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劳动教育要“四融合”
作者: 杨世明
学校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决定着未来劳动者的价值取向、精神面貌和技能水平。劳动教育可以促进每一个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让智力和体力得到统一的发展,在劳动过程中手脑并用,体脑结合,能获得“五育融合”的教育效果,能有效地树立正确的“三观”。但当今社会上鄙视劳动,懒于劳动,悠闲躺平,坐享其成之风逐渐抬头,部分学校和家庭因急功近利,只重视“智育”,轻视了“劳育”的现象日益突出,让青少年的人格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切实开展好劳动教育课,主动承担起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担。在此,笔者结合本校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学校劳动教育“四融合”的策略。
一、学校劳动教育要紧密融合于学生日常生活之中。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也指出,“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教育和实践机会。”学校劳动教育要聚焦学生基本生活能力的培养,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主要内容,树立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观念。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我校属边远山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因近年来撤校并班,导致学生上学路途遥远,这里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吃住在校,每周周末才能回家一次。大部分同学,尤其是低年级,在家从没叠过被子折过衣服,洗过筷刷过碗,洗过衣服晒过被子,扫过地倒过垃圾,抹过桌椅擦过玻璃等,生活无法自理。学校又没有能力配备门卫保安、清洁工、生活老师和舍管员等专职勤杂人员。近两百名住校生的起居生活等杂务工作由专职教师兼任,十多个教师跟学生一起吃住在校,二十四个小时都在上班值守,“白天是教师,晚上是保姆”是本校教师的常态。对此,为了减轻专职教师的工作负担,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学生逐渐学会并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每到新生入学住校,安排宿舍时,每间宿舍所安排的学生都以高、中、低年级,按比例搭配,这样可以在日常劳动教育中实现“老生带新生,大手拉小手”的教育模式,即在日常劳动的时候,高年级的同学负责指导中年级同学,中年级同学又带领低年级同学。当高年级的“大师傅”毕业离校后,中年级又由“小师傅”晋升为“大师傅”,低年级则由学徒晋升为“小师傅”,教刚入学的新生,这样一班又一班,一级又一级,往复循环,持续下去。学生们在“传、帮、带”中逐渐学会了穿衣服系鞋带,清洗衣服鞋袜;学会了拖地抹玻璃,刷洗碗筷盘碟;学会了打扫教室冲洗厕所,整理自己的衣物书包玩具……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劳动教育方式,不仅有效快捷地提高了学生的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还能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种上了“热爱劳动”的种子,帮助孩子们从小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二、学校劳动教育要有机地融合于各种学科教育之中。《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和学科教育融合,为劳动教育提供学理支撑。”陆游也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现在学校课堂上的“学科教育”,其实都是为学生将来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去劳动实践奠定理论基础和积累知识储备的。因此,现在就把劳动教育融入各学科的教育体系之中,或者把劳动教育思想渗透到各种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去。要在学校里营造出“科任老师都是劳动教育的指导者,校园内外都是劳动实践基地,各学科学习都是劳动任务”的劳动教育氛围。让教学真正体现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帮助学生树立“劳动能创造财富,劳动能创造美好生活”的远大理想。
我校让学生在劳动实践基地上参加玉米种植活动时,各科任老师都有明确的分工。语文老师指导学生学写一篇有关“种玉米”的作文;数学老师指导学生测量出玉米地的总面积,根据标准的株距和行距,测算出可种玉米多少株,多少行,需要购买多少斤玉米种子,又需多少钱等数学问题;道德与法治老师给学生讲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要尊重劳动成果,珍惜粮食的道理;科学老师给学生讲解玉米的生长习性和种植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美术老师指导学生画一幅有关“种玉米”的图画;体育老师则给学生传授来回路上和种植玉米过程中的运动健康知识。
三、学校劳动教育要有意识地融合于学生的节假日之中。教育专家曾深刻地指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每到学校放假,学生离开学校,回归到家庭,走向社会的时段,正是家庭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黄金期”。学校要主动引导家长,紧密配合学校布置的无纸作业——劳动训练项目,让孩子跟着家长学习适合他们年龄段的各种生活或生产等方面的劳动技能。这种“亲子劳动”能让孩子增强劳动意识和提高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还能减轻家长的劳动负担,并且能加深孩子与家长间的感情。
我校地处山区农村,学生都是“农家子弟”,每到节假日,我们不是布置学生书面作业,而是要求学生跟着家长学会1至2项生活或生产的小技能,并把学生亲自学或做的视频发到各班家长群里相互交流,点赞评价。这不仅起到督促落实的作用,还能激发学生跟家长学劳动的兴趣。低年级要学会刷洗碗筷,洗自己的红领巾或袜子;中年级要学会做一顿饭,学会洗晒衣服,打扫房间;高年级要学会喂猪喂鸡,放牧牲畜,到田地里施肥浇水,点瓜种豆,或灭虫除草等农活。节假日时,无论遇到春耕夏耘,还是秋收冬藏,都要求孩子们跟着家长一起参加劳动,学做家务或学做农活,不允许到处闲逛游荡,远离家长监管的视线。这样不仅把家庭劳动教育落到实处,还能保证孩子节假日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
四、学校劳动教育要适时融合于公益活动之中。《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指出,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以学校班级、团队为单位,组织学生参与植树造林、河湖保护、打扫卫生。在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和志愿者日等重要节点要开展劳动实践教育。学校要正确引导和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这不仅能让学生心灵上崇尚劳动,亲身体验劳动,在实践劳动中得到吃苦耐劳的锻炼,还有利于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劳动服务思想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有效培养。
我校每年定期组织高年级学生参加“三清洁”(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活动,由老师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街道、公路、田地或山野草地捡拾被人随意丢弃的垃圾;到了每年的“植树节”,都要求每位学生“为校园添绿”,自己种活一盆花或一棵树;到了“学雷锋纪念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孤寡老人或建档立卡户家里割稻收玉米、扫地擦桌子、清除垃圾等帮扶劳动;到了五一劳动节,学校组织每个班认真整理本班的劳动基地,翻地施肥,播种浇水,栽苗木或到大街上进行一次大扫除。
总之,学校要培养出从小就热爱劳动的勤劳公民,就要把劳动教育融合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融合于各种学科教育,融合于学生的节假日,融合于社会公益活动之中。学校只有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培养出奋斗向上、诚实守信、勤劳苦干、富有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劳动者。