,普遍饱和度不高,有一种朦胧柔和的美感,更能激发学生想象。拟人化的形象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明显体现了形式美。
(二)新教材插图具有内容美
插图含着对文本内涵的艺术解读。新教材图、文所占篇幅非常接近,特别是第一个识字单元和拼音单元,插图面积甚至超过文字面积,几乎是低龄儿童熟悉的绘本形式,完全符合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征,有助于从读图到读字的转变。第五单元第一课《秋天》的插图,以橙黄色为主色调绘制了树叶、草丛,湛蓝的天空中一群排成“人”字的大雁,左下角还有一只抱着果子仰望蓝天的小松鼠,它的存在让秋天图景更灵动,也提供了一种仰视视角,把读者的视线引向“那么蓝,那么高”的天空。同在第五单元的《拔萝卜》,配图用卡通连环画展示了故事的全过程,插图上不断增加的小动物就是大家齐心协力的具象化,看懂图片就看懂了故事,也能领悟到故事要传递的精神品质。教材插图是文本内容的直观体现,直接展示着教材语言文字的审美价值。新教材插图延续了语文教材插图与文本彼此印证、互相补充的作用。
二、理解新教材插图美育价值的提升
(一)删减部分插图,体现留白美
新教材删除了拼音单元几乎所有课后儿歌中的人物插图,只留下少量卡通图和底色背景。留白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美学形式,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创作方式蕴含着“虚实”“取舍”的中国哲学理念,是中式意境审美的体现。删除部分插图有利于关注点、思维的聚焦。同时,相比明确写实的插图,趋向朦胧梦幻的画面,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想象力。
第四单元第十一课《ɑo ou iu》的课后儿歌《欢迎台湾小朋友》,删除了两个握手的小朋友和小船,只保留了一条弯曲绵延的蓝色长带。学生看着这一抹蓝色,读到儿歌中的“一只船,扬起帆,漂啊漂啊到台湾”,无边的大海,远航的帆船,翻滚的海浪……都能在想象中呈现,随着奔涌的想象也能享受到留白之美。
(二)剔除滞后元素,具有时代美
插图对于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在情境中完成知识构建具有重要价值。新教材修改了插图人物的服装、发型、动作等细节,也调整了背景图中的元素,使其更符合当代小学生的形象和认知。这些细节的调整,让插图更贴近学生生活,帮助学生更顺利地借助插图迅速进入情境,也能更好通过插图捕捉到自己记忆中的美丽瞬间。
第一单元第三课《口耳目手足》里很有年代感的花棉袄、蓝背带裤换成了学生熟悉的运动服;《读书真快乐》的阅读场景插图,把老式书柜换成了现代儿童图书馆常见的彩色书柜;一些学生学第四单元第十课《ɑi ei ui》的时候还没入队,情境图就去掉了小朋友的红领巾;准备单元的《上学歌》中小女孩的冲天揪变成了小学生更常梳的马尾辫,所有孩子的面部表情也脱去了幼儿的稚气;其他如老师、妈妈等成年人的发型也更贴近当代生活。
(三)美化插图细节,增加形象美
为课本创作的插图,本身具有教学指向,除了直接传播知识,对于学生的价值观、日常言行、生活方式也会产生潜在的影响。而且插图往往不会让学生感觉到说教,在审美浸润中不知不觉树立起健康的价值观。新教材调整了插图人物的精神面貌,这很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自我形象的要求。同时,插图中增加了中国元素,以及象征着积极生活的小细节。
封面上新增了一个航天员风筝;教材一开篇的《我是中国人》中各民族小朋友的面部表情被细化,眼睛炯炯有神;第二单元第四课《d t n l》情境图里的架子鼓被中式大红鼓代替,为了指导拼读,形象地把声母推向韵母的小女孩把短裙换成了更便于活动的运动服,身材也更匀称;第四单元第十三课《ɑn en in un ün》情境图的客厅里摆上了书籍,妈妈也取掉了项链。
(四)调整页面布局,创设情境美
插图表达有其优越性,但是也不能完整传递文字表达的所有内容。新教材插图调整了一些页面顺序,增强了插图之间的关联性,使得相关联的插图之间的留白也可以成为教学资源。
