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问题·学科联动·知识互融: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策略

作者: 佘金敏 李平

跨学科学习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到的具体实现路径是“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语文跨学科教学是一种以语文学科为核心、打破学科边界,将多个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通过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方式。跨学科教学要求教师打破形式化倾向壁垒,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并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中,教师需要立足学情持续调整策略,不断完善适合的路径,力争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

一、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对跨学科教学存在认知偏差

部分教师对语文跨学科教学存在认知上的理解偏差,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认知较模糊。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既要着眼于“全面育人”,又要立足“学科育人”来彰显自身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而在教育实际中,教育者的理解往往存在两极化的认知误区,或忽略其学科特性和本质而将其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或忽略其跨学科和实践性的特点,将其与传统语文学科教学混淆。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并非将语文与其他学科机械拼凑形成“多学科”模式,也不是丢弃语文的本质开展各种主题活动。而应立足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本质特征,深度挖掘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整合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和契合点,从而领悟跨学科教学的思想维度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及跨学科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

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以语文学科为基础,在以语文学科为基础的前提下打破学科界限,并选取恰当的学习主题有效整合各学科的相关知识,对语文学习活动进行整体设计与实施。因此跨学科的学习活动不仅需要教师深入了解本学科的系统性,对本学科的知识能够熟悉掌握和融会贯通,还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找到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内容契合点。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对跨学科的学习本质理解存在误区,因此很多跨学科的学习主题活动浮于表面且机械开展,教师在认知层面存在不足导致跨学科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不易达成或教学环节衔接不自然、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二)部分教师缺乏实施语文跨学科教学能力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在立足于语文学科基本特点的基础上,要综合考虑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特别是要挖掘道德与法治等学科与语文学科的联系点,不仅要能教语文、教好语文,还要理解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科发展特点,这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挑战,这也是造成跨学科教学发展存在困境的原因之一。

跨学科教学应“以某一主题为中心”,学习过程强调“对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而在学习成果上强调“提高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加强跨学科理解”。不同学者对跨学科教学也进行了大量研究,以改善跨学科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优化教师实施跨学科教学的有效策略,但在实际情况下很多教师缺乏跨学科教学的能力,这是跨学科教学效果甚微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在教学实践中跨学科教学实践尝试不够深入

跨学科的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自身和社会发展都至关重要,在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中应突出实践性、体验性的要求。一方面,要避免跨学科学习的内容过于空洞,并避免与学生实际生活有较大差距,而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与理解;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发展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能力,培育出更多综合性人才以满足多样化的发展需要,综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往往更具核心竞争力。跨学科教学要求以问题为导向,将有关知识整合,消解学科知识之间相对孤立的现象,并关注实际情况与现实需求,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跨学科教学活动开展较少或者停留在表层,很多跨学科教学实践活动不够深入,未能真正发挥跨学科教学的价值。

二、有效落实的策略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跨学科学习意愿

情境具有探究性、整合性与激发性等特点,是环境、场域、背景所组成的学习载体。有意义的情境与生活语境、学习问题和主题认知契合,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有意义的情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活学习意愿。将学生对跨学科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能让学生真正地沉浸在跨学科的学习之中,教师要在充分熟悉新课标、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学生,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并利用学生的优势学科与语文学科的联系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整合各学科之间的内容,将割裂的知识整合并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传授,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创设情境拟定相关的学习主题。

真实情境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点,与学生的真实经验相关联更易促发跨学科学习的发生。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情境能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更容易找到生活与学习共通点,引起共鸣,学生也能将课堂所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习活动本身具有情境性,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创造跨学科的、有意义的主题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

(二)整合学习资源,带明确目的教学

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是分科教学的拓展,跨学科教学本身就需要对课程资源进行学科统整,在立足语文学科本位的基础上,以教学主题为支撑实现学科融合,更好地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同时,教材的文本内容是课程进行的基础,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并了解教材文本,对于能进行跨学科教学的课文,不管从文本体现还是跨学科迁移的任何角度,教师要能对课文文本意义进行合理整合。

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突破了以往零散的知识传授,形成一个独特而完整的跨学科学习系统。教师需要对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有全面了解并多尝试跨学科教学实践活动,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不断反思总结,产出一套系统的跨学科教学实践方案。就小学教材内容中某个主题开展跨学科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内容开展系列性主题活动,即对于同一个主题活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或不同的教学阶段开展多次跨学科教学。活动中,需要立足教材并对学情有充分把握,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统筹好身边可利用的资源开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整体核心素养。

(三)优化教学实践,提升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

新课标指出“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需在熟悉语文教材的基础上,挖掘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内容交叉点,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开展内外联动的跨学科教学活动,这些具有生活情境的活动应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且能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跨学科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以满足实施跨学科教学的需要。

实施跨学科的教学实践活动主要在教师,关键看学生。很多教师缺乏跨学科教学能力,因此多数活动的实施与以往的“综合性学习”都停留在表层,规划在纸上热火朝天,实践落实却蜻蜓点水,很多活动设置停留在开展形式丰富多样上,至于成果与学生真实的学习体验关注较少。因此,学校要指导教师落实好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切实利用规定课时来脚踏实地开展跨学科学习,教师要能突破教室和学校空间限制,打破常规的学校学习时间限制,一线教师更要打破传统的学科本位观念,积极认同跨学科的教学价值,充分发挥跨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加强跨学科教学的目标意识。

(四)促进学科融合,建立跨学科教研共同体

跨学科教研共同体的建立能增强语文教师的认同感,从而建立起各科教师之间的跨学科联系,促进协调合作。跨学科教研共同体是学习型的共同体,各成员应该积极寻找共同的话语体系,在多方位互动中拓展认知、提升能力。教研团队可以定期召开研讨会进行教学实践和资源共享,也可以合作开展语文跨学科教学实践活动,如课堂观摩等实践探索。加强学科间的关联体现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从教师道德、教师知识、教师能力等多个方面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打破目前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思想与行动枷锁,构建一个高质量的跨学科教研共同体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创建跨学科教研共同体,一方面有利于不同学科背景教师相互碰撞思维,寻找学科间的契合点,设计出高质量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另一方面有利于解决跨学科学习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复杂问题,优化活动设计,以此提升教师的跨学科课程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为此,构建跨学科教研共同体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

三、结语

跨学科习是一种理念,既不是“内容”也不是具体的“方法”,或者说既是“内容”又是“方法”,但又不是具体的可以直接使用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理念的深入落实中,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实践,需要立足教材文本的教学基础,要明确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选取主题时要对学生的发展需求给予足够重视,从学生周围已经存在的资源出发,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整合多学科资源的过程中,应尝试把同一主题下碎片化的材料整合成主题明确的系统化知识体系,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搭建知识框架,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某个话题有新的概念认知、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从而在语言实践中获得文化自信、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力的全面发展,并且可以将自己的独特情感表现出来,在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提升整体核心素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