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绘本提升孤独症儿童沟通交往能力

作者: 范晓云 杨洁

良好的沟通交往能力是融入社会的前提,是搭建社交的有效桥梁,是每个公民获得社会活动的基础。笔者的教学对象是高度异于普通孩子的孤独症儿童,其抵抗外界环境变化往往拘泥于一种情感体验,使其个体活动或参与活动受限、交往能力低下,不与人沟通、害怕沟通、不会沟通。教会孤独症孩子与他人沟通,改善与他人的互动是特殊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教学中,笔者尝试依托图、文、声、光、色结合的绘本,多角度激发孤独症儿童的阅读兴趣,让他们通过“以图为主,以文为辅”教学模式体验不同的故事情境,开启沟通的大门。

一、孤独症孩子沟通存在的问题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 简称ASD),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类型,以社会交往和沟通障碍、 狭隘兴趣与刻板重复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患者对特定的刺激反应过度,具有强烈的感觉偏好、无法聚焦某件事及日常生活伴有怪异行为,具体表现如下:

(一)社交障碍:孤独症孩子对陌生人或亲人没有正常的目光交流,与人交流时出现躲闪、回避或跑开的现象。社会交往、社会互动、社交认知与思维能力存在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刻板行为,部分患儿还有感觉障碍。例如,对铃声等刺激反应过度,烦躁焦虑。

(二)语言发育障碍:部分孩子出现语言倒退,24个月前能说单字,但两岁后逐渐不再说话,或者说话时叙述不清、停顿、重复、延长。

(三)兴趣缺失:孤独症孩子通常只对一种或少见的事物存在兴趣,对很多事情冷漠,总喜欢玩一个积木或重复撕纸等单一系列动作。

(四)行为刻板。行为总带有强迫性、持续固着性,不喜欢与人交往,刻板单调,有自己的生活模式,易生气情绪不稳定。有部分儿童基础较好,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基本清楚,但喜欢模仿别人说话,对动画片、电影台词、老师的话语常常多次重复。

(五)妨碍性行为。主要包含4个范畴的负面行为:自伤行为、攻击行为、发怒行为和破坏性行为。孤独症孩子表现得最多的是肢体的攻击行为,攻击对象人或物,对物的攻击通常表现为破坏性行为。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孤独症孩子存在的沟通障碍、认知能力低下、共同注意力少、过分专注熟悉的刺激、忽视或回避陌生人等问题,利用故事绘本训练他们注意力的维持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时可借助绘本创设熟悉的社交情景,模拟以往的生活场景,让他们感受到交往的乐趣,不自觉地联系曾经接触过的事物,打开沟通的大门。

1.以绘本为载体,构建积极情绪

以情绪管理为内容的绘本通常采用主谓结构的句式和儿童化的语言,有利于营造交流的氛围,可以有效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情绪把控能力等。例如《鳄鱼侦探情感认知书》通过侦破小动物们的情绪案件,让孩子深入了解轻松、宁静、满足、安心、愉快、欣喜、高兴、快乐、惊奇等10种情绪。教学时可利用量表对存有不良情绪的孩子进行观察和识别,并设计简单的情绪调节练习,播放大哭大闹、开怀大笑的视频,促使孩子体验两种不同的情绪,帮助孩子识别哪一种是让我们舒服、舒心的,从而让他们感受美好情绪带来的愉悦感。另外《苏菲的愤怒选择轮》《杰瑞的冷静天空》是两本姊妹篇的读本,第一本讲述苏菲做了一个选择轮,让苏菲用不伤害自己的方式把负面情绪发泄出来,第二本则是为情绪的调节提供14种方式。教学时可以采取两本绘本互相补充的方式,教给孩子处理负面情绪的正确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孤独症孩子的“注视行为”,要与孩子有视线接触,有追视,要将孩子的无意注意吸引到教学情景中,促使其产生情感的共鸣。当孩子处在负面情绪时,教师应试着接纳孩子的情绪,同时帮助孩子找到适宜的纾解通道。

2.以绘本为主导,教会生活

由于感知觉存在障碍,孤独症孩子常出现注意力无法集中,注意力仅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等问题,教学中教师应建立良好的共同注意机制,观察孩子的注意力与自己是否一致,并结合孩子的基础认知水平,引导孤独症孩子参与情境互动,充分调动其触觉、视觉、感觉与绘本融合。绘本《千万别请恐龙吃晚餐》用夸张的语气告诉孩子什么时候该吃晚饭、刷牙、洗脸、拿毛巾、睡觉,通过课堂教学和家校协作强化这些生活环节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共同达成教育目标。老师可以给家长每天布置一个任务,利用家长的传递作用给孩子发出任务指令。练习中可以由含一个条件的任务逐渐过渡到含有多重指令的任务,帮助孩子加强任务型语言的理解,并循序渐进培养完成分层任务的能力。例如:请你去拿一个小凳;请你去拿高的小凳;请你去厨房的阳台上拿小凳。教学中可以利用的绘本资源是很多的,如《斯蒂文,去帮妈妈买东西》通过生活场景的呈现给孩子建立货币概念,进行生活适应能力的教育;《一头非常粗鲁的犀牛》教会孩子交往中注意文明礼仪,懂得尊重与被尊重。

3.以绘本为抓手,增强互动

同伴交往困难是孤独症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学中可选取增加孩子社交技能的绘本内容,通过模拟将习得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帮助孩子掌握社交的技巧,实现教学与生活的融合。《楼里来了新邻居》《这是谁的》《不对不对》《永远的艾达》《犯错误没关系》《了不起的我自己》等一系列绘本,采用生活化的图片和故事呈现日常活动,涵盖了生活中的社交细节,既有文明礼仪的内容,又有参与社交的方法,教师可以利用绘本组织分角色扮演活动,为孤独症孩子营造交流的氛围,帮助他们建立交往的正确模式,教会他们懂得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行。

4.依托绘本,融入科普

儿童的整个成长过程都会伴随着生理特征变化和神经系统发育,但特殊儿童在身心发展上是存在障碍的,家长和儿童在身心发展方面的失察往往导致其无法正确及时地干预和矫正,因此,学习科普知识关系到孩子的健康和安全,也是特殊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绘本《小威向前冲》告诉孩子生命孕育的过程;借助《我们的身体》帮助孩子充分认识自己的骨骼、肌肉、器官;通过《身边都有啥》认识周围世界,锻炼手部的灵活度,帮助孩子拓宽感知觉的范围。

三、结语

发展特殊教育,促进孤独症孩子的全面发展,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的教育目标,是每一个特教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在帮助孤独症孩子弥补发育缺陷,提高认知水平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发挥绘本图文并茂、语言简洁、教育性强的优势,帮助特殊儿童提高认知和沟通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能力有限,我们在利用绘本开展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仍有诸多欠缺,期待有更多有特教同仁发现绘本这座“富矿”,不断积极探索,开拓、整合教育资源,更好地为特殊孩子服务,共同推动特教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