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的视角
作者: 刘胜兰
教师如何评价学生?或者说教师如何给学生分类?相信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标准和视角。在唯分数的视角下,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姿态是俯视的,他们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以此将学生分为“好生”和“差生”。同样的错误行为,于好生身上发生是可以原谅的,于差生身上发生是严加追究的;同样的合理建议,好生提出来是悦纳的,差生提出来是无视的;同样的抄写作业,好生交上去评价是优,差生交上去面临重做的惩罚……总之,对待好生和颜悦色,对待差生声色俱厉。唯分数的教育视角很狭窄,教师因分数产生区别心,看不到孩子的个性差异,看不到孩子成绩之外的闪光点,做不到因材施教,教育的空间十分有限。从今年一个河南籍大学生在互联网上控诉高中班主任对他心灵的伤害,到北大教授林小英在十三邀中的讲述,都可以看到唯分数视角的深刻烙印。
最近看到一位云南乡村小学校长的故事,很受打动。有一天,这位校长在一天繁重的工作结束后,去学校后山的运动场打篮球。运动场四周百年古树环绕,空气清新宜人,但偌大的运动场,只有几个学生在“使用”。校长不禁困惑:为什么除了跑早操、升国旗、上体育课外,运动场都是安安静静的呢?学生都在忙什么?老师都在忙什么?校长独自打着球,突然有学生从后面叫他:“校长,我们可以和你一起玩吗?”面对这样的邀约,校长不假思索地回应:“当然可以呀!”于是师生一起运球、投篮,然后又一起打了羽毛球,一起踢了足球。学生很开心,能够和校长这样的大人物切磋球技;校长也很开心,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在聊天中,校长了解到这两个孩子的成绩不好,位于班级倒数第一和倒数第二的位置,可谓“难兄难弟”。一个孩子有些怯懦地问:“校长,你会因为我们成绩不好,不和我们玩吗?”校长回答:“不会啊!其实我以前成绩也不好。”两个学生脸上浮现出如释重负的神态,在争球的过程中放得更开了。或许经常因为一些不“入流”的行为在学校被老师追问班级和姓名,有位男生很自然地问:“校长,你为什么不问我们的班级和姓名呢?”校长说:“英雄不论出处,我做差生的时候,也不希望别人知道我的名字!”就这样,师生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了。当吃晚饭的铃声响起,两个孩子不约而同地约校长一起去食堂吃饭。校长很愉快地答应了,孩子们张大了嘴,露出十分惊讶的表情。去食堂的路上,孩子跟校长聊起学习的苦,校长用自己从后进生逆袭的经历,鼓励两个孩子坚持。吃饭的时候,两个孩子一个帮校长打饭,一个帮校长拿筷子,俨然把校长当成他们最好的“哥们”。旁边的学生和老师投来的目光,让两个孩子觉得很自豪,毕竟,他们是和校长一起吃饭呢!这顿晚饭,师生吃得都很香。
我不禁想,这样一个黄昏,对于两个孩子而言一定是幸福而值得回味的。若是换一个唯分数视角的校长,这个故事可能就成为孩子心中的“事故”了。耳旁传来的是训斥:“大家都在抓紧时间学习,你们怎么有时间在这里闲荡?你们是哪个班的?成绩怎么样?倒数第一、第二还不好好努力,还不知道奋起直追?!”听到这样的话语,孩子们莫说和校长打球,约校长吃饭,立马逃之夭夭了吧。
虽然身处落后的乡村,这位校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一点都不落后。他看待学生的视角是平视的,没有得知对方是差生时的鄙视、蔑视、轻视,没有高高在上的教训,没有用力但空洞的说教。在平等、轻松、自在的氛围里,孩子感受到足够的尊重、亲和与关爱。两个孩子或许会因为这一次经历,鼓起学习的风帆,开启又一个逆袭的故事。就算在学业上没有逆袭,我想他们也会自信起来,不再因为成绩而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配得到别人的尊重。这位校长的教育视角,反映出一个教育工作者无需提醒的自觉和发自内心的善良,非常可贵。我们的教育,不就是帮助孩子自信、从容、有尊严地成长吗?为何教育越来越卷?为何对升学率、成绩的追求愈演愈烈?为何出现越来越多厌学的、有心理问题甚至放弃生命的孩子?能不能痛定思痛,转变狭窄的教育视角,师生一起体会人生的丰富与奇妙,让教育的空间扩展到无限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