第三单元第五课《g k h》课后儿歌《说话》的插图,把小溪流的上游移到了页面左边,与上一页的字母情境图中的水流相呼应,仿佛一条小溪串联起了所有知识。第一单元第一课《天地人》、第二课《金木水火土》共用的水墨画面积增加,占满教科书底部,愈发衬托出两篇课文的中国味。第四单元第十二课《ie üe er》的儿歌插图、识字短语插图都调得与情境图色调协调,让整课的学习都沉浸在插图中那个美丽的夜晚。
三、新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善用留白,唤醒审美经验
新教材删除部分具象插图,保留朦胧背景。在使用这些插图时,也因酌情考虑“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留白美学,如果一味追求把所有图画信息都转化为语言,就会破坏插图的审美价值。应该给学生机会,通过自己的眼睛直观体验情感,唤醒过往审美记忆,让情感浸润心灵。
第四单元第十课《ɑi ei ui》课后儿歌《洗手歌》删除了小男孩洗手的图像,只在浅蓝色的背景上留下了几个反着光的肥皂泡。教师不需要逐句讲解儿歌,给学生机会看着泡泡听、读儿歌,就算图上没有太阳、没有人,也足以唤醒学生愉悦的审美记忆,在朗诵中跟随插图中飞舞的泡泡,回到自己记忆中阳光明媚的“大家一起笑口开”的美丽瞬间。
(二)关注变化,激活思维之美
新教材调整了插图中的许多细节,使其更贴近学生真实生活,成为激活学生思维的载体,引导学生产生联想与想象,形成“美图—美文—审美思维”的联通。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使事物或观念产生关联的重要思维能力。寻找插图中与学生已有认知关联度高的部分,对学生思维产生直接刺激,激发新联系,实现以图育人。新教材插图中删除的具象形象是想象的重要载体,被删除的部分可以作为教师指导学生展开想象的参考方向,刺激想象思维,参与到插图画家的想象创作中。
准备单元的《上学歌》插图里精神焕发、衣着得体的小朋友,是对“我去上学校”的直观描述,相较于旧版插图中稚嫩的发型与面容,这种变化体现了新时代对学生蓬勃精神面貌的期待,也展示出小学生对自己的期待。指导学生读儿歌、看插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聚焦思维,关联到自己在晨光中去往学校时的思想活动,展开关于校园生活的想象,激发对小学生活的期待,继而接受“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的教诲。
(三)挖掘关联,创设审美情境
插图有其表达优势,但是即使连环画式的多图插图也不能完整展示文字表达的所有内容。新教材插图调整页面布局,增加了各插图之间的关联性。教师可以在插图间的空白处进行创意补充,把所有插图关联在一个大情境中,使整课的学习都在一个贯通的情境中完成。特别是一课中的各部分情境相关性比较弱的拼音单元,可以通过挖掘插图的关联,整合插图,设计出符合学生审美兴趣的大情境,覆盖一课教材的所有内容,贯通教学环节,让教学在一个美的情境中完成,让学生保持学习热情,获得圆融、综合的知识。
第三单元第八课《zh ch sh r》情境图描绘了森林学校的场景,音节词配有小猫擦桌子、青蛙折纸、小狗读书三幅插图。结合该课字母ch、sh做声母的常用词“厨师”,沿用绿色森林的插图背景,综合本课的所有插图,可创设动物放学后,学生到一家名叫“大树厨师”的森林餐厅吃饭的情境。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一个美丽的森林餐厅外景,经过简单处理,把课本插图放到餐厅内景图片中,擦桌子的小猫是餐厅服务员,折纸的青蛙正在等餐,读书的小狗在读菜单,借助插图整合创设一个极具视觉美的情境。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课本上需要拼读的音节放到菜名中形成音节词,再融入同一张菜单,比如“lǜ chᔓzhá jī zhuǎ”等,让学生为自己点菜,从而完成拼读练习,而课后儿歌《绕口令》则是餐厅表演的互动节目。由此,学生以顾客的身份在美的情境中完成各版块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