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悦纳自我 “愉”见未来
作者: 朱云萍心理学研究表明:悦纳自我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指的是学会欣赏自己的优点,接纳自己的缺点,从而喜欢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更加自信、快乐地生活。那么,作为儿童首先要学会“悦纳自我”,悦纳自我并不容易,但它是一种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的能力。
一、理性剖析:农村留守儿童“自我认知偏差”的问题成因
为深入了解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尝试对学校周边的375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并与380名城区儿童的调查数据进行了比对,结果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不安全感、自卑感、孤独感都高于城区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自信心、自我认同、同伴交往以及亲子关系却低于城区儿童,其中在“悦纳自我”方面的差距更为明显。通过分析研究,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自我认知偏差”的主要原因有四点:
1. 家庭亲情缺位——内向心理
随着城市化日益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各个城市区域流动,大多数农民家庭的父母为了生计离开农村进城务工,经济的压力加上繁忙的工作使他们无法将孩子带在身边,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亲情的沟通,父母无暇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这些留守儿童有时遭遇了困境,无法及时寻求父母的帮助,慢慢丧失了对父母的依赖和期待,形成了胆小、懦弱、孤僻的内向心理,在别人眼里便成了“不合群”,甚至面对老师的关注也显得无所适从,给人一种疏离感。
2. 教养方法缺失——逆反心理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能长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就不能及时监督和管理孩子的行为,而家中带孩子的老人由于隔代亲,一般对孩子都是宠爱有加,由着孩子想干啥就干啥,一旦无法满足,孩子情绪容易躁动,无法很好地控制,甚至会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又哭又闹,严重起来还会大打出手,这无形中助长了逆反心理。即使有些父母在孩子身边的,由于农村的教育水平有限,家长们也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他们教养孩子的方式是简单粗暴的,不是斥责就是打骂,导致儿童常常与家长对着干,这是非常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
3. 家校沟通缺联——厌学心理
我们都知道,很多农村家庭的父母很难顾及孩子的学习,有时老师就关于孩子出现的学业问题联系家长,或者学校组织一些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参与,有些家长要么在外打工没有空,要么来的是家中的老人,这样的家校联动效果可见一斑。再加上农村学校的资源有限,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源更加匮乏,无法建立长期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和家庭教育指导,慢慢地,农村留守儿童觉得学习也没什么用,从而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甚至开始抗拒上学。就目前而言,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厌学心理,学校方面也找不着根本的解决办法。
4. 自我认知缺陷——自卑心理
6~12岁是儿童心理发展最快速的时期,一些心理的问题也很容易暴露出来,而自我认知方面的偏差是最主要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在孩童时期的农村留守儿童心智还不成熟,他们的学业负担与城区儿童的差不多,但家庭生活经济条件却大相径庭。这样就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学习效能下降,学业成绩也在日益降低,而且这种状况愈发加剧,他们的内心感到郁闷、无助,自己由于年龄小还没有办法排解,这就是他们缺乏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的根源。
二、实践探究:农村留守儿童“学会悦纳自我”的解决策略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自我认知偏差”方面的心理问题,作为农村学校的老师需要深入学生生活,基于实际情况,找到心理问题的根源,按照“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的历程和策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增强自我成长和心理健康。
1. 营造“温馨家庭”,在亲情中认识自我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缺乏正确的教养方式这个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也可以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和班级群,将《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重要内容和详细解读等陆续推送给家长,然后采用现场指导、在线沟通、电话答疑等形式,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责任意识,教给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成长环境。比如,三年级的飞飞同学属于单亲家庭,他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飞飞觉得自己是个没人爱的孩子,开始变得自卑、孤僻,甚至不想上学。班主任老师知道后,立即与飞飞的爸爸取得联系,告知他孩子目前的心理状况,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家庭教育促进法》,使他明白了身为家长应该承担的职责,孩子才能健康成长。于是,飞飞的爸爸下班后只要一有空就和家里通电话,和飞飞说说话,主动关心飞飞的学习生活。现在的飞飞也懂得了父亲的不容易,不再因为自己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而自卑,变得乐观起来,还能主动分担家务活,学习也不用大人操心了。
2. 结成“暖心团队”,在交往中肯定自我
当农村的家长们因为经济压力不得不在外打拼,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时,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暖心团队”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例如,六年级的昊昊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他五年级的时候父母出去打工,他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相当于没人监管了,他慢慢变得倔强、叛逆,常常会为了一点点小事就和别人打架,没有人愿意接近他,甚至开始疏远他。学校在知道这一情况后,立马选派一些有责任心的老师和一批性格开朗的学生,结成了“暖心团队”,悄悄地“安插”在他身边,昊昊对此毫不知情。他只是觉得下课会有一些同学主动找他聊天,同桌也换成了他欣赏的“体育健将”达达,就连老师都对他笑盈盈的,他感觉自己一下子“幸福得冒泡”了;放学路上,有小伙伴与他一路同行,说说笑笑;回到家里,邻居会过来找他一起复习功课,一起玩耍。昊昊感觉一下子有这么多伙伴关心他,一点儿也不寂寞,原本那颗冰冷的心渐渐融化了。一学期之后,昊昊再没有打架闹事,在校表现极好,学习进步明显,还利用自身优势参加体育比赛,为班级夺得了不少荣誉,班内的同学和老师都越来越喜欢他了。
3. 开展“阳光团辅”,在活动中悦纳自我
针对农村学校缺少专业心理老师、资源比较匮乏的情况,可以将校园生活作为培育农村留守儿童自我认同感的主场所,从心理教材入手,利用好晨会、班会等,开展以“自我认知”为主题的心理团辅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独特性,肯定自己的价值,并从中学会悦纳自己、尊重别人。
我们把教材加以梳理之后可以发现,现有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通用性)》教材中都有“自我认知”版块,而且内容基本都是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呈螺旋上升的,教师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可以依托教材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或者与其他学科相融合,这样更适用于农村留守儿童。
4. 建构“多方联动”,在实践中发展自我
学校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基地,应加强心理健康、生命安全等方面的教育,积极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教师应进行“摸底”,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信息和心理现状,要有具体的数据统计。根据不同的类别和不同的心理问题,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开展个体心理咨询,通过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法,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心理问题,得到良好的心理发展。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认同感”问题是城乡发展差距拉大后的产物,特别是如何“悦纳自我”这个问题是长期存在的客观现象,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调、共同努力,营造出有利于农村留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与氛围,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实践研究,在提升农村留守儿童“悦纳自我”方面逐渐形成了一条具有农村本土特色的教育模式。让我们一起携手努力,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灵成长,帮助他们跨越山海,披荆斩棘,“愉”见